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一觀賞花花型調控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印政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系統揭示了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並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園藝觀賞植物在人工選擇下的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研究人員通過解剖發現,大巖桐背部花冠筒基部的一個囊狀結構,是導致野生大巖桐的花向側部開放的關鍵結構。通過遺傳學試驗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人員發現大巖桐的頂開輻射對稱花與一種基因外顯子鹼基缺失顯著關聯。在野生型中,該基因在囊狀結構的橫切面呈梯度表達模式,從內表皮至外表皮表達量逐漸降低,導致了細胞不對稱生長而產生囊狀結構,進而導致花向側部開放;而鹼基缺失導致該基因表達蛋白的功能完全缺失,細胞不對稱生長消失。這一突變被人工選擇,從而產生了栽培大巖桐頂開輻射花型這一觀賞特徵。

研究人員通過對原始文獻的查閱及生物學手段,確定栽培大巖桐的祖先可能來自於裡約熱內盧的2個野生大巖桐居群,基本摸清了栽培大巖桐這一重要園藝植物的起源。

大巖桐是一種著名的園藝觀賞花卉,具有色澤豔麗、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野生大巖桐原產於巴西,在長期適應熊蜂傳粉中,進化出向側部開放、背部雄蕊敗育的兩側對稱花。約在200年,大巖桐前引進英國,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向頂部開放的絢麗的輻射對稱花,但其進化機制一直尚不清楚。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大巖桐花型調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丁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印政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人工選擇條件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徵的進化機制
  • 植物所花型調控的分子機制和重要花卉植物起源研究獲進展
    花卉的馴化被認為是植物在人工選擇下快速形態進化的典型案例。雖然人們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了大量控制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關鍵基因,但花卉在人工選擇下產生典型觀賞特徵的分子進化機制尚不明確。  大巖桐(Sinningia speciosa)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具有光彩奪目的輻射對稱花,曾受到達爾文的關注。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介導小麥開花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修飾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策略,揭示了糖基化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動態調控春化作用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4月17日在《科學》上線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紅耳龜「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的上遊調控通路,提出「pSTAT3-Kdm6b保守盒」的調控假說,為其他環境依賴型性別決定機制研究提供了借鑑。這項研究由浙江萬裡學院教授葛楚天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Blanche Capel等團隊合作完成。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Plant Com |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組發現在調控...
    目前,對樹木莖稈增粗生長的分子調控機制還很不清楚。  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研究組在Plant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Two MADS-box genes regulate vascular cambium activity and secondary growth via modulating auxin homeostasis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蔡時青研究組利用秀麗線蟲這一模式生物探討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許多重要的調控衰老的信號通路是在線蟲中首先發現的。他們發現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野生線蟲在雄性交配、進食和運動能力方面隨衰老退化速度存在著顯著差異。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