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c-KIT激酶耐藥突變選擇性抑制劑

2021-03-05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靜課題組和劉青松課題組研發出新型c-KIT激酶耐藥突變(c-KIT T670I)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CHMFL-KIT-033。該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藥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胃腸間質瘤(GISTs)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胃腸道癌症,c-KIT激酶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在胃腸間質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GISTs的一線藥物是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但46-67%的病人會在c-KIT激酶區產生耐藥突變,比較多的是位於c-KIT激酶gatekeeper位置的T670I突變。鑑於c-KIT激酶野生型在一些生理功能如造血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發展c-KIT T670I耐藥突變選擇性的抑制劑能夠提供更好的用藥安全窗口。

  

研究人員基於II型激酶抑制劑的設計理念,通過藥效片段組合等方法發展了一個能夠克服c-KIT T670I耐藥性突變的新型激酶抑制劑CHMFL-KIT-033,這是首個文獻報導的在c-KIT野生型與T670I突變型之間取得選擇性的抑制劑。CHMFL-KIT-033對c-KIT突變體T670I驅動的GISTs細胞系(GIST-T1/T670I和GIST-5R)有良好的抗增殖作用,並且在GIST-5R小鼠移植瘤模型上呈現劑量依賴性的抗腫瘤效果。該研究為開發c-KIT突變選擇性抑制劑提供了概念性驗證。

  

該研究獲得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個性化藥物」先導專項、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的支持。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分別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PCT智慧財產權保護。

CHMFL-KIT-033(compd. 24)的生物學表徵及對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抑瘤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研發出針對惡性瘧疾的新型激酶抑制劑
    據中科院網站1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針對惡性瘧原蟲PfPI4K激酶的新型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抑制劑CHMFL-PI4K-127。相比較傳統的抗瘧疾藥物只能清除紅內期的瘧原蟲,該新型抑制劑不僅能夠同時清除紅內期以及潛伏肝內期瘧原蟲,而且能夠殺死多種臨床上耐藥的惡性瘧原蟲。
  • 我國科研人員研發出惡性瘧疾新型抑制劑
    據中科院網站1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針對惡性瘧原蟲PfPI4K激酶的新型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抑制劑CHMFL-PI4K-127。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激酶作為藥物發現的主要靶標類已被廣泛研究,,自2001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59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SMKIs)。儘管這些抑制劑臨床有效,SMKIs仍然面臨兩個關鍵的挑戰。首先,I型和II型SMKIs結合在靶激酶保守的ATP結合袋上,因此缺乏對人類激酶組其他靶點的選擇性。其次,SMKIs的獲得性耐藥通常發生在臨床使用1 - 2年後,由二級或三級激酶突變(靶向突變)或激酶旁路信號(脫靶耐藥)驅動。
  • 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發出新型II型不可逆BMX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新型的高活性、高選擇性的II型不可逆BMX激酶小分子抑制劑CHMFL-BMX-078。BMX激酶是第二大非受體酪氨酸激酶TEC家族中的一員,生物學研究表明BMX激酶參與多種重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如癌症的發生,細胞遷移、粘附、增殖、分化等等。目前已知的靶向BMX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較少且多數為多靶點化合物,由於BMX激酶所介導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仍不是很明確,因此亟需高活性、高選擇性的BMX激酶抑制劑用於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藥物功效的概念性驗證。
  • 激酶別構抑制劑,會帶給我們驚喜嗎?
    Trametinib耐藥突變多發生於單藥治療6-7個月後。為了克服耐藥性,2014年1月,FDA批准了Trametinib與BRAF抑制劑聯用的治療方案。Trametinib最初是通過高通量細胞活性篩選的方法得到的。它的確是高選擇性的,高活性的MEK1/MEK2別構抑制劑。但它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一樣能夠有效地克服,抑或延緩耐藥性。
  • ...研發的新一代NTRK/ROS1多激酶抑制劑項目完成I期臨床首例受試者...
    首個國內研發的新一代NTRK/ROS1多激酶抑制劑 SIM1803-1A片於2021年1月5日在中國完成I期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的首次給藥。SIM1803-1A片是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選擇性針對TRK A/B/C、ROS1及ALK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
  • 首個國內研發的新一代NTRK/ROS1多激酶抑制劑項目完成I期臨床首例...
    首個國內研發的新一代NTRK/ROS1多激酶抑制劑 SIM1803-1A片於2021年1月5日在中國完成I期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的首次給藥。SIM1803-1A片是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新一代選擇性針對TRK A/B/C、ROS1及ALK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
  • 從沃利替尼上市申請獲受理 談c-Met抑制劑研發現狀
    沃利替尼是和黃醫藥自主研發的一款高選擇性c-Met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2011年和黃醫藥與阿斯利康就該藥達成合作協議。據協議,和黃醫藥負責沃利替尼在內地的開發,阿斯利康負責沃利替尼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開發。
  • 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
    由於c-Met信號通路可通過多種機制如c-Met突變、擴增、過表達和HGF過表達被異常激活,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生、發展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耐藥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c-Met已成為繼EGFR、ALK之後NSCLC的又一重要分子治療靶點。本文就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進行簡要概述,供研發人員參考。
  • 第四代ALK抑制劑現身 破解肺癌「鑽石」突變耐藥難題
    在剛剛舉辦的AACR第二期會議中,第四代ALK抑制劑TPX-0131的臨床前數據公布,為ALK突變患者帶來新的希望。TPX-0131破解耐藥機制ALK G1202R突變是第一代和第二代ALK抑制劑的重要耐藥機制之一。第三代ALK抑制劑雖然對ALK G1202R有效,但體外實驗和患者耐藥數據顯示,多種ALK複合突變是其主要耐藥機制。
  • 中國研發新型抑制劑-中國,白血病,生科醫學,抑制劑...
    記者14日從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人員研製出一種新型白血病抑制劑,目前在臨床前動物模型實驗中,在小鼠體內腫瘤抑制率達65%。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醫學學術期刊《Oncotarget》上。
  • 耐藥突變Met14迎來全球首個靶向藥!
    Met基因突變:腫瘤藥物耐藥的關鍵 間質表皮轉化因子 (c-Met)是受體酪氨酸激酶的一種,其配體為肝細胞生長因子(HGF)。 研究發現,c-Met基因突變正是在許多腫瘤藥物耐藥的關鍵所在。
  • 【AbMole科研】使用表觀遺傳療法提高癌細胞的PARP抑制劑敏感性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使用表觀遺傳療法提高多種癌症中癌細胞的PARP抑制劑敏感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異質性疾病。Fms樣酪氨酸激酶3內的(FLT3/ITD)是一種結構活躍的酪氨酸激酶,在30%的AML病例中表達。
  • 研發| 胃腸道間質瘤(GIST)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格局一覽
    C-kit 基因外顯子9 突變類型胃腸道間質瘤多發生在小腸,對常規甲磺酸伊馬替尼 400mg/日的治療劑量不敏感。PDGFRA 基因 18 外顯子 D842V 突變類型胃腸道間質瘤對現在已經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及瑞格菲尼均耐藥。
  • 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耐藥機制的探索
    RET融合陽性肺癌患者對具有抗RET活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十分敏感。最早使用的多激酶抑制劑包括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和凡德他尼(vandetanib)(MKIs),但療效有限,具有較大毒性。
  • 第四代EGFR抑制劑有望攻克奧希替尼耐藥難題!
    因此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叫JNJ-372的藥物,它不僅能阻斷MET的信號通路,對C797S突變和20ins(外顯子插入突)突變也起作用。 2019年ACSO會議上報導了JNI-372的I期研究數據。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截至2019年1月17日,研究共納入116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可評估的有效數據是88位。
  • ALK抑制劑一線PK 哪個更好?
    如上圖所示,輝瑞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一種3位取代的吲哚啉-2-酮衍生物SU-11274,然後將其優化為有效的c-Met抑制劑PHA-665752(舒尼替尼類似物)。由於其理化性質較差,如低溶解性、較差的膜透過性和代謝迅速等,通過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利用吲哚酮衍生物PHA-665752與c-Met激酶結構域結合的共晶體結構中揭示的新型ATP位點環鏡進行設計,將核心骨架重新設計為新型的5-芳基-3-苄氧基-2-氨基吡啶核,這樣的設計使3-苄氧基與母體化合物的2,6-二氯苯基位於同一口袋,但配體效率更高,致使新設計分子活性低。
  • 下一個重磅炸彈:SHP2抑制劑研發進展
    許多PTK(如Bcr-Abl,c-Kit,ErbB,和EGFR)抑制劑已用於治療癌症,然而幾個靶向PTP抑制劑由於較大的脫靶毒性,靶標生物學功能的不確定性及不良藥代動力學特性未得到較好的開發。 為了克服pTyr模擬物的PTP抑制劑具有較差的生物利用度這一問題,頭孢磺胺素32被篩選出作為SHP2抑制劑,具有一定的SHP1選擇性,共晶結合表明32中β內醯胺環水解生成產物(即33)與SHP2催化位點結合,羧基、磺酸基與苯環都在結合中發揮了相互作用。基於此進行優化改造得到34具有更高選擇性與活性。
  •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速覽深度解讀
    其實除了靶點突變的耐藥機制以外,癌細胞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耐藥機制。比如表達排出藥物的泵系統,俗稱吃了吐。還有會進化出減毒的機制,讓毒性的藥物變成無毒的藥物,以及改變了自身的繁殖方式等等都會產生對當前藥物的抵抗性。
  • 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2011年,克唑替尼(Crizotinib)成為第一個ALK抑制劑,獲得FDA批准用於ALK陽性的NSCLC的一線治療,也問世中國臨床多年。雖然有效,但許多患者在治療約1年後通常會發生耐藥(L1196M)。針對該突變,研發出第二代的藥物,2017年FDA批准了能夠替代克唑替尼的ALK抑制劑-色瑞替尼(ceritin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