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生物學】脫氟水解酶的底物立體選擇性

2021-02-13 X-MOL資訊

‍‍‍‍

含氟有機化合物在工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涵蓋了從高分子聚合物、植被保護到治療性藥物。由於C-F鍵的斷裂鍵能高達130千卡/摩爾,因此探索如何降解氟代物的方法成為當前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在這一領域,化學試劑降解與生物降解氟代物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近日,一個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研團隊研究了氟代乙酸水解酶(FAcD)的底物立體選擇性催化機理。他們以α-氟代苯乙酸為研究底物,發現氟代乙酸水解酶可以催化底物消除氟原子,並特異性地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分子動力學與結合自由能計算表明,底物穩定在氟代乙酸水解酶催化口袋中時,只能以一種優勢構象存在,對應地只能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 

圖1. 氟代乙酸水解酶催化α-氟代苯乙酸脫氟的機理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德國馬普所的王建博博士。

該論文作者為:Jian-bo Wang, Adriana Ilie, Shuguang Yuan and Manfred T. Reetz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Investigating Substrate Scope and Enantioselectivity of a Defluorinase by a Stereochemical Probe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1241, DOI: 10.1021/jacs.7b06019

袁曙光博士簡介

袁曙光博士2009年碩士畢業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結構生物學專業。2009年10月起,袁博士獲得歐盟瑪麗居裡全額獎學金,先後在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波蘭科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共同完成博士學位,2013年6月獲得最佳博士論文獎。此後,袁博士獲得瑪麗居裡ETH博士後獎學金。袁博士的研究領域為計算結構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目前主要專注於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的激活機制與藥物設計以及酶催化機理與酶的生物改造。在過去幾年中,袁博士成功設計出幾百個活性與特異性非常高的藥物分子,其中他所設計的2個藥物分子已經成功進入臨床測試階段。此外,袁博士在相關領域發表的工作總計近30篇,其中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工作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rends in Biotechnology、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 等共計10餘篇。

袁曙光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898

課題組連結

http://www.gpcrm.org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孫周通周佳海等合作JACS:檸檬烯環氧化物水解酶如何立體選擇底物
    近日,天工所孫周通/Manfred T.Reetz團隊與上海有機所周佳海團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袁曙光博士合作在JACS發文解析了檸檬烯環氧化物水解酶突變體的底物催化特異性與立體選擇性催化機制。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在不對稱生物催化領域,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已被廣泛使用,並且有助於定性合理化觀察到的選擇性,也可以合理或半合理地指導酶工程。在QM/MM方法中,對活性位點周圍的一小部分酶用量子力學方法處理,其餘的酶以及周圍的水用分子力場進行處理。如今,這種方法在酶的立體選擇性中有許多應用。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高度順/反選擇性合成單氟烯烴研究
    單氟烯烴1與醯胺2在電荷分布和偶極距方面具有相似性。 圖2. α-氟代亞碸亞胺與硝酮發生反應高度立體選擇性生成單氟烯烴這主要是由於單氟烯烴(1)骨架在電荷分布與偶極距性質上與醯胺(2)結構非常相近(見圖1),但單氟烯烴不像醯胺鍵那樣容易發生構象變化或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斷裂。因此單氟烯烴(1)結構單元作為仿醯胺結構,常被用於仿肽類(peptidomimetic)蛋白酶抑制劑類藥物中。
  • 【ACS Catal.】恥垢分枝桿菌來源的醯基轉移酶突變體使在水體系中發生對映選擇性醯基轉移化成為可能
    水解酶由於其廣泛的底物範圍以及高的立體選擇性和區域選擇性,在生物催化中有著特別的地位。
  • 【化學生物學】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儘管它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環氧水解酶(EH)能夠選擇性催化環氧化物的不對稱水解反應,根據親核進攻位點的不同可產生構型不同的手性鄰二醇。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
    研究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手性翻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6:09:34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朱敦明研究團隊,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手性翻轉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
    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
  • . | 來自恥垢分枝桿菌的醯基轉移酶的變體使水中的對映選擇性醯基轉移成為可能
    恥垢分枝桿菌的醯基轉移酶(MsAcT)補充了水解酶在有機溶劑中公認的醯化活性,並具有在水性環境中進行醯化反應(以及其他反應)的活性。然而,由於對大體積(芳香族)底物的對映選擇性(E值)低於20,該酶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差,因此其潛力受到限制。本研究中通過應用計算機指導的合理設計,設計了一個單突變體庫,該庫允許轉化一組具有良好活性和E值高達200的先前具有挑戰性的底物。
  • 醫基資料:酶的特點
    一、酶對底物具有極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應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劑高107~1013倍。例如,在H2O2分解成H2O和O2的反應中,無催化劑時反應的活化能為75312J/mol,用膠體鈀作催化劑時,反應的活化能降至48953J/mol,用過氧化氫酶催化時,反應的活化能降至8368J/mol。
  • 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首例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
    化合物5作為底物類似物,C7上的羰基和C4上的羥基朝向同一個方向,這表明K337作為一般鹼進行催化的脫水反應立體選擇性為syn式,因此產生的是(Z)式脫水產物。突變體K337A導致酶失去脫水活性也進一步驗證了K337在脫水反應中的關鍵作用。
  • Chem Commun & ACSF:郭瑞庭等醇脫氫酶的結構解析和立體選擇性改造...
    目前,利用醇脫氫酶具有高度的化學、區域和立體選擇性的特點,不對稱還原潛手性羰基化合物,已成為獲得手性醇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開展醇脫氫酶的催化機制及其理性改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郭瑞庭研究員的研究組與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徐巖教授研究組合作,解析了來源於Candida parapsilosis的(R)-羰基還原酶(RCR)與輔酶NAD+、底物2-羥基苯乙酮及產物(R)-苯基乙二醇的三種複合體的晶體結構,闡明了RCR與輔酶結合、底物識別和產物釋放的Prelog立體選擇性的分子催化機制。
  • 上海藥物所闡明金黃色葡萄球菌ClpP水解酶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菌交叉團隊研究人員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蛋白水解酶ClpP(SaClpP),開展水解功能的分子機制研究,繼2011年在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專業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J Biol Chem, 2011, 286, 37590-601)之後,研究論文再次發表於該雜誌
  • 酶促對映選擇性還原α, β-不飽和亞胺合成嗎啡烷關鍵中間體取得進展
    該中間體的合成方法有經典的拆分法、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氫化法以及環己胺氧化酶與硼胺結合的去消旋化法,但是這些方法普遍存在立體選擇性差、生產成本高、原子經濟性差或環境汙染嚴重等缺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敦明、吳洽慶帶領的生物催化與綠色化工團隊,利用亞胺還原酶(Imine Reductase,IRED)對映選擇性還原了一系列α, β-不飽和亞胺(1-苄基六氫異喹啉衍生物),成功有效製備了相應的1-苄基八氫異喹啉衍生物,為該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生物催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