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闡明金黃色葡萄球菌ClpP水解酶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菌交叉團隊研究人員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蛋白水解酶ClpP(SaClpP),開展水解功能的分子機制研究,繼2011年在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專業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J Biol Chem, 2011, 286, 37590-601)之後,研究論文再次發表於該雜誌(J Biol Chem, 2013, 288, 17643–53)。

ClpP是細菌中關鍵的蛋白水解系統,由上下兩個七聚體自組裝成一個球形腔體,負責維持細菌體內蛋白質的穩態,對維繫細菌的致病力起著關鍵作用。現有研究表明,ClpP已成為一類針對新機制的抗菌新靶標,目前還沒有靶向調控劑處於臨床研究。繼該研究團隊獲得的SaClpP的兩種功能構象:Extended和Compressed構象的基礎上,羅成與楊財廣研究員指導博士生葉飛和張婕,以長時間分子動力學模擬為導向,結合生化實驗,闡明了SaClpP構象變化的具體路徑和驅動力;利用分子動力學捕捉到了SaClpP在兩種構象間轉化的中間態Compact構型,通過晶體結構的解析肯定了該中間構象的存在和合理性;再通過理論模擬發現了構象變化過程中的數個重要位點(如A140、E137等),得到了實驗驗證。

最終,本研究通過理論模擬與實驗驗證緊密結合,闡明了SaClpP的動態調控機制:多肽底物進入ClpP空腔後被催化位點降解,降解產物在活性中心的積累造成局部分子間相互作用方式的改變,引起活性位點殘基構象的變化,進而傳遞到附近的R171_D170網絡,使得該網絡中的相互作用也遭到破壞,Extended構型不能保持穩定,逐漸轉變成Compressed構型,該構型被E137網絡所穩定。在構象轉化過程中,Extended構型中的Helix E通過解旋/再摺疊的過程向Compressed構型轉化,A140在Helix E上扮演了一個「轉軸」的角色。

由於ClpP在不同細菌中高度保守,該研究結果對ClpP家族其它成員的結構及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也為後續開展基於調控機制研究的化學生物學和抗菌藥物發現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結構基礎。

該研究得到了藥物所抗菌交叉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課題的資助,該研究也獲得了中科院網絡中心、天津和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在計算資源上的支持。

論文連結

ClpP的各狀態結構在功能循環中的作用及關鍵胺基酸殘基

相關焦點

  • 【直播課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摘要:我們利用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和基因組學等技術手段,解析了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VISA
  • 科學家用光來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讓我們回歸正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引發院內獲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而諸如MRAS(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耐藥菌株往往會讓人致命。金黃色葡萄球菌需要鐵離子才能夠生長繁殖,它們常常會「扒開」血細胞,「抓住」血紅蛋白來汲取鐵離子,而其它革蘭氏陽性菌很有可能也會做出這種事情,但金黃色葡萄球菌系統目前研究者研究地最為深入。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致病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療法
    目前眾所皆知的甲氧苯青黴素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已普遍散播在社區與醫院環境中,伺機引起機緣性感染。 在足以致命的病原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侵襲人類皮膚,軟組織,骨頭,關節,甚至導致菌血症。
  • 金黃色葡萄球菌研究現狀_金黃色_葡萄球菌_現狀_醫脈通
    金黃色葡萄球菌無芽胞、鞭毛,大多數無莢膜。革蘭染色陽性,衰老或死亡後可轉為陰性。       1.2培養特性        金黃色葡萄球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37℃,最適生長pH7.4。
  • 中國科大解析致病菌細胞壁成分胞壁酸翻轉酶的結構和功能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陳宇星教授、周叢照教授和孫林峰教授課題組合作闡明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胞壁酸(WTA)翻轉酶TarGH轉運WTA的機制和TarGH特異性抑制劑Targocil的抑制機制。
  •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誰?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誰?
  •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怎麼辦?糖尿病增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風險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與這些類型的侵襲性感染相關,在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人群中尤其如此。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同步增長 在最近的這項研究中,Richardson,Thurlow和其他小組成員對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小鼠以及葡萄球菌菌株(帶有或不帶有額外轉運蛋白)進行了實驗。
  • SARS蛋白水解酶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理三室沈旭研究員課題組與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蔣華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博士生胡天岑、張餘等人研究發現,雖然Ser139和Phe140是SARS蛋白水解酶(SARS 3CLpro)二聚界面的相鄰胺基酸,其突變可引起不同的酶的聚集狀態和活性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但目前關於G9a在腫瘤生長與轉移中的作用具體機制遠未得以闡明,阻礙了該類抑制劑的開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耿美玉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在探索G9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該研究工作揭示了HEPH表達受G9a調控的詳細機制,為G9a在乳腺癌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解釋,也為該類抑制劑的可能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結果也首次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對鐵穩態的調控,這不僅有助於闡明其在腫瘤領域中的作用,也為其在其它鐵代謝失調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同時也證實鐵代謝失衡在腫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天津工生所等闡明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形成機制
    天津工生所等闡明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形成機制 2014-12-16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進一步通過酶活測定及TLC驗證,發現YisP是一種二磷酸水解酶,能將FPP水解生成Farnesol,而Farnesol對於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一端是全國醫務工作者眾志成城奮戰在診療一線,另一端,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們也開闢出與病毒賽跑的「第二戰場」,核心指向尋找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的有效藥物。就在今天(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正式對外發布,3CL水解酶是抗冠狀病毒最關鍵的蛋白之一。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近日,我校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分子靶標研究室在幾丁質酶協同降解晶態幾丁質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 【化學生物學】脫氟水解酶的底物立體選擇性
    近日,一個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研團隊研究了氟代乙酸水解酶(FAcD)的底物立體選擇性催化機理。他們以α-氟代苯乙酸為研究底物,發現氟代乙酸水解酶可以催化底物消除氟原子,並特異性地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in A Bacterial Acyltransferase」(《細菌醯基轉移酶特異性選擇具有羧基末端醯基供體的分子基礎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in A Bacterial Acyltransferase」(《細菌醯基轉移酶特異性選擇具有羧基末端醯基供體的分子基礎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闡明細菌耐藥性形成和進化機制將為合理用藥和新型抗菌藥物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從細菌個體和種群水平揭示細菌耐藥性形成的分子機制。近年來,發現體外低水平抗菌藥物暴露會加速細菌耐受性演變,進而導致細菌耐藥性形成(Science 2017)。宿主體內的細菌也會產生耐藥性,如鼠傷寒沙門氏菌可自發將耐藥基因傳給腸道內定殖菌(Nature 2019)。
  • 生物物理所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目前發現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心臟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鐵死亡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並為藥物研發提供指導。目前鐵死亡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真核系統中,並受到精確的細胞通路調控,如GPX4,system XC-,p53等。但是原核系統,如細菌等缺少這些通路分子,因此目前尚未發現細菌等可產生鐵死亡。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4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