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底物與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終於看清楚了——廖軍/高召兵聯合團隊揭示乙酸單向轉運機理

2021-01-14 BioArt

責編 | 迦   漵


生命本質上是關於碳的有機化學【1】。雖然細胞與細胞之間以及細胞與環境之間時刻進行有機物的交換,但是關於這些有機物通過跨膜通道進出細胞的機制研究不多。現有的通道主要聚焦於無機離子的研究(譬如鉀離子、鈉離子、鈣離子、鎂離子和氯離子等【2-9】)。單羧酸類化合物是生命體進行蛋白質、核酸和脂類代謝的重要前體或中間代謝物【1,10】,其跨膜轉運的研究卻非常匱乏。雖然此前施一公組、顏寧組和國際上一些其它實驗室解析了甲酸通道FocA的結構【11-14】,但由於這些蛋白結構中缺乏確鑿的底物,沒能清晰展示通道與底物相互作用的機制。


日前,上海科技大學廖軍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高召兵實驗室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uccinate-acetate permease from Citrobacter koseri is an anion channel that unidirectionally translocates acetate」的研究成果,獲得了1.8埃解析度的乙酸通道蛋白SatP_Ck與乙酸的複合物結構,首次清晰地顯示了有機底物與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



乙酸是一類重要的代謝產物。在地球的碳循環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生物類甲烷來自乙酸【15】。哺乳動物的腸道微生物對食物的降解也產生大量乙酸。在人體中,乙酸佔短鏈脂肪酸終產物含量超過一半【16】,並參與宿主的各種信號通路。雖然生物信息學顯示Succinate-Acetate Permease(SatP) 是一個大家族,有超過3千多個不同蛋白序列,但到底是transporter(轉運蛋白)還是channel(離子通道)並不清楚。廖軍和高召兵實驗室合作的研究成果不但表明SatP_Ck(Citrobacter koseri)是一個以107/秒轉運乙酸的通道蛋白,而且該通道蛋白可以單向轉運乙酸根。原來的channel領域雖然有很多整流通道蛋白的報導,但還沒有一個被報導是單向通道蛋白的


乙酸根具有雙親性的有機物的典型結構特徵,包含親水部和疏水部。乙酸通道蛋白SatP_Ck與乙酸的複合物結構清晰顯示了乙酸親水部和疏水部在通道中分別與相關的極性基團和疏水基團相互作用的方式。有趣的是,乙酸根是以旋轉的方式通過通道的。現在還不清楚這種旋轉方式對於離子通過通道是否必須。在以往的離子通道研究中,由於無機離子通常是對稱的球形,所以沒有關於離子旋轉的報導。


荷電的離子穿越脂雙層時要克服能壘【17】,SatP_Ck的通道中布滿了芳環基團,這些基團通過anion-pi相互作用穩定了乙酸根。以往,這種anion-pi相互作用被認為是氯離子通道蛋白和氟離子通道蛋白離子選擇性的一個重要基礎【4,18,19】SatP_Ck與乙酸根的複合物結構表明,anion-pi相互作用可能更多是穩定陰離子跨膜轉運的電荷平衡的策略。


SatP_Ck六聚體結構


在經典的陽離子通道蛋白(譬如鉀離子、鈉離子、鈣離子通道)中,陽離子的脫水機制被認為是實現離子選擇性的一個重要因素【2,8】。這些通道通常含有選擇性濾器(selectivity filter)。選擇性濾器構成通道最狹窄的部分。不同離子通過這些濾器時,由於離子-配體配位化學(包括配位形狀,鍵長和鍵角等)和離子脫水能量的不同,只有配位最好和耗費能量最低的離子通過其合適的濾器,從而實現離子的選擇性。SatP_Ck的結構卻顯示乙酸根從溶液進入通道採取分步脫水的方式,這種分步脫水有利於離子逐級克服穿越通道的能壘,從而可能是SatP_Ck實現乙酸單向轉運的重要機制。

1. Nelson, D. L., Lehninger, A. L. & Cox, M. M.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Macmillan, 2008).

2. Doyle, D. A. et al. The structure of the potassium channel: molecular basis of K+ conduction and selectivity. Science  280, 69-77 (1998).

3. Dutzler, R., Campbell, E. B., Cadene, M., Chait, B. T. & MacKinnon, R. X-ray structure of a ClC chloride channel at 3.0 A reveal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nion selectivity. Nature 415, 287-294, doi:10.1038/415287a (2002).

4. Kane Dickson, V., Pedi, L. & Long, S. B. Structure and insights into the function of a Ca(2+)-activated Cl(-) channel. Nature 516, 213-218, doi:10.1038/nature13913 (2014).

5. Liao, J.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Ion-Exchange Mechanism of the Sodium/Calcium Exchanger. Science 335, 686-690, doi:10.1126/science.1215759 (2012).

6. Maguire, M. E. The structure of CorA: a Mg2+-selective channel.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16, 432-438,  (2006).

7. Payandeh, J., Scheuer, T., Zheng, N. & Catterall, W. A.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ture 475, 353-358, (2011).

8. Tang, L.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Ca2+ selectivity of a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Nature 505, 56-61, doi:10.1038/nature12775(2014).

9. Shen, H. et al. 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atomic resolution. Science , doi:10.1126/science.aal4326 (2017).

10. Baldwin, J. E. & Krebs, H. The evolution of metabolic cycles. Nature 291, 381-382 (1981).

11. Wang, Y. et al. Structure of the formate transporter FocA reveals a pentameric aquaporin-like channel. Nature 462, 467-472, doi:10.1038/nature08610 (2009).

12. Lu, W. et al. pH-dependent gating in a FocA formate channel. Science  332, 352-354, doi:10.1126/science.1199098 (2011).

13. Lü, W. et al. The formate channel FocA exports the products of mixed-acid fermen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 13254-13259, doi:10.1073/pnas.1204201109 (2012).

14. Waight, A. B., Czyzewski, B. K. & Wang, D.-N. Ion selectivity and gating mechanisms of FNT channels.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23, 499-506, doi:https://doi.org/10.1016/j.sbi.2013.05.007 (2013).

15. Ferry, J. G. Acetate Metabolism in Anaerobes from the Domain Archaea. Life 5, 1454-1471, doi:10.3390/life5021454 (2015).

16. Cummings, J. H., Pomare, E. W., Branch, W. J., Naylor, C. P. & Macfarlane, G. T.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in human large intestine, portal, hepatic and venous blood. Gut 28, 1221-1227 (1987).

17. Parsegian, V. A. Ion‐membrane interactions as structural force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64, 161-174 (1975).

18. Stockbridge, R. B. et 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a double-barrelled fluoride ion channel. Nature 525, 548-551, doi:10.1038/nature14981 (2015).

19. Yang, T. et al. Structure and selectivity in bestrophin ion channels. Science 346, 355-359, doi:10.1126/science.1259723 (2014).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我科學家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趙永新、趙婀娜)繼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後,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又獲得重大進展: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出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腫瘤藥物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但是葡萄糖無法自由通過由膦脂雙分子層構成的疏水細胞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入需要藉助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是大腦、神經系統、紅細胞、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ECF轉運蛋白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新型ABC內向轉運蛋白,結構上由膜內底物特異結合蛋白EcfS和一個由跨膜蛋白EcfT和兩個胞內ATP結合蛋白組成的能量耦合模塊(或ECF模塊)組成,分為能量耦合模塊專用型(Group-I)和共享型(Group-II)兩類(圖1a)。專用型每個EcfS蛋白使用專一的ECF模塊,共享型多個不同的EcfS蛋白共享同一個ECF模塊。
  • Science:揭示底物和抑制劑對多藥轉運蛋白P-glycoprotein的變構...
    Mchaourab將P-糖蛋白描述為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分子機器:一個燃燒ATP的引擎和一個為底物(一種由這種轉運蛋白移動的分子)提供通道的跨膜結構域。這種引擎使用的ATP能量驅動了將化學物從細胞中移出的構象變化。Mchaourab說,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這種ATP引擎如何知道一種化學物在一分子『英裡』外的跨膜區結合。」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中國科學家系統揭示革蘭氏陰性菌維持外膜不對稱性的分子機理
    應用該實驗體系,結合蛋白點突變技術,研究團隊成功證實 MlaFEDB 利用ATP耗能主要以反向轉運(retrograde)方式進行磷脂轉運,即MlaA/OmpF(C) 將外膜外小葉中的磷脂轉運給MlaC, 隨後MlaFEDB通過ATP水解耗能的方式抽提與MlaC結合的磷脂並將其轉運至內膜(反向轉運,retrograde)以維持外膜的不對稱性。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在很多種類的腫瘤細胞中都觀察到GLUT1的超量表達,這使得GLUT1的表達量可能作為檢測癌變的一個指標。 顏寧等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最終解析了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
  • 【化學生物學】脫氟水解酶的底物立體選擇性
    近日,一個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研團隊研究了氟代乙酸水解酶(FAcD)的底物立體選擇性催化機理。他們以α-氟代苯乙酸為研究底物,發現氟代乙酸水解酶可以催化底物消除氟原子,並特異性地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
  • 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被獲取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Protein &Cell|完整的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結構
    責編 | 兮線粒體Ca2+在調節ATP的產生、細胞分裂以及細胞死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線粒體的Ca2+攝取由位於線粒體內膜上的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mitochondrial Ca2+uniporter, MCU)完成。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人源的KDM5亞家族基因可以促進腫瘤生成及產生耐藥性,因而是重要的抗癌藥物靶標,但植物或動物中KDM5亞家族去甲基化酶的其底物識別機制尚不清楚。擬南芥的JMJ14已報導具有調控開花、RNA介導的基因沉默以及DNA甲基化等重要的生理過程,但其底物識別機制也不清楚。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