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

2020-10-11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生物化學雜誌》。

環氧水解酶(EH)能夠選擇性催化環氧化物的不對稱水解反應,根據親核進攻位點的不同可產生構型不同的手性鄰二醇。因此,研究EH位點選擇性開環機理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藥物有機合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前期發現來自於kina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α/β家族EH Alp1U 可催化fluostatin(FST)類天然產物FST C (1) 環氧開環,但不具備開環位點選擇性,可得到兩種環氧開環產物。該研究通過多種譜學、化學衍生和理論計算確定了兩種環氧開環產物1a和1b的立體構型,分別對應於在FST C (1) 的C2位和C3位環氧開環。

研究人員通過Alp1U蛋白晶體結構解析發現了一種由三個胺基酸殘基W186/W187/Y247組成的環氧氧負離子結合口袋,與傳統的環氧水解酶中兩個胺基酸組成的Y/Y環氧氧負離子結合口袋明顯不同。有趣的是,對這種非典型環氧氧負離子結合口袋進行定點突變後得到了高度位點選擇性的突變體Y247F(C3位開環產物1b佔98%)和W187F/Y247F(C2位開環產物1a佔94%)。最後通過解析這兩種突變體分別與FST C (1)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解釋了位點選擇性開環催化機制。

該研究有助於在分子層面提升環氧水解酶反應位點選擇性的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4/jbc.RA120.015563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10月1日發表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最近出現了一些將EVB用於酶對映選擇性的例子,例如脂肪酶的研究和環氧水解酶。在簇方法中,量化方法的選擇通常是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簇方法已用於研究酶促反應機理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 並被證明是富有成果的。然而,對映選擇性的研究對該方法提出了另外的挑戰。除了上述相對能量的精度要求外,模型還必須足夠大才能正確表示活性部位的手性環境。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4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2、理論物理所等在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研究院等評估全球雪冰中黑碳分布及其對冰凍圈變化的影響5、新疆生地所等在中亞新生代荒漠草原生態系統演化研究中獲進展7、南海海洋所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取得進展
  • 研究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
    研究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手性翻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6:09:34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朱敦明研究團隊,通過重塑結合位點使腈水解酶催化的二腈不對稱水解反應發生手性翻轉
  • 孫周通周佳海等合作JACS:檸檬烯環氧化物水解酶如何立體選擇底物
    近日,天工所孫周通/Manfred T.Reetz團隊與上海有機所周佳海團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袁曙光博士合作在JACS發文解析了檸檬烯環氧化物水解酶突變體的底物催化特異性與立體選擇性催化機制。
  • 【化學生物學】脫氟水解酶的底物立體選擇性
    在這一領域,化學試劑降解與生物降解氟代物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近日,一個德國馬普煤炭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研團隊研究了氟代乙酸水解酶(FAcD)的底物立體選擇性催化機理。他們以α-氟代苯乙酸為研究底物,發現氟代乙酸水解酶可以催化底物消除氟原子,並特異性地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分子動力學與結合自由能計算表明,底物穩定在氟代乙酸水解酶催化口袋中時,只能以一種優勢構象存在,對應地只能產生R型構象的羥基取代產物。
  • 糖苷水解酶底物特異性機制研究獲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致力於嗜熱微生物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機制研究,近期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Kelly合作,闡明了極端嗜熱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機制及其與木聚糖酶協同降解效應,對於木質纖維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上。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研究綜述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惡性腫瘤發生
  • 磷酸二酯酶2A(PDE2A)和磷酸二酯酶10A (PDE10A)抑制劑研發進展
    {磷酸二酯酶(PDEs)具有水解細胞內第二信使環磷酸腺苷(cAMP)或環磷酸鳥苷(cGMP)的功能,降解細胞內cAMP或cGMP,從而終結這些第二信使所傳導的生化作用。然而,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印跡研究顯示,PDE2A在腦中最為富集,多個人體組織間PDE2A mRNA表達水平的比較也證實了這一點。PDE2A是cGMP刺激的磷酸二酯酶.對cAMP和cGMP水解的Vmax是相似的,但對cGMP的表觀Km稍低些,當與cGMP結合後,酶經歷構象變化後對cAMP的Km降低了10倍,它能調節cAMP和cGMP通路之間相反的交互作用。
  • 柱狀假絲酵母脂肪酶的研究進展及應用
    CRLs 和 GCLs 是一類與膽鹼酯酶(cholinesterase)結構類似的脂肪酶,都具有 α/β 水解酶的摺疊結構和Ser-His-Glu 三聯體催化中心。隨著脂肪酶的純化及 基因克隆與表達研究的深入,發現兩種屬脂肪酶均存在基因多態性現象,在 C. rugosa 中發現至少有 7 種脂肪酶同工酶,G. candidum 為 2 種,這些同工酶在一級結構和理化性質上都存在差異。
  • 上海有機所在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文課題組和金屬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郭寅龍課題組合作,以硫肽類抗生素的典型代表硫鏈絲菌素(Thiostrepton,TSR)為研究對象,報導了一例黃素依賴的加氧酶通過底物的立體專一性氧化來促進吲哚五元環的擴環重排,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喹啉單元形成的酶學新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酶的催化混雜性可為生物提供「兵器庫」,幫助生物適應多變的化學環境。在工業界,開發利用酶的混雜催化功能可幫助人們合成化學分子、修復汙染環境。近期,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藻類資源與生態工程研究團隊在工程化改造酶蛋白的混雜催化功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一種海洋細菌脯氨酸二肽酶具有混雜水解對氧磷農藥的功能。
  • SARS蛋白水解酶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藥理三室沈旭研究員課題組與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DDDC)蔣華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博士生胡天岑、張餘等人研究發現,雖然Ser139和Phe140是SARS蛋白水解酶(SARS 3CLpro)二聚界面的相鄰胺基酸,其突變可引起不同的酶的聚集狀態和活性
  • 【人物與科研】大連理工大學呂小兵教授課題組:通過外消旋端位環氧烷烴與酸酐的催化動力學拆分共聚製備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
    通過外消旋端位環氧烷烴與酸酐的催化動力學拆分共聚製備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聚酯材料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優異的降解能力和易加工等特點而備受關注。環氧烷烴與環狀酸酐交替共聚是製備聚酯的重要方法,具有兩種底物種類來源廣泛,易於調控聚酯性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通常立構規整性的聚合物材料更易結晶,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有利於拓展這類材料的應用範圍。由於取代環氧烷烴在開環過程中存在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因此環氧烷烴與酸酐的交替共聚產物也具有諸多的立體化學問題。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系列進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 141, 19032;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8, 57, 15486;Nano Letters2018
  • 磷酸二酯酶天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PDEs)是一類可水解細胞內第二信使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 中山大學:分子籠催化特殊選擇性[2+2]光環化反應獲重要進展
    光誘導的烯烴[2+2]環加成反應是生成多種環丁烷最直接的方法。儘管選擇性[2+2]環加成反應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對於特定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異構體選擇性的烯烴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發展還十分有限。例如順式的頭對頭(syn-HH)環丁烷衍生物的高選擇性合成,長期都沒有簡易普適的催化合成途徑。
  • ...針對高度保守的結合位點設計高選擇性配體?N-肉豆蔻醯基轉移酶...
    當靶標和脫靶之間的結合位點趨於保守時,設計選擇性配體就變得困難重重,已被報導的選擇性抑制劑的潛在分子機制通常仍不清楚。N-肉豆蔻醯基轉移酶(NMT)催化一種共價修飾反應,將14碳飽和脂肪酸從肉豆蔻醯輔酶A上轉移到一系列真核和病毒蛋白的N-末端甘氨酸上。肉豆蔻醯基化在真核生物中是一個共翻譯修飾過程,並在諸如信號級聯轉導,膜泡運輸和蛋白定位等細胞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