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鼻龍:侏羅世肉食性恐龍

2021-02-18 恐龍世界


中文名稱:角鼻龍

拉丁文名:Ceratosaurus

生存年代:晚侏羅世

化石產地:美國

體形特徵:長4.5~6米

食  性:肉食

種  類:獸腳類

釋  義:鼻子帶角的蜥蜴

角鼻龍早在1884年被馬什在美國發現,這種恐龍和不少為人熟悉的恐龍一樣,是因為「化石戰爭」而出土的。角鼻龍生活在晚侏羅世,被認為和另一種侏羅紀時期的著名肉食性恐龍——異特龍非常相似。


角鼻龍頭骨化石復原模型

角鼻龍長4.5~6米,重0.5~1噸,從外形上看,它與其他肉食性恐龍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大頭、粗腰、長尾、前肢短小,依靠雙腳行走,只能算是中型的肉食性恐龍。但是角鼻龍的上下頜強健,嘴裡布滿尖利而彎曲的牙齒,因此它也成為晚侏羅世的一種很兇殘的肉食性恐龍。

就像異特龍一樣,角鼻龍有巨大的腦袋和鋸刀似的牙齒,方便獵食其他恐龍。它的前肢上有鋒利的爪子,由於它們以兩腳行走,所以古生物學家推測其前肢可以用來抓取獵物。古生物學家相信角鼻龍是快速的掠食者,因為從完整的骨骼結構來看,它們有修長的後肢和尾巴,骨骼堅實,這些構造都有利於快速奔跑。奔跑速度快的動物多數都有修長而有力的四肢(或後腳),例如現代的獵豹和鴕鳥等。而長尾巴則起著作快速轉向和平衡腦袋重量的作用。


關於角鼻龍的獵食習慣,古生物學家有不同的猜測。有的觀點認為角鼻龍是群體獵食的動物,由於它們在體形上並沒有任何特別優勢,所以它們會成群結隊去獵食較大型的獵物,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它們在競爭激烈的恐龍世界中生存。


提到角鼻龍,不能不提它們鼻子上的角狀凸起——角。角鼻龍的鼻子上方生有一隻短角,兩眼前方也有類似短角的凸起,從後腦沿背脊直到其尾部還生有小鋸齒狀棘突。不論現在的肉食性哺乳類或古代的肉食性恐龍,身上都很少生有「角」,而這種兇猛的角鼻龍竟在鼻子上方長有一支尖刺,真是非常特殊的肉食動物了,這也由於此它才被稱為角鼻龍。但目前尚無任何實質的證據來指出角鼻龍角的用途,因為它們的角短小,不像三角龍等的角,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用做防衛或戰鬥。所以即便是有些推測指出這是裝飾物或其他類似的說法,都還有待考證。


如果您喜歡,給小編打賞吧.



大家還在看:(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1.角鼻龍

2.世界有哪些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

3.恐龍的角

4.視頻:恐龍探秘-死亡之河


新朋友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恐龍世界」

老朋友請推薦給自己的朋友,支持恐龍世界

相關焦點

  • 《侏羅紀》系列最「萌」的肉食恐龍——角鼻龍,要回歸了
    一方面再次確認了上一部中的關鍵角色「小龍女梅茜」會回歸,另一方面從這個下大雪的背景來看,片子肯定會有戲份是發生在冰天雪地的場景中,恐龍生活的時代氣候比較溫暖,不知道在這個背景下恐龍們該怎麼生存。侏羅紀系列的恐龍們,植食性和肉食性的恐龍分得很清,溫和可愛的傢伙一定是植食性的,比如腕龍、比如三角龍,鐵頭功冥河龍,而肉食性的都有其可怕之處,暴龍食肉牛龍異特龍這些不用多說,迅猛龍高智商和鋒利的爪子也嚇到過不少人,即使微小如美頜龍,也秀了一把群體性攻擊的可怕,而整個系列只有一頭食肉恐龍,表現得異常呆萌,就是《侏羅紀公園3》中登場的角鼻龍。
  • 角鼻龍科代表恐龍,和幾個特色原始堅尾龍類恐龍
    角鼻龍科代表恐龍如下角鼻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它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角鼻龍的背部中線,有一排皮內成骨形成的小型鱗甲,和鱷魚類似。
  • 《侏羅紀世界:進化》新增恐龍出現Bug!原角鼻龍患軟骨病_遊俠網...
    近日,《侏羅紀世界:進化》在新的DLC內容當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恐龍物種  《侏羅紀世界:進化》原角鼻龍bug視頻:【遊俠網】《侏羅紀世界:進化》新增恐龍出現Bug  原角鼻龍(屬名:Proceratosaurus)是種中等體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統階的英格蘭
  • 恐龍合集:終於知道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太兇殘了!
    腫頭龍就是一種以堅硬厚實的頭骨為「角」的恐龍,它們也像山羊一樣喜歡以「角」來爭鬥。腫頭龍代表著腫頭龍類恐龍,它長4.6米,重430千克,前肢較短,後肢長,可以直立形走。其尾巴較長,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祿豐龍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組對該文章細緻研究後,認為文章所報告內容極有可能是新發現恐龍活動跡象,隨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 安塞油田「恐龍」來過!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一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組對該文章細緻研究後,認為文章所報告內容極有可能是新發現恐龍活動跡象,隨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 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食肉恐龍兩個月換一口新牙!
    圖註:馬達加斯加島的地理位置,圖片來自網絡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部的梅法拉諾組(Maevarano Formation)地層,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既有植食性恐龍的化石,又有肉食性恐龍的化石,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便是瑪君龍
  • 肉食性恐龍是怎樣捕食獵物的
  • 「恐龍」來了!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本報訊(通訊員 侯小龍 記者 李星棋)1月11日,記者從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獲悉,該廠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近日被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查證實,這一發現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隨後,延長油田這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
  • 延安發現恐龍遺蹟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的疑似恐龍遺蹟化石,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12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專家邢立達副教授到達現場,並依據6處觀察點的8枚化石造型和地質成型因素等,確認了恐龍化石的真實性,初步判斷化石遺蹟為大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至於恐龍種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同時還確認了現場有龜類遺蹟化石、蟲跡、生物潛穴等眾多古生物遺蹟。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隨後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該雜誌社立即將相關恐龍化石論文提交給社外專家組進行審查。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地質通報》雜誌社提交給社外專家組進行審查。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引言: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化石,而且對這個物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於恐龍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原因等待我們去探索,例如恐龍的行走方式。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
  • 侏羅紀世界進化肉食和草食恐龍混養方法
    > 侏羅紀世界進化中恐龍分為肉食和草食兩種,不過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兩種恐龍怎麼混養,下面帶來侏羅紀世界進化恐龍混養方法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侏羅紀世界進化》恐龍混養經驗分享
    那麼不同體型和食物種類的恐龍怎麼進行混養,請看下面的《侏羅紀世界進化》恐龍混養經驗分享,希望能幫到大家。 筆者沒玩過基因... 《侏羅紀世界進化》中有不少恐龍,根據他們的食物可分為肉食和草食兩類。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隨後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隨後,三人聯合署名撰寫了題為《陝西安塞首次發現中侏羅世晚期恐龍足跡》的科研論文,向《地質通報》雜誌社投稿。該雜誌社立即將相關恐龍化石論文提交給社外專家組進行審查。
  • 侏羅紀的莫裡遜組都有哪些大型食肉恐龍?
    (異特龍頭骨化石)03 角鼻龍角鼻龍也是莫裡遜組中常見的一種大型食肉恐龍,但是它的體型比起異特龍來要小一些,從已發現的化石看,角鼻龍的體長約在5米左右,體重平均在500公斤左右。從外觀上看,它與其他的食肉恐龍區別不大,但是相比而言,它的牙齒更加的鋒利,在鼻子上方長有一個角,這也是它命名的主要原因。而且角鼻龍的尾巴長且扁平,與鱷魚的尾巴非常接近。因此,生物學推斷,它可能也是一種半水生的恐龍,而且在淺水區以偷襲其他恐龍以及水裡的魚類為食。
  • 史前最小恐龍現身,另外就再科普其他十大迷你恐龍吧
    屬於肉食性恐龍,眼大,牙齒一共有100多顆呢!」這些小,怎麼把所有感覺器官都整合進它們那麼微小的頭,以及如何保持體溫,都是謎。「邢立達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科普時間到啦——十大迷你恐龍】NO.10【豪氏歐羅巴龍】屬於蜥腳次亞目大鼻龍類,生活在晚侏羅世的德國北部。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而在研究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像我們常見的老虎、獅子等肉食性動物,都是四肢行走,而牛馬羊等植食性動物也都是四肢行走。可在遠古時期,地震龍以及腕龍等植食性動物,雖然是以四肢行走,但霸王龍、迅猛龍等肉食性恐龍則是以雙足行走,這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恐龍種類出現如此大的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