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修飾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策略,揭示了糖基化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動態調控春化作用、介導小麥開花的機制,為冬小麥春化育種提供新的思路。該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植物生理學》。
研究人員利用抑制劑處理發現,改變氧-乙醯氨基葡萄糖(O-GlcNAc)信號能夠顯著影響春化關鍵基因的轉錄表達,並促進小麥開花,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部分取代春化作用。研究人員進一步分離並富集到參與春化作用的糖基化修飾和磷酸化修飾蛋白譜,發現多個同時具有糖基化修飾和磷酸化修飾的蛋白,並證明了這2種修飾在春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春化作用是指冬小麥開花需經過長時間環境低溫誘導的生理過程。由於不同冬小麥品種的春化特性及其與冬春季氣溫適應程度會直接影響其產量,因此對春化作用相關機制的研究對於冬小麥育種具有重要意義。O-GlcNAc糖基化修飾以及磷酸化修飾調控了植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但因為二者間的動態調控關係和化學鑑定的難度,其對於春化作用的調控機制長期不清楚。
DOI:10.1104/pp.19.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