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理三室沈旭研究員課題組與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蔣華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博士生胡天岑、張餘等人研究發現,雖然Ser139和Phe140是SARS蛋白水解酶(SARS 3CLpro)二聚界面的相鄰胺基酸,其突變可引起不同的酶的聚集狀態和活性,即Ser139突變使酶以單聚形式存在,但卻保持一定的酶學活性,而Phen140突變使酶以二聚形式存在,卻喪失活性,通過晶體結構分析,他們系統研究了「3CL水解酶酶活」與「聚集狀態」的關係,相應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病毒學》(Virology, 2009, 388, 324-334)雜誌上,並被列為封面文章予以介紹。
2003年全國爆發SARS期間,沈旭研究員和蔣華良研究員兩個課題組通力合作,積極投入到「SARS病毒重要蛋白功能研究」中,迄今為止已取得一系列富有價值的成果,如發現並證實SARS病毒N蛋白與人CypA的作用是SARS病毒感染人體正常細胞的一個可能途徑,為SARS病毒感染人體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發現SARS 3CLpro G11A突變體在晶體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並闡明了3CL蛋白酶二聚體的形成與穩定機制。
此次的新發現,不僅為闡明SARS 3CLpro活性和催化機理提供了重要素材,而且為基於3CLpro為靶點的抗SARS及相關病毒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來源: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