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李寅研究員團隊創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統

2020-12-08 騰訊網

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地球上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利用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光伏發電是太陽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其技術核心是利用半導體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隨著能量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和製造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500 GW。但是,部分光伏材料含有毒元素,廢棄太陽能電池板總量大且難以回收,且光伏器件製造過程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使用。隨著太陽能光伏的不斷推廣使用,其對環境的潛在負面衝擊不可忽視。

生物光伏(biophotovoltaics, BPV)為太陽能利用提供了一條生物學路徑。生物光伏利用光合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

然而,當前BPV系統的輸出功率很低,比太陽能光伏低3個數量級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藍藻等光合微生物雖然具有很高的光合效率,但產電活性很弱。在直接改造藍藻以強化其產電活性方面,目前尚未有成功的報導。

為了提高BPV光電轉化效率,李寅研究組另闢蹊徑,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來解決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

該合成微生物組由一個能夠將光能儲存在d-乳酸的工程藍藻和一個能夠高效利用d-乳酸產電的希瓦氏菌組成(圖1)。在這個合成微生物組中,d-乳酸是兩種微生物間的能量載體。藍藻吸收光能並固定CO2來合成能量載體d-乳酸,希瓦氏菌氧化d-乳酸進行產電,由此形成一條從光子到d-乳酸再到電能的定向電子流,完成從光能到化學能再到電能的能量轉化過程。

通過在遺傳﹑環境和裝置層面的設計﹑改造和優化,研究人員有效克服了兩種微生物之間生理不相容的問題。由此創建的雙菌生物光伏系統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功率輸出,其最大功率密度達到150 mW/m2,比目前的單菌生物光伏系統普遍提高10倍以上。採用連續流加培養方式,該雙菌生物光伏系統可穩定實現長達40天以上的功率輸出,且平均功率密度達到135 mW/m2的較高水平,在產電時長﹑單裝置輸出功率兩方面均達到了目前BPV系統的最高水平。

這是國際上利用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創建生物光伏的首例報導,也是我國第一臺生物光伏原型裝置。該研究證明了利用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可以顯著提高BPV光電轉化效率,打破了人們對生物光伏效率和壽命難以提高的固有認識,為進一步提升BPV光電轉化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1 具有定向電子流的雙菌生物光伏卡通示意圖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創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統
    隨著太陽能光伏的不斷推廣使用,其對環境的潛在負面衝擊不可忽視。  生物光伏(biophotovoltaics, BPV)為太陽能利用提供了一條生物學路徑。生物光伏利用光合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
  • 微生物並肩作戰 讓生物光伏系統發電能力創新高
    生物光伏(BPV)利用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近日,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組另闢蹊徑,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來解決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該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球業界的高度關注。
  • 兩種微生物並肩作戰 讓生物光伏系統發電能力創新高
    生物光伏(BPV)利用微生物(如藍藻)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具有碳中性﹑良好的環境相容性和潛在低成本等特點。據媒體近日報導,為了提高BPV光電轉化效率,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組另闢蹊徑,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來解決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有望成為環境更加友好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  該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球業界的高度關注。
  • 中科院微生物所創建新生物光伏系統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解決了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提高了生物光伏(BPV)光電轉化效率。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隨著能量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和製造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500 GW。
  • 微生物所研究員程光勝、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交流
    微生物所研究員程光勝、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交流 2017-06-14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6月9日,我國老一輩微生物學家、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程光勝和郭興華到天津工生所參觀交流,並為研究所科技人員作了兩場別開生面的報告。
  • 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創建新生物光伏系統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解決了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
  •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973項目...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973項目舉行雙邊交流會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2007-09-28 09:42     微生物所與大連化物所圍繞「生物煉製細胞工廠的科學基礎
  • Nat Comm亮點丨乙醯輔酶A實現人工合成,江會鋒/劉永軍/李寅合作...
    在自然生物中,從葡萄糖合成乙醯輔酶A,需要經過10步以上反應;從一氧化碳合成乙醯輔酶A,也需要經過6步以上反應。如何能更高效地合成乙醯輔酶A,是合成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創建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是合成生物學顛覆性技術特徵的重要體現,其核心挑戰是如何設計創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催化劑。
  • 微生物所創製出用於高效生物製造的「Y型人工菌群」
    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原料轉化為燃料、材料和化學品是生物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其關鍵挑戰是如何實現生物質中葡萄糖等六碳糖和木糖等五碳糖的同等高效利用。  已經有很多研究嘗試對單一菌株的代謝途徑進行改造,或採用不同的菌株進行分工合作,以實現五、六碳糖的同步利用。但受限於五碳糖不能被高效利用,目標化學品的生產效率普遍不高。
  •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2016-11-1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等在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避免與民爭糧是生物製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乙醯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製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江會鋒研究員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 中科院的研究有所突破 提高了生物光伏(BPV)光電轉化效率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設計並創建了一個具有定向電子流的合成微生物組,解決了藍藻直接產電活性微弱的問題,提高了生物光伏(BPV)光電轉化效率。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隨著能量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和製造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500 GW。
  • 用於高效生物製造的「Y型人工菌群」成功研製
    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原料轉化為燃料、材料和化學品是生物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其關鍵挑戰是如何實現生物質中葡萄糖等六碳糖和木糖等五碳糖的同等高效利用。近年來,隨著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和微生物組計劃的提出,合成微生物組也在加速發展。為了實現生物質原料中五、六碳糖組分的同等高效利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課題組提出了創製「Y型人工菌群」的新概念(如圖)。Y型人工菌群由兩株源於同一出發菌株、能夠生產同樣目標產物的工程菌株構成。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出新一代低成本、高功率密度全釩液流電池電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團隊成功開發出新一代30 kW級低成本全釩液流電池電堆。該電堆採用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可焊接多孔離子傳導膜(成本<100元/m2)。相對於傳統的電池組裝技術,膜材料實際使用面積減少30%。
  • 新途徑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
    創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徑,實現利用太陽能將CO2高效生物轉化為石油基化學品,將為解決全球資源和能源問題開闢一條新路,對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丙酮是重要的有機溶劑和工業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產品之一。我國每年的丙酮消耗量超過110萬噸,其中一半以上依賴進口。
  • 微生物所創建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丁醇細胞工廠
    微生物所創建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丁醇細胞工廠 2017-11-06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實驗室構建的工程菌株大多基於質粒系統完成,通常需要抗生素和誘導劑來保證功能基因和途徑的穩定存在,這為大規模低成本生產帶來挑戰。在染色體水平上進行基因編輯與操作,創建完全沒有質粒、基因表達無需誘導的高產工程菌株,對於化學品的生物製造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染色體拷貝數少、目標靶點不清楚、基因表達水平低、基因操作相對困難等因素,見諸報導的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工程菌株很少。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獲得了工業級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在工業化應用層面的率先突破。例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人工智慧計算技術,賦能傳統微生物資源,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工業級工程菌株的計算設計,獲得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工業化的率先突破。該團隊不僅設計了β-胺基酸這一類具備特殊生物活性的非天然胺基酸的最優合成途徑,還藉助人工智慧計算手段,成功設計出一系列的β-胺基酸合成酶,並據此構建出能夠高效合成β-胺基酸的工程菌株。
  • 探秘微生物世界!南農科研團隊解碼並重構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
    利用生物仿生學的原理,團隊首先解析了費舍爾弧菌的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中決定系統滲漏和正反饋控制的調控區域,並且首次在工業微生物大腸桿菌中構建出糞腸球菌的群體感應系統,其基因表達調控能力為目前已知群體感應系統中效率最高的。   "另外,費舍爾弧菌和糞腸球菌的群體感應系統就像是人類語言中的漢語和英語,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廣播,因此這兩套群體感應系統在運行的時候相互之間不會產生幹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