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維納斯捕蠅草重組了自身現有基因,使其可以食肉。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當可憐的獵物被抓住時,匙葉茅膏菜會捲起它充滿黏液的葉片,將獵物困於其中;而維納斯捕蠅草的上下葉片長有毛刺,昆蟲一旦多次觸碰,它們便會突然閉合,成為昆蟲的囚牢。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研究小組近日在《當代生物學》報導稱,他們發現,在植物王國中,食肉植物進化的關鍵點是它們生活在大約6000萬年前的共同的祖先,如今的植物正是複製了這個祖先的完整基因組而能夠「吃肉」的。這種複製釋放了曾經用於植物根、葉、感覺系統檢測和消化獵物的基因。例如,食肉植物拷貝了幫助根部吸收營養的基因到葉片中,使其吸收被消化的獵物中的養分。

Hedrich和同事研究得出結論,食肉植物在上述三個物種的祖先中經過一次進化,在豬籠草中獨立進化過一次。這兩次新發現的進化起源加上其他已被記錄在案的起源,食肉植物已經至少進化了六次。

然而,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植物進化生物學家Victor Albert認為,Hedrich團隊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上述兩個新的起源,特別是因為一些捕食所必需的基因也存在於豬籠草和三種新測序植物的共同早期祖先中。他的團隊正在對另外兩種茅膏菜屬的植物進行測序,釐清上述問題。

但是,德州理工大學植物基因組學家Luis Herrera Estrellau很高興發現了與食肉植物有關的新基因。這有助於他和其他人研究人員研究基因是如何重組的,從而使其他植物「吃肉」成為可能。

Hedrich表示,事實上,似乎大多數植物已經擁有許多「食肉」必需的基因。「食肉之路似乎對所有植物開放。」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4.051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西紅柿等多種植物具肉食性
    殊不知,這些看似「溫柔」的植物其實還是可怕的「殺手」。 英國植物學家近期指出,近千種植物具有肉食性。它們能夠捕殺昆蟲,為自己提供營養,其中就包括人們日常食用的幾種蔬菜。 植物「殺手」 英國皇家植物園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植物會利用莖部的粘性茸毛捕獲並殺死落在其上的小型昆蟲,待昆蟲腐爛並掉落在土壤之後再用根部吸收其營養。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植物在野外生長時進化出的一種生存本領,以保證自身在貧瘠土地也能獲得足夠營養。
  • 肉食性,植物發起向動物的反擊
    說到肉食性,很多吃貨們都會給自己打上這樣的標籤。在自然界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是各種猛獸猛禽,而植物在我們的印象中屬於食物鏈中的生產者,似乎與「肉食性」這個詞風馬牛不相及。殊不知,植物中也有不少隱藏的「殺手」,打破了我們對植物的固有印象。
  • 美科學家: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有可能進化出食肉習性的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植物的習性背離人類的想像,比如有一些植物是吃肉的,這到底有什麼原因讓植物變成肉食性生物呢?植物是如何進行食肉進化的?在遊戲世界中很容易,但在現實生活中,這需要花費更多。現在,對三種緊密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右旋遺傳改組幫助它們發展了捕獲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基因重組讓植物能「吃肉」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近日,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2 15:15:55 英國諾裡奇研究園約翰·英尼斯中心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教授Enrico Coen研究組發現,肉食性植物陷阱的進化是通過基因表達的簡單轉移而從平面葉片開始的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肉食性植物能自動刪除「垃圾」DNA
    但據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有一種肉食性植物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對這些非編碼DNA中的「垃圾」進行剔除。據了解,這種植物名叫絲葉狸藻(Utricularia gibba),屬於肉食性狸藻類植物,其基因組排序,是複雜的多細胞植物中最小的一種。排序該基因組的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組有97%都由包含蛋白質編碼的基因組成,而一些DNA片段則控制著這些基因。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恐龍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這個物種有著豐富的種類,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分布,但是它們在進化方向上遵循一定的規律。
  • 這三種植物,可不是吃素的
    最近,一項對三種食肉性植物的研究表明,在進化過程中巧妙的基因重組能夠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的研究表明,在進化過程中巧妙的基因重組能夠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是肉食性動物?
    對於肉食性動物而言,犬齒是否鋒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它們捕獵的成功率。可惜,即便有如此大的作用,犬齒也沒有成為衡量一種動物是否可以被算作食肉目的依據,因為很多以素食為主的動物,比如偶蹄目的河馬和靈長目的大猩猩同樣長有鋒利的犬齒。
  • 相較於肉食性動物,人類為何更傾向於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應該算是非常典型的泛食性動物,既吃植物類食物又必須要吃動物類食物,在哺乳動物大多數類別之下都存在著泛食性動物,這類生物性情溫順攻擊性並不強,例如靈長類動物大部分都是泛食性的。這是人類發展進化數百萬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已經無法拋棄。但是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我們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例如家裡圈養的「雞、鴨、鵝、豬、牛、陽」等等,當然一些海產品中可能包含了「肉食性動物」。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限制。
  • 自然界的肉食植物:用色彩和氣味誘捕昆蟲
    有些其他種類的肉食性植物則是利用粘性較強的長腺毛,直接把昆蟲粘在長腺毛上。豬籠草採用的捕獵方法則又不一樣,豬籠草會長出狹長的、如同管道一樣的葉片,等著昆仲掉落到其中。有些種類的豬籠草甚至可以長到一英尺長,能夠輕易裝下一隻青蛙或者是老鼠。此外,精妙的化學過程也使得豬籠草能夠吸引到獵物。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它能夠分泌香味,引誘昆蟲,昆蟲一旦上當,就會滑入瓶子中淹死,被它消化吸收!甚至是老鼠也能捕捉!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 有一個地方,肉食性植物成為人類食物
    一、正文翻譯 Where people eat carnivorous plants 有一個地方,肉食性植物成為人類食物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然而,經眾多動物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在我國的這個地方,猞猁的食物有近1/3是植物,這裡就是內蒙古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侏羅紀時期的地球之王,因進化出長脖子,才躲過「小型末日」
    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古生學家們發現了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在這具恐龍化石的旁邊,還有著同期的植物化石。研究者發現,這些植物化石都是非常高大的針葉樹化石,這意味著,在當時蜥腳類恐龍是主要以針葉樹樹葉為食的。那麼,作為食草動物的蜥腳類恐龍,為何要選擇吃口感不好、堅硬粗糙的針葉樹樹葉呢?
  • 為了吃肉忍痛捨棄大量基因 肉食植物都有基因缺陷
    研究人員說,從非肉食性物種向肉食性物種轉變的過程耗費了數千萬年時間。這種轉變是通過一種隱秘的方式實現的,它們重新利用原本屬於自己根和葉的基因,用它們來捕捉獵物,而基因變化只是這個轉變過程的變化之一。這種食肉習性的轉變也給這些植物帶來了許多好處。
  • 根的進化:植物徵服陸地的武器
    很多學者把海洋稱為「生命的搖籃」,認為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誕生於海洋。動物從無脊椎進化成有脊椎,再發展出具有腿的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那麼,沒有腿的植物是如何登上陸地並適應陸地環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