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植物防禦根癌農桿菌的分子機制

2021-02-13 PlantReports

請點擊上方PlantReports」↑關注我們!第一時間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細菌鞭毛是由成千上萬的鞭毛蛋白單體組成的細胞外細絲,是細菌運動的主要細胞器。植物可通過免疫受體FLAGELLIN SENSING 2(FLS2)識別細菌鞭毛蛋白N端保守的22個胺基酸序列(flg22),激活植物的免疫反應。隨著進化,一些細菌成功修飾了鞭毛蛋白從而能逃避FLS2的識別。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類常見的細菌病原體,可在很多作物中引起冠癭病。根癌農桿菌鞭毛蛋白的flg22被高度修飾為flg22Atum,從而逃避植物FLS2的識別,可順利完成侵染,引起冠癭瘤。那麼,植物是否有應對flg22的變異的策略?在植物-細菌之間的這場「軍備競賽」中,是否已經有一些植物物種進化出識別flg22Atum表位的免疫受體,以及這種受體是否可以促進植物對根癌農桿菌的抗性。

 

德國University of Tüb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Plants 發表了一項題為Percep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lagellin by FLS2 XL confers resistance to crown gall disease的研究,在葡萄中發現了可識別flg22Atum的FLS2XL,並分析了其對根癌農桿菌抗性的影響。

該研究通過測試一系列植物物種對根癌農桿菌flg22Atum的響應發現,一種葡萄品種(Vitis riparia)對flg22Atum具有高度敏感性,並推測V. riparia中存在兩個不同的flg22-感知系統,一個系統僅對flg22做出響應,而另一個對flg22和flg22Atum均可以做出響應。該研究進一步通過分析V. vinifera(V. riparia的近緣種,對flg22Atum沒有響應)的基因組序列,發現V. riparia中的VrFLS2和FLS2 XL兩個基因序列。在擬南芥中的異源表達試驗進一步證實了FLS2 XL在識別flg22Atum中的關鍵作用,並且FLS2 XL比VrFLS2及其他FLS2受體蛋白對flg22Atum具有更高的高親和力。

該研究還在菸草中檢測了FLS2 XL對flg22Atum的識別是否會影響對根癌農桿菌的防禦反應。研究發現,用c-FLS2 XL轉化的植株可識別flg22Atum,並產生活性氧,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和根癌的形成,表現出對根癌農桿菌的抗性,但是用VrFLS2轉化的植株不能識別flg22Atum,也不能改變植株對農桿菌的抗性。

FLS2 XL renders N. tabacum more resistant to A. tumefaciens.

因此,植物通過 FLS2 XL識別flg22Atum從而提高對根癌農桿菌的抗性。該研究是宿主-病原菌「軍備競賽」中的典範案例,並且為未來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新思路。 

全文轉自BioArt植物公眾號。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查看論文原文。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Plant Reports!

關注農業科學和植物科學最新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劉煜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時間已滑向中國這邊
    大家看題目,從中文講兩種說法都有,有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意境是不一樣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立意在艱難困苦。我們這個題目「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立意在邪不壓正。 時間已滑向有利於中國的這邊 當前的局面,中央定位為百年未有之變局。
  • 通過農桿菌對植物細胞進行轉基因操作的研究進展
    根癌農桿菌和髮根農桿菌中細胞中分別含有Ti質粒和Ri質粒,其上有一段T-DNA,農桿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後,可將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因此,農桿菌是一種天然的植物遺傳轉化體系。1.2  Ti質粒介紹而致瘤質粒 (tumor-inducing plasmid, 簡稱為Ti質粒) 是根癌農桿菌細胞擬核區外分離到的一種能自主複製的雙鏈環狀DNA分子, 長度約為200~250 Kb。Ti質粒可以誘導植物細胞產生不同種類的冠癭鹼, 根據產生冠癭鹼的類型, Ti質粒可以分為4類:章魚鹼型、胭脂鹼型、農杆鹼型和琥珀鹼型。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是我們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組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evolution of auxin-mediated root initia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以Evo-Devo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根是植物登陸後進化的器官,它的出現是植物適應陸地環境的重要一步。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化石證據顯示,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在泥盆紀中期出現了根起源事件。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徐麟研究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發表題為Molecular evolution of auxin-mediated root initia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以Evo-Devo的角度揭示根起源和進化的分子路線。
  • 【Nature Plants】 植物細胞壁是如何參與植物發育與抗逆境脅迫過程?
    植物細胞壁是高度動態的結構,在生長,發育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因此,植物必須始終監測其細胞壁的狀態並確保其功能完整性。細胞壁動態變化的能力稱為「細胞壁可塑性」,而可塑性的關鍵因素似乎涉及監測細胞壁功能完整性的機制,並在細胞壁完整性(CWI)受損時啟動補償反應。CWI損傷是由細胞壁損傷(CWD)引起的,細胞壁損傷可能在暴露於生物或非生物脅迫或發育期間發生。CWD的程度可以從輕度應變(導致CWI降低)到嚴重的機械扭曲(失去CWI)變化。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萜類化學防禦與形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合成萜類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認為是調節其自身生長發育(如植物激素赤黴素、脫落酸和獨腳金內酯)以及抵禦各種生物脅迫(如昆蟲拒食劑印楝素和除蟲菊酯)。倍半萜為萜類化合物中的一個重要家族,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雙重多樣性。其中,杜松烯類倍半萜由於其獨特的活性與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如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和植保素棉酚等。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植物內生真菌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增強植物體的營養生理和抗性機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肖佳雷、來永才等人對內生真菌與植物的防禦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那些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生活在植物組織內,但對植物組織沒有引起明顯病害症狀的真菌,包括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營表面生的腐生菌,對宿主暫時沒有傷害的潛伏性病原菌和菌根菌,就是指植物內生真菌。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例如,Argonaute已被證明是植物,昆蟲和動物的抗病毒RNA幹擾機制中的核心蛋白,也有報導指出它在細菌和古細菌中同樣具有免疫作用【2-4】。,並揭示原核生物抗噬菌體防禦中功能性cGAS-STING通路的保守性【10】。
  •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九頭蛇」,如何實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據公安部發布的消息,僅2019年,公安、銀行就通過涉案資金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機制,7×24小時不間斷運行,止付凍結涉案銀行帳戶55.5萬個,攔截涉案資金373.8億元。然而,「九頭蛇」長出新「頭」的實力不容小覷。去年以來,又出現通過對公帳戶轉移贓款新動向。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桃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後Kinya Nomura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辛秀芳研究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Shengyang He (何勝洋)院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對認識植物葉際微生物群的穩態維持機制以及植物微生物組領域向功能性研究轉變實現了重要推動。
  • Nature子刊發現對抗微生物病原體的新防禦機制
    因此他們成功發現一條至今未知的宿主防禦機制。這些結果將促進未來開發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新方法。傳染病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傳染病的發生主要由破壞宿主生物防禦系統的病原體微生物引起,這些病原微生物能夠產生多種蛋白。但是人們對於宿主生物防禦系統的多種機制仍了解較少。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近年來,在植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細菌中操縱子的代謝基因簇。這些基因簇由多個來源於不同酶家族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緊密連鎖構成。和操縱子不同,植物基因簇的基因有自己獨立的啟動子,協同表達編碼共同的特異代謝通路。過去十年來,越來越多決定重要農藝性狀或者有重要醫用價值的植物特生代謝小分子(specialized/secondary metabolites)被發現是由基因簇編碼的。
  • 分享美圖|農桿菌轉化植物過程圖
    「浙江生物和你只差一個指尖的距離」▼根癌農桿菌和髮根農桿菌細胞中分別含有
  • 植物防禦機制「閘門」找到
    面對不良環境,植物會啟動自身的免疫反應,這主要依賴於一種叫作茉莉酸(JA)的植物激素。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12-26 甘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複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於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
  •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光明日報-光明網
    最近,科學家在墨西哥狄華坦沙漠峽谷的中心地帶,發現了植物和昆蟲的兩個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一種植物的葉子在被受到害蟲侵襲時,能夠噴射一種化學毒素,最遠的噴射距離將近2米;一種聰明的昆蟲在察覺自己吃到的樹葉毒素過強時,它們可以準確切斷樹葉的毒素疏導管,巧妙避開這種植物的防禦系統。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