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肉食性植物能自動刪除「垃圾」DNA

2020-11-24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5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許多生物體內都存在大量的非編碼DNA,這些DNA很多都是無用的「垃圾」。但據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有一種肉食性植物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對這些非編碼DNA中的「垃圾」進行剔除。

據了解,這種植物名叫絲葉狸藻(Utricularia gibba),屬於肉食性狸藻類植物,其基因組排序,是複雜的多細胞植物中最小的一種。排序該基因組的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組有97%都由包含蛋白質編碼的基因組成,而一些DNA片段則控制著這些基因。

研究人員還稱,幾代以來,絲葉狸藻似乎都在忙於從其基因材料中刪除DNA的「垃圾」。這就解釋了狸藻類植物和「垃圾眾多」物種(像玉米、菸草和人類)的區別,而這些垃圾基因則佔到人類基因組的2%。  

推薦閱讀:

江西:安福發現一片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

科學家受螢火蟲啟發培育可發光植物 或用於照明

山東:濟南多個路段出現綠化植物乾枯現象

江西:南昌景觀植物年損失超30萬

(來源:搜狐科學)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西紅柿等多種植物具肉食性
    殊不知,這些看似「溫柔」的植物其實還是可怕的「殺手」。 英國植物學家近期指出,近千種植物具有肉食性。它們能夠捕殺昆蟲,為自己提供營養,其中就包括人們日常食用的幾種蔬菜。 植物「殺手」 英國皇家植物園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植物會利用莖部的粘性茸毛捕獲並殺死落在其上的小型昆蟲,待昆蟲腐爛並掉落在土壤之後再用根部吸收其營養。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植物在野外生長時進化出的一種生存本領,以保證自身在貧瘠土地也能獲得足夠營養。
  •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然而,經眾多動物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在我國的這個地方,猞猁的食物有近1/3是植物,這裡就是內蒙古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肉食性,植物發起向動物的反擊
    說到肉食性,很多吃貨們都會給自己打上這樣的標籤。在自然界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是各種猛獸猛禽,而植物在我們的印象中屬於食物鏈中的生產者,似乎與「肉食性」這個詞風馬牛不相及。殊不知,植物中也有不少隱藏的「殺手」,打破了我們對植物的固有印象。
  • 人體中被忽視的60%「垃圾DNA」並非毫無作用,或與衰老有關!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對「垃圾DNA」的重要性提出了挑戰。6月5日發表在《衰老細胞》(Aging Cell)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部分被稱為重複元素轉錄本的非編碼遺傳物質可能是衰老過程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記。
  •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圖)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鳳凰科技訊北京時間2014年4月22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科學家們宣布在北美太平洋海岸的深水域裡發現了四個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它們主要以端足目動物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
  • 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
    新華網倫敦1月12日電(記者曹麗君)德國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植物也能產生溫室氣體甲烷,並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認識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  甲烷是大氣中濃度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過去150年間,大氣中甲烷的水平幾乎增加了兩倍。
  • 用遺傳算法優化垃圾收集策略
    作為一個數據科學家,我經常用它們來進行超參數優化和模型選擇。雖然GAs的計算成本很高,但GAs允許我們並行地探索搜索空間的多個區域,並且在計算梯度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問題描述一個名為Robby的機器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垃圾的二維網格世界中,周圍有4堵牆(如下圖所示)。這個項目的目標是發展一個最佳的控制策略,使他能夠有效地撿垃圾,而不是撞牆。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自然界的肉食植物:用色彩和氣味誘捕昆蟲
    如今,科學家們利用研究細胞和DNA的工具才發現肉食性植物「捕獵」和消化獵物的方法。同時,科學家們也發現了肉食性植物為何會產生這種適者生存的現象。 美國阿拉巴馬州澳克伍德大學(Oakwood University)的植物學家亞歷山大·沃爾科夫(Alexander Volkov)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現了維納斯捕蠅草的秘密。他表示:「維納斯捕蠅草是一種具有生理電的植物。」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它能夠分泌香味,引誘昆蟲,昆蟲一旦上當,就會滑入瓶子中淹死,被它消化吸收!甚至是老鼠也能捕捉!
  • 5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當我們想到吃肉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獅子和老虎,甚至是人類,但實際上,在地球上,也存在這樣幾種肉食性植物,動物也是它們的盤中餐!一、豬籠草,這是一種熱帶食蟲植物,也被人們叫做捕蟲籠,因為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 發現恐龍新物種英良迅猛龍 是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 網友:能當寵物養...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網友:那麼小,能當寵物養嗎?  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北京發表聲明,他們在河北豐寧看到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英良迅猛龍。  該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這對於研究美頜龍類恐龍的棲息的地方偏好和多樣性方式具有關鍵實際意義。  美頜龍屬(學名:Compsognathus)又稱細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它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早期的歐洲,約1億5000萬年前。
  • SCP-307肉食性常春藤,遇到它不會要慌,先給它一臉除草劑
    SCP-307肉食性常春藤的外表SCP-307肉食性常春藤的外表是一種攀藤植物,外形和常春藤相似,根莖為黃綠色,樹葉為紫色。SCP-307肉食性常春藤每隔半米會放下一個根,這個根可以穿過大部分的物質。SCP-307肉食性常春藤的屬性SCP-307肉食性常春藤喜歡吃肉,目前SCP-307肉食性常春藤表現出智能。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
  • WasteShark:能自動收集海洋垃圾的水上無人設備
    (原標題:WasteShark:一款能自動收集海洋垃圾的水上無人設備)
  • 「垃圾DNA」中發現了快速進化的基因之謎的關鍵|DNA|基因...
    由於缺乏基因,異染色質(以綠色顯示)曾經被認為是惰性的「垃圾DNA」,但是現在科學家發現它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項針對基因組進行的廣泛比較研究顯示,問題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生物的垃圾脫氧核糖核酸(DNA)中。美國科學家發現,生物越複雜,其攜帶的垃圾DNA就越多,而恰恰是這些沒有編碼的「無用」DNA幫助高等生物進化出了複雜的機體。而進化史上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為什麼新的基因(似乎是憑空產生的)可以迅速接管對生物體生存至關重要的功能。
  • 揭秘「垃圾」DNA
    「垃圾」DNA的起因科學家逐漸發現基因組的大小與編碼蛋白質的DNA有著巨大數量上的反差,因此1972年,日本遺傳學家大野乾提出了「垃圾」DNA(「junk」DNA)概念,用來描述基因組中不能夠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
  • 馬哈奇卡地區現肉食性櫛水母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裏海分院和南方科學中心的工作人員在「 Deneb」科考船考察期間,在馬哈奇卡地區發現了肉食性櫛水母(Beroe ovata)。
  • PNAS:新發現!關閉基因組中「垃圾DNA「的表達或能促進游離幹細胞...
    2020年7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中的每個細胞來說都有一個時刻,其都必須決定自己餘生要做的事情;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曾經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古老病毒基因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系列臨床前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