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重要因子被中國農大科研人員發現

2020-10-03 BioArt植物

中國農業大學彭友良/趙文生團隊發現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一個重要因子


責編 |

類病斑突變體通常在未受到病原攻擊的情況下自發地產生過敏性壞死反應,並伴隨細胞死亡、活性氧迸發和防衛反應的激活,因此是一類研究植物細胞程序化死亡和植物抗病性機制的重要材料。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種不同功能的蛋白參與調控植物過敏性細胞死亡和防衛反應的激活,說明其機制非常複雜。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彭友良/趙文生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Novel Glycine-Rich Domain Protein, OsGRDP1, Functions as a Critical Feedback Regulator for Controlling Cel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並分析了一個水稻類病斑突變體spl-D,揭示了一個富含甘氨酸蛋白OsGRDP1(Glycine-Rich Domain Protein 1)是調控水稻細胞死亡及抗病性的重要因子。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以水稻T-DNA插入突變體spl-D為材料,克隆了一個控制類病斑產生的新基因 OsGRDP1。通過轉基因驗證,確認了由於T-DNA插入造成突變體spl-DOsGRDP1基因的高表達,致使spl-D出現類病斑表型,伴隨著細胞死亡、ROS積累、抗病性增強以及激活多個抗病相關基因的表達。有意思的是OsGRDP1的RNAi植株表現出了與OE植株及spl-D突變體相似的表型。Western blot實驗表明,與野生型植株的葉片相比, OE、RNAi以及spl-D植株的類病斑葉片中的OsGRDP1蛋白水平明顯降低,而未出現類病斑的葉片中的OsGRDP1蛋白水平則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破壞OsGRDP1蛋白水平導致了水稻細胞死亡並提高了抗病性。此外,研究發現OsGRDP1蛋白與天冬氨酸蛋白酶AP25互作;OE及spl-D中的蛋白酶活性比野生型顯著增強,而外施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減緩類病斑的擴展。


綜上所述,OsGRDP1是一個新的調控水稻PCD及抗病性的重要因子,其蛋白水平受到嚴格的調控,從而平衡植物生長發育與免疫。該研究為理解植物細胞死亡和抗病性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後趙曉勝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趙文生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邱天成馮慧靜、陰長發、碩士生鄭訓梅楊俊副教授、彭友良教授參與了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接:

https://doi.org/10.1093/jxb/eraa450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羅克明等發現調控楊樹抗病性關鍵轉錄因子—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西北高原所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1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 川農大水稻所一篇Cell論文獎1350萬元?所長撰文回應
    川農大水稻所一篇Cell論文獎1350萬元?事情的起因是,6月29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布了以四川農業大學為通訊單位、陳學偉為通訊作者、李偉滔為第一作者的論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個轉錄因子的天然變異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的廣譜抗性)。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躍進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合作,前期通過重離子誘變獲得一個轉錄因子調控的水稻脆稈突變體cef1,研究表明cef1的脆性是由轉錄因子OsMyb103L功能缺失造成的,通過調控纖維素合成來影響細胞壁結構(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5)。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功克隆了廣譜抗病調控基因EBR1(Enhanced Blight and Blast Resistance 1),並揭示了水稻E3-BAG蛋白模塊調控免疫動態平衡與廣譜抗病的分子機理。  植物生理與病理過程有很多細胞死亡,尤其是植物免疫失控會產生自身免疫反應,但相關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Nat Plants| 發現C3植物中可控制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特異表達的調控模塊,加速C4水稻的構建
    發現C3植物中MYC-MYB模塊至少控制了47個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中優先表達,是C3植物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中優先表達的驅動因子。該過程提高了維管束鞘細胞中的CO2濃度並抑制了Rubisco加氧酶活性,使Rubisco的操作接近其最大速率。與水稻等C3作物相比,C4作物(如玉米和高粱)產量更高,水分和氮利用效率更高。因此,不同酶的在維管束鞘細胞和葉肉細胞的特異性分布是C4光合作用的一個重要特徵,但調控細胞特異性分布的調控因子,目前還知之甚少!
  • 揭開水稻「智慧」基因的奧秘,川農首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
    據悉,該論文題為「水稻轉錄因子IPA1促進高產並提高免疫」。由四川農業大學作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通俗來講,研究揭示了一個有「智慧」的基因,它不僅能提高水稻產量,更能根據水稻生長實際情況,使水稻在受到「水稻癌症」稻瘟病侵襲時,化身「超人」,激活水稻的免疫系統。該研究對水稻產量和安全意義重大。
  • 膜聯蛋白8負調控擬南芥細胞死亡和抗病性
    廣譜抗性調控是植物生物學研究的一個活躍領域為了解決 RPW8.1信號是如何調控的問題,我們進行了一個基因篩選,並試圖確定突變增強 RPW8.1介導的 HR。在這裡,我們提供了證據連接膜聯蛋白與 RPW8.1介導的抗白粉病的擬南芥。我們分離並鑑定了擬南芥 b7-6突變體。
  • 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 發現調控楊樹抗病性關鍵轉錄因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蘭州1月22日電 記者宋喜群、通訊員劉曉倩、張發起從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青藏高原植物適應與進化學科組羅克明研究員通過全基因組分析和數字表達譜篩選,得到可顯著提高楊樹對潰瘍病抗性的PtrWRKY89轉錄因子。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揭示線粒體分裂介導的水稻與稻瘟菌互作新機制
    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通過不斷的分裂與融合處於一定的動態平衡之中。線粒體的融合分裂過程,對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線粒體融合增強了抗病毒免疫反應,線粒體分裂則抑制了抗病毒免疫反應。然而,線粒體動態發育在植物免疫反應中是否發揮重要作用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迄今發現的多個NLR蛋白功能獲得性(gain-of-function)突變均能觸發類似ETI的抗病反應,引起組成性的細胞程序性死亡。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及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組合作報導了一個較為罕見的NLR蛋白突變wed(weaker defense)。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科研團隊歷時近十年,首次揭示了WUS、STM、CLV3三個關鍵因子之間精細的相互作用模式,解析了WUS和STM介導幹細胞形成和維持調控途徑的交叉和協同,為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活性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農科院作物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