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奇卡地區現肉食性櫛水母

2021-01-15 每日經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裏海分院和南方科學中心的工作人員在「 Deneb」科考船考察期間,在馬哈奇卡地區發現了肉食性櫛水母(Beroe ovata)。

據俄羅斯地理學會消息,這是肉食性櫛水母首次出現在裏海,這很讓科學家高興,因為這種櫛水母能制衡它的近親——威脅裏海生態平衡的淡海櫛水母 (Mnemiopsis leidyi)。

櫛水母是一種外觀類似水母但又不是水母同類的動物。櫛水母藉助位於其膠狀身體上的纖毛遊泳,看起來很像梳狀物,它也因此得名。幾乎所有的櫛水母都是捕食者,以浮遊動物為食,吃小型甲殼動物、水母、軟體動物幼蟲、輪蟲、魚卵、魚苗和其他動物。除兩個種類特殊外,所有櫛水母都是雌雄同體。

淡海櫛水母的身體是半透明的,長度在7釐米至12釐米之間,直徑約2.5釐米。它能夠在寬泛的鹽度範圍(2至38個實際鹽度單位)和水溫區間(2–32 °C)中生存,通常生活在大西洋西部,但進入黑海後(首次於1982年發現),變得臭名昭著。人們推測,淡海櫛水母是跟隨船隻的壓艙水進入黑海的,進入新環境後,沒有天敵的淡海櫛水母大量繁殖。到1989年,黑海中的淡海櫛水母達到峰值——每立方米海水中約有400隻。淡海櫛水母在黑海主要以歐洲鯷的魚卵和魚苗為生,導致這種魚類數量迅速減少,給俄羅斯漁業造成的損失高達2.3億至3.5億美元。1999年,淡海櫛水母沿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進入裏海,同樣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2006年,淡海櫛水母首次出現在北海和丹麥海峽。

從大西洋遷居面來的肉食性櫛水母可遏制黑海和亞速海的淡海櫛水母。肉食性櫛水母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以其他櫛水母為食。這樣,黑海的櫛水母種群中就形成了「捕食者」和「獵物」同在的自我調節機制。

在研究淡海櫛水母的裏海水樣中,發現了許多浮遊動物和12隻肉食性櫛水母,樣本中沒有淡海櫛水母。最近5次抽樣都是相同的結果。

「肉食性櫛水母出現在裏海生態環境中,毫無疑問是對科研和海洋生態系統都很重要的一件事。肉食性櫛水母在研究地區的擴散和形成的規模證明它們可能會成為裏海的一個亞種。肉食性櫛水母擴散的南部邊界位於伊朗水域。」考察隊成員稱:「這種櫛水母出現在裏海南部可能是受2019年異常溫暖的冬天影響。如果它們成功適應氣候變化,將成為裏海的常駐物種。等到溫暖的季節,比如說仲夏之後,它可能在裏海中部甚至北部形成虛擬種群。」

 

相關焦點

  • 裏海出現新品種櫛水母 生態學家暗自歡喜
    舉報   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裏海分院和南方科學中心的工作人員在「 Deneb」科考船考察期間,在馬哈奇卡地區發現了肉食性櫛水母
  • 流光溢彩——櫛水母
    「八臂仙母蟲」沒有任何口孔或觸手的痕跡,與櫛水母等生物非常相似,但它們之間也有許多差異,使研究人員疑惑不解。櫛水母雖外形類似水母,卻不是真正的水母,而是一類兩胚層動物,屬於輻射對稱動物。櫛水母又叫海胡桃、貓眼,屬輻射對稱動物,現被劃分為櫛水母動物門。它是一種類似於水母的無脊椎動物。身體透明,呈球形、卵圓形、扁平形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域。
  • 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原標題: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論文《寒武紀骨骼化櫛水母演化軼史》,揭示了櫛水母動物門距今5.2億年一段隱秘的演化歷史,引起國外眾多學術期刊及傳媒關注。
  • 北極攝影作品:櫛水母
    作品名:櫛水母拍攝地:北極攝影師:Jennifer Hayes簡介: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櫛水母。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 筑波大學等揭開彩虹 「櫛水母」之謎
    日本筑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城倉圭(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前研究員柴田大輔、助教柴小菊和教授稻葉一男等人,與日本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的教授重信秀治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全球首次查明了能閃耀彩虹色光芒的櫛水母櫛板的構成分子
  • 《肉食性的水母》百勝將軍-協助拍攝
    肉食性的水母【第4幅圖】此作品由青海攝影愛好者宰先生在著名的馬鞍山地區拍攝肉食性的水母【第5幅圖】此作品由東莞攝影愛好者杜先生在著名的洛陽地區拍攝肉食性的水母【第6幅圖】此作品由威海攝影愛好者公先生在著名的青海地區拍攝
  • 波多黎各附近深海發現新的櫛水母Duobrachium sparksae
    波多黎各附近深海發現新的櫛水母據了解,這個生物屬於櫛水母動物門,不過卻是和「水母」分屬不同門的生物,因此也被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然而,經眾多動物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在我國的這個地方,猞猁的食物有近1/3是植物,這裡就是內蒙古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雲南澄江寒武紀化石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團隊的疑難化石研究小組,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確認了這類底棲固著的疑難化石是現生櫛水母動物的幹群,並據此構建了櫛水母動物基本體型的演化路徑。
  • 研究發現櫛水母再生大腦僅需四天
    櫛水母順著一條獨立而複雜的路徑向前發展,它向我們展示出其他動物並不存在的一個全新的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語言。櫛水母順著一條獨立而複雜的路徑向前發展,它向我們展示出其他動物並不存在的一個全新的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語言。
  • 研究稱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櫛水母(圖)
    研究稱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櫛水母(圖) 論文作者、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安迪·巴克塞瓦尼說,他們的DNA模型得出了一些有關櫛水母與其他所有動物類群的可能關係,其中可能性最高的幾個關係中,櫛水母都處於動物譜系樹的底部。  顛覆神經系統和肌肉理論  根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櫛水母可能才是「動物進化樹上最早的一枝,並且可能是其他所有動物祖先的近親」。
  • 地球最早動物是櫛水母
    其一是櫛水母獨立於其它動物之外獨自進化出其複雜特性的,其二是海綿是從更為複雜的形式進化到其更為簡單的形式的。這2種假設可能為「進化不必總是朝向更加複雜化的方向進行」提供了事實依據。 雖然科學家知道了最初開始分支的動物,但他們不知道這種早期櫛水母分支的準確日期。杜恩說:「不幸的是,我們沒有最早古老櫛水母的化石。
  • 舟山花鳥島現螢光海灘
    (原標題:舟山花鳥島現螢光海灘) 「整個沙灘宛如仙境
  • 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東北虎
    是現今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在所生存的空間裡,位於食物鏈的最頂層。東北虎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叢林之王」之美稱。因為大面積砍伐森林,大量捕殺食草動物,人類為取虎骨、虎皮亂捕濫殺的行為,造成東北虎數量的急劇減少。在中國的東北虎數量僅十隻左右。東北虎會因性別不同,在體型上有很大的差異。
  • 櫛水母竟然也會拉便便!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櫛水母從同一個洞進食和排洩,這個洞與它袋子狀的腸子相連。1880年,德國動物學家卡爾•楚恩(Carl Chun)提出,櫛水母口腔對面的一對小孔或許會分泌一些物質,但他也認定這種動物用嘴排洩。1997年,生物學家再次觀察到,無法消化的物質從櫛水母的口腔離開身體——而不是神秘的小孔。
  • 肉食性恐龍是怎樣捕食獵物的
  • 在南極洲發現的第一隻肉食性恐龍,死因很是奇葩!
    是在南極洲地區第一隻發現的肉食性恐龍,約六米長。生活在大約一億九千萬年前。冰脊龍的發現也證明了很久以前,極地的氣候要比現在暖和的多。作為一種中等體型的肉食性恐龍,冰脊龍體長6.5米,高約2.5米,體重在500千克左右。有一個大腦袋,嘴巴裡長滿了兩排尖利的牙齒。在腦袋的頂部有一雙大眼睛,具有優秀的視覺。
  • 角鼻龍:侏羅世肉食性恐龍
    角鼻龍生活在晚侏羅世,被認為和另一種侏羅紀時期的著名肉食性恐龍——異特龍非常相似。角鼻龍頭骨化石復原模型角鼻龍長4.5~6米,重0.5~1噸,從外形上看,它與其他肉食性恐龍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大頭、粗腰、長尾、前肢短小,依靠雙腳行走,只能算是中型的肉食性恐龍。但是角鼻龍的上下頜強健,嘴裡布滿尖利而彎曲的牙齒,因此它也成為晚侏羅世的一種很兇殘的肉食性恐龍。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責編 | 高佩雯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