人心經不起推敲,人情更經不起打磨。人情世故,看起來非常複雜,好似為人處世一大難關,事實上,說來說去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因為生活本就沒有太多新鮮事。
俗語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出自《增廣賢文》,原句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道理雖然淺薄,但細細推敲,足可見人情之冷暖,人性之使然。
一、誰人背後無人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個人處事圓滑,我們就說:「他是個老江湖了」。「老江湖」是個中性詞,很多時候都像是在誇人,實際上是在暗自警惕,這個人不好惹,手段很多。
陽謀、陰謀,只要有「謀」,就要說、要做,「做」可能很難,「說」終歸是簡單的。一句話說出口,頂多費些口舌,不去論帶來的影響,只是說這個過程,就很簡單。
但老話又說:「禍從口出」、「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古往今來,因為亂說話,而慘遭殺身之禍的人不在少數。
北宋一小吏,負責看管庫銀,為人膽小,這一日從庫銀中偷了一文錢,時值新上任的縣令帶兵巡邏,縣令見小吏慌張,便讓人搜身,結果搜到一文錢。
縣令命人杖責小吏,小吏怒道:「偷一文錢算什麼,你竟然要這樣打我,你有本事就打死我啊」。
縣令聽後大怒,判詞改為:」一日一錢,千日千錢;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之後下令處死小吏。可見亂說話,真的會有生命危險。
二、被人說者,須知「看淡」
而背後說人是非,則又有不同,總透露著一種陰謀味道。與許多奸臣、賊子類似,朝堂之上不敢明說,怕人報復,私下裡偷偷見皇帝說人是非,說的多了,皇帝信了,難免就有忠臣遭殃。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背後說人者,向來非常厭惡,但若處於局中,作為聽者反而又不這麼想了。
「湊熱鬧」的心態,是很多人的通病。聽人言語,殊不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潛移默化中,自身的改變尤不自知。
但是,只要身居江湖之遠,就不可避免的會面臨「誰人背後無人說」的情況,對於被說者,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大可隨他去。
鄭人曾經羞辱孔子,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將鄭人的原話告知孔子,孔子又是怎麼回復的呢?
孔子淡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不僅不在意,反而以此為樂,這才是境界。要真與人計較,反而拉低了自己的檔次。
三、哪個人前不說人
是非,終是因人而起。如何解決是非,便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類的悲歡離合大多是不相通的,比如窮人無法理解富人,富人亦不會去小瞧窮人。
我們終究是生活在人與人的社會裡,工作、學習、做事都要與人相關。人前說人,是一種常態,但此處的「說人」,明顯帶有一種目的性。
四、「人前說人」,須知「氣量」和「技巧」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逢陰雲漠漠,驟雨將至,曹操問劉備天下之大,誰可當得起「英雄」二字。
彼時劉備寄人籬下,倘若直接說:曹操您就是英雄,便失了氣節,若說自己是英雄,則又顯得倨傲,若是稍顯野心,恐怕又無法活著離開此地。
可見,「人前說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劉備是如何答覆的呢?
劉備說了幾個人,分別是淮南袁術、河北袁紹、劉景升、江東孫伯符、益州劉季玉、張秀等,說了這麼多人,就是不提曹操和自己。
結果,曹操自己沒忍住,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嚇的劉備湯匙都掉了。這裡的「人前說人」,對曹操來說,是試探劉備;對劉備來說,則是保全性命。
毫無疑問,劉備成功了。不提自己和曹操,更讓曹操對其高看一眼,而後人讀三國,又覺得劉備極有氣量,說話很有技巧。
結語
古人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對人、對事需知要變,「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雖有偏見但也不無道理。
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怎麼說,總歸是有根據的,不能亂說,須知今日之因,乃是他日之果,望諸君謹記,老實人不妨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