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結構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設計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蛋白激酶是經過很多實驗和事實驗證的有效的抗癌藥物靶點,截至2017年,美國FDA總共批准了38個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其中大部分用於癌症的治療。同時激酶作為其他疾病的靶點有效性的驗證工作也在進行中,包括神經失調,炎症及代謝類疾病。

人蛋白激酶由500多個激酶組成,負責磷酸化底物蛋白的胺基酸殘基(絲氨酸,蘇氨酸以及酪氨酸)中的羥基受體轉移的化學過程,調控細胞內的信號傳導過程,如細胞的生長、分化、凋亡。而異常的激酶活動會觸發不適當的信號傳導以及不可控的細胞生長,從而引發多種疾病,尤其是癌症。因此,小分子激酶抑制劑具有很大的新藥開發潛力。

蛋白激酶的活性區域

大多數激酶都是由至少兩個結構域組成,一個是催化結構域,負責綁定並磷酸化底物蛋白;一個是調控結構域,直接與輔助蛋白相互作用,這個輔助蛋白通過改變構象調整催化結構域的催化活性。催化區域的核心結構是由一個小的N端區域和一個大的C端區域通過一個鉸鏈區相連而構成。N端區域主要是由多個β-摺疊而成,而C端區域則主要由a-螺旋組成,ATP結合區就位於由N端和C端區域之間的(圖1)。

圖1 催化以及鉸鏈區殘基構型

蛋白激酶抑制劑的設計策略

在多種FDA批准的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的研發史中,基於結構的分子設計一直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從1991年第一個蛋白激酶A(PKA)的晶體結構被報導以來,已經有多於1000多個X射線晶體結構被報導,其中大多數晶體結構是高分辨的。圖2展示了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FDA批准的上市藥物包含的鉸鏈結合雜環骨架,其中很多都被用於設計多種靶標激酶的高活性抑制劑,包括:VEGFR, Kit,B-Raf, EGFR, KDR等。小分子激酶抑制劑的先導化合物大多可通過高通量篩選、虛擬篩選或者基於碎片的篩選獲得。

圖2 FDA批准的激酶藥物中的代表性雜環及官能團結構與鉸鏈區的相互作用(虛線部分)

激酶抑制劑根據其結合位點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作用於ATP結合位點,其為第一類激酶抑制劑;一類是作用於調節區,其為第二類激酶抑制劑;第三類激酶抑制劑又叫做別構抑制劑,靶向遠離ATP結合位點的疏水口袋,但是可以通過引起ATP結合口袋構象變化來調節激酶活性。

1.第一類激酶抑制劑設計

第一類抑制劑擁有一個雜環骨架可以佔據核苷結合區。同ATP分子中的核苷類似,這個雜環骨架也可以與鉸鏈區形成三個氫鍵的相互作用。抑制劑的優化可以通過基團來擴展分子與相鄰疏水口袋的相互作用。Dasatinib是第一類抑制劑,由噻唑先導化合物(8)設計而來。圖3展示了設計的藥效基團模型。

圖3 Dasatinib的設計及藥效基團模型

GSK通過一系列的篩選發現了先導化合物9,依靠蛋白激酶域模型而進行的起始結構修飾發現了活性化合物10,化合物10與VEGFR的晶體結構證明了該分子結合在ATP結合區。後續的優化使得抑制劑11被發現,最終上市(圖4)。

圖4 9,10,11的結構與活性

2.第二類激酶抑制劑設計

同第一類抑制劑相似,第二類激酶抑制劑與激酶中ATP結合位點結合,但是這類抑制劑可以將相互作用延伸到一個別構位點,這個別構位點只有在激酶處於非激活狀態下才能被利用。目前只有3個第二類抑制劑被批准上市:伊馬替尼,尼洛替尼和索拉菲尼,但是這些抑制劑卻是最成功的。

雅培研發中心從噻吩並嘧啶結構骨架化合物26出發(圖5),通過移除嘧啶環中的CH得到五元環結構來模擬ATP分子中的腺嘌呤與鉸鏈區的結合模式,研究人員設計了化合物27,28,通過引入二芳基脲得到了一系列的高活性分子,如化合物30。這個分子在小鼠模型中同樣表現了良好的口服藥效。

圖5 基於3-氨基吲唑的結構設計及活性

3.別構抑制劑設計

別構激酶抑制劑通常也稱為第三類激酶抑制劑,它們與激酶抑制劑別構位點結合,這個區域不是ATP結合位點,通過誘導激酶構象變化來調節ATP分子與激酶結合從而使激酶處於非激活狀態。由於這類分子結合在激酶的特異性位點,因此這類抑制劑有最好的選擇性。

武田製藥曾經設計了一類基於結構的別構抑制劑。通過高通量篩選,他們發現了活性化合物38,39,為了打破與鉸鏈區的結合,通過對吡咯氮原子的烷基化得到化合物40,但是化合物40的細胞活性差,對聯苯基團的結構優化得到了更好細胞活性的化合物41(圖6)。

圖6 38-41的結構與活性

蛋白激酶是非常重要的藥物設計靶點,其基於結構的設計構想,包括FDA批准的藥物中的所用的一系列與鉸鏈區結合的雜環以及官能團的設計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本文是筆者的學習筆記,其中謬誤之處還請大家指出,本文的主要內容來源於《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Drugs and Other Bioactive Molecules: Toolsand Strategies》及其中譯本。

相關焦點

  • 激酶別構抑制劑,會帶給我們驚喜嗎?
    蛋白激酶與眾多的生理過程關係密切,包括細胞增殖、存活、凋亡、分化等等。而蛋白激酶的功能異常會導致許多疾病,如腫瘤、自身免疫,炎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蛋白激酶是一個理想的藥物幹預靶點。根據結合模式的不同,蛋白激酶小分子一般可分為6大類型。I型ATP競爭性抑制劑,結合活性態激酶結構域,II型ATP競爭性抑制劑,結合非活性態激酶結構域,III型競爭結合非ATP口袋附近的別構位點,IV型為競爭結合非ATP口袋遠端的別構位點,V型競爭結合複合位點,如雙底物位點等,VI型非可逆競爭結合ATP口袋位點。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前言蛋白質激酶是將ATP末端磷酸基轉移到蛋白質的酪氨酸、蘇氨酸或絲氨酸殘基上的酶。這種蛋白磷酸化驅動細胞信號轉導,調控細胞生長、分化、轉移、穩態和死亡等一系列生物過程。據報導,Abl激酶域點突變是伊馬替尼的主要耐藥機制。臨床樣本的基因測序發現T315I gatekeeper突變佔全部獲得性耐藥的15-20%。在這個突變中,蘇氨酸被更大更親脂的異亮氨酸殘基所取代。蛋白質x光晶體結構表明,T315I突變導致伊馬替尼的氨基吡啶結構與胺基酸殘基的氫鍵大大減弱。
  • Cell Chem Biol:基於溶液的蛋白動態結構解析新方法
    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基於溶液的蛋白質結構測定方法雖然解析度不高,但是它可以呈現高度動態的蛋白質結構信息,這正是高解析度結構測定方法(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做不到的。2020年7月9日,華盛頓大學Dustin Maly課題組在Cell Chemical Biology 發表了題為Parallel Chemoselective Profiling for Mapping Protein Structure 的論文,開發出了新型基於溶液的蛋白質動力學和結構測定方法
  • 藥物設計 | 基於虛擬篩選策略發現FLT3的不可逆抑制劑
    因此長久以來藥物的發展都非常注重於以非共價作用與酶結合來設計藥物。但是由於非共價相互作用相對強度較小,特異性亦不盡人意,因而藥物化學領域一再地優化藥物結構提高其選擇性。由於藥物化學領域越來越關注藥物與酶的特異性結合,近年來,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另一個方向:以共價作用與酶結合設計共價抑制劑。
  • JMC|諾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TLR7/8雙重抑制劑
    TLR8蛋白結構差異,對3號化合物進行改造優化,最後結合對接模型以及SAR研究對先導化合物三個位置優化改造,最終發現了化合物27為最有效的TLR7/8雙靶點拮抗劑。高通量篩選及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作者通過時間分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TR-FRET)法對諾華化學資料庫近5萬小分子進行篩選,這些化合物與螢光探針2在20μM下比較競爭能力,在劑量反應實驗中確定了大約1500個化合物的效價。
  • 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發出新型II型不可逆BMX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新型的高活性、高選擇性的II型不可逆BMX激酶小分子抑制劑CHMFL-BMX-078。BMX激酶是第二大非受體酪氨酸激酶TEC家族中的一員,生物學研究表明BMX激酶參與多種重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如癌症的發生,細胞遷移、粘附、增殖、分化等等。目前已知的靶向BMX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較少且多數為多靶點化合物,由於BMX激酶所介導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仍不是很明確,因此亟需高活性、高選擇性的BMX激酶抑制劑用於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藥物功效的概念性驗證。
  • mTOR激酶抑制劑聯合用藥研究取得進展
    新一代mTOR激酶抑制劑由於它們能同時抑制mTORC1和mTORC2,在臨床前研究中具有優於雷帕黴素的抗腫瘤活性。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建立了mTOR激酶抑制劑的發現和研究平臺,在研究新mTOR抑制劑X-387的抗腫瘤作用機制(Biochem Pharmacol 2012;83:1183-94)同時,發現mTOR激酶抑制劑長時間作用後AKT活性能夠恢復,同時導致一系列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表達上調,成為限制mTOR激酶抑制劑抗腫瘤活性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聯合用藥成為克服這一缺陷的重要策略。
  • 蛋白連連看,揭示激酶GSK3是心肌纖維化的關鍵靶點
    研究應用磷酸化修飾組學技術,通過監測心臟不同纖維化來源的樣本,鑑定出心臟纖維化的關鍵激酶——GSK3,其抑制劑GW806290X被證實能夠有效改變纖維化重塑過程。 研究者首先收集了纖維化表型的源於hiPSCs心肌細胞的cardiac Biowire樣本、臨床病人來源的樣本以及鼠源的心肌肥大樣本(樣本策略),運用基於
  • 低氧敏感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生物學研究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低氧敏感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克唑替尼前藥的開發和生物學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作為抗癌藥物取得巨大成功,但其副作用嚴重,目前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DNA修復關鍵蛋白的三維結構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
    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中國科技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出DNA修復關鍵蛋白ATR激酶的三維結構,從而可以了解這種蛋白對DNA損傷的響應機制。「ATR激酶啟動了細胞內DNA損傷應答,維護了基因組的穩定。
  • p27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
    p27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3 18:34:0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Seth M.
  • 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輝瑞)的發現
    此外,為了降低脫靶效應並提高治療指數,需要抑制劑具有較高的激酶選擇性。 為了平衡各方面屬性,需要新的設計策略。 共晶化合物6b與ALK共晶結構顯示,氨基吡啶核通過受體-供體基序與蛋白質的鉸鏈部分相互作用。
  • Science:蛋白質從頭設計大師David Baker,開發新冠病毒小蛋白抑制劑
    ▎Armstrong2020年10月23日,華盛頓大學的David Baker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從頭設計新冠病毒小蛋白抑制劑的研究文章David Baker是蛋白質從頭設計(De novo design)領域的大神級科學家,20年前,David Baker博士和他的同事開發出一款名為Rosetta的計算機算法。近年來,Baker博士的研究團隊利用Rosetta程序,創建自然界中不存在,具有全新結構的蛋白。今年9月份,David Baker剛剛獲得2021年的科學突破獎。
  • 數十家跨國藥企圍獵NTRK激酶抑制劑!誰是王者
    NTRK融合,廣泛分布在不同類型的癌症當中,如涎腺乳腺樣分泌癌和先天性纖維肉瘤,可檢測到100%NTRK融合,且2018/2019兩款NTRK抑制劑的獲批,業界更是對該方向藥物的產出寄予了厚望,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比肩於PD-1的小分子抗癌神藥。筆者通過查詢,全球大型製藥公司已有數十家對該領域跑馬圈地,並從化合物結構入手,總結如下。
  • 輝瑞新寵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的大環之謎
    最近,輝瑞新一代ALK/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劑Lorlatinib被FDA授予突破性藥物資格。於是,Lorlatinib作為第三代ALK抑制劑進入大家的視野,也為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當看到Lorlatinib的結構(圖1),其大環結構對我來說成了一個謎,為什麼是一個大環結構呢?這種結構又是怎麼被發現的?
  • JMC|計算輔助的輝瑞臨床2期TYK2抑制劑的研發過程
    引言酪氨酸激酶2(TYK2)是一種介導免疫信號的非受體酪氨酸激酶,主要調控IL-23、IL-12 和I 型幹擾素驅動的信號通路。作者從已知的激酶-鉸鏈結合區開始,通過計算和結構設計,發現了ATP競爭性的吡唑嗪基系列TYK2抑制劑。在了解PK/PD關係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平衡TYK2效價和選擇性的靶向曲線。
  • Pr公司利用蛋白晶片用於激酶分析研究
    Procognia(簡寫Pr)公司近日宣布,GlaxoSmithKline公司(GSK)將會利用他們的蛋白質晶片來分析用於藥物研發的激酶試劑盒。     根據這項協議,GSK公司將會使用Pr的蛋白質晶片技術和自己的激酶抑制劑來驗證是否能將這些晶片整合到激酶篩選過程中。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隨後,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結構並做了一系列的設計改造嘗試,他們得到了一個三聚體蛋白T-ACE2,此T-ACE2蛋白可以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 雖然刺突蛋白本身以三聚體形式存在,但是在沒有受體結合的時候,三聚體中的三個單體結構是不同的,三聚體裡最多只有一個單體處於開放結構可與受體結合。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伴侶蛋白Cdc37負責將激酶募集到Hsp90,是Hsp90伴侶蛋白系統的一種靶向激酶的特定亞基,在結合開放狀態的Hsp90之前,Cdc37可選擇性地識別並結合未摺疊的激酶蛋白。迄今為止,已經報導了Hsp90-Cdc37的兩個晶體結構,但是精確的識別相互作用和潛在的小分子結合位點我們仍然不清楚。因此尋找與Hsp90-Cdc37的關鍵殘基相互作用的特定小分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 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c-KIT激酶耐藥突變選擇性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靜課題組和劉青松課題組研發出新型c-KIT激酶耐藥突變(c-KIT T670I)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