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聞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計算技術,構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實現了自然界未曾發現的催化反應;並在世界上首次通過完全的計算指導,獲得了工業級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在工業化應用層面的率先突破。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

  該項研究不僅降低了傳統化學合成中對反應條件的苛刻要求,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化學合成帶來的汙染問題。這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菌株設計方向的成功案例,驗證了其科學理論基礎,也將為人工智慧與傳統生物產業的互作融合打開新局面。

  現代生物製造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化工、材料、醫藥、食品、農業等諸多重大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OECD預測,到2030年約有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來自生物製造。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將綠色生物製造確立為戰略發展重點,並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國家規劃。我國正處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定性階段,緊隨並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新型綠色生物製造技術,支撐傳統產業升級變革,關乎資源、環境、健康,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其影響開始推廣到綠色生物製造領域,尤其是在其核心元件蛋白質的設計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預測蛋白質結構、設計蛋白質功能,可以極大地擴展人工改造生命體的應用場景,變革性地推動綠色生物製造的發展。蛋白質的工程改造正在經歷了從傳統實驗進化到計算機虛擬設計的演變過程,計算機輔助蛋白結構預測以及新功能酶設計策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成為了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熱點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計算」新酶已成為國際熱點

  酶是生物催化技術中的核心「發動機」,其本質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很大程度上由其三維結構決定,結構預測是了解酶功能的一種重要途徑。《科學》雜誌將蛋白質摺疊問題列為125個最為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科學、計算化學、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聯合進步,這一問題的解決看到了曙光。尤其是在CASP競賽推動下,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和新功能酶計算設計策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設計蛋白質一方面可以揭示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規律,另一方面可以創造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蛋白質。2016年,《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全新蛋白質設計時代來臨》的重要綜述。同年,《科學》雜誌也將蛋白質計算機設計遴選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7年,美國化學會將人工智慧設計新型蛋白質結構列為化學領域八大科研進展之首。多個來自美國、瑞士等國的科研團隊活躍在這個領域,文章發表在《自然》、《科學》等頂級學術期刊上。

  我國在工業化應用上率先獲得突破

  目前,全球微生物酶製劑市場主要由幾家跨國企業壟斷。與之相比,國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仍然處於不利的位置,以大宗普通微生物催化劑(如澱粉酶、糖化酶)為主,行業呈現出競爭白熱化的態勢。但我國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著力改善。2017年5月,《「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在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層面,提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人工智慧技術等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發展要求。

  在此規劃的指引下,我國的多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例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人工智慧計算技術,賦能傳統微生物資源,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工業級工程菌株的計算設計,獲得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工業化的率先突破。該團隊不僅設計了β-胺基酸這一類具備特殊生物活性的非天然胺基酸的最優合成途徑,還藉助人工智慧計算手段,成功設計出一系列的β-胺基酸合成酶,並據此構建出能夠高效合成β-胺基酸的工程菌株。

  不僅如此,微生物研究所還積極推進成果的落地轉化。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已經建成千噸級的生產線,相關產品潛在市場規模超過30億,有望在紫杉醇、度魯特韋與馬拉威若等抗癌與愛滋病治療藥物的生產過程中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中國科技大學的劉海燕團隊則提出了一種新的統計能量模型,為搭建具有高「可設計性」的蛋白質主鏈結構提供了可行性解決方案。2017年,該團隊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弋團隊合作,設計出了新一代細胞代謝螢光蛋白質探針,並將其應用於活體動物成像與高通量藥物篩選,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方法學》。

  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江會鋒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關鍵合成酶的發掘,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重要中藥活性成分燈盞花素的人工生物合成,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引起強烈反響。

  建立適合人工智慧驅動生物技術的科研環境

  開展人工智慧設計元件的核心算法與策略研究。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生物製造領域最為基礎的部分是核心算法與設計策略的創造。考慮到基礎研究的難度與特點,建議選拔一批在該領域的拔尖科學家,提供相對穩定的支持,讓他們潛心研究、長期攻關、實現更多原創發現,提出更多原創理論,開闢更多領域發展方向。將人工智慧技術與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理論、合成化學理論、量子化學理論有機交叉融合,發展新型算法,搭建「高可設計性」系統策略,把控底層核心技術源頭,力爭實現人工智慧關鍵技術驅動生物製造的國際領跑地位。

  拓展人工智慧設計元件在生物製造領域的應用場景。在發展算法的基礎上,我國還應積極推進人工智慧設計在生物製造領域的應用拓展。建議由優勢單位組織重大項目,協同全國相關單位聯合攻關;發展系統、科學的新型化學應用拓展策略,利用新型生物催化反應改造和優化現有自然生物體系,從頭創建合成可控、功能特定的人工生物體系,在創造研究工具和技術方法的基礎上,推動化學、生物、材料、農業、醫學等多學科的實質性交叉與合作,為天然化學品與有機化工原料擺脫對天然資源的依賴,促進可持續經濟體系形成與發展奠定科學基礎,全面提升我國生物製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推進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技術的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落實創新成果,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工智慧驅動的生物製造技術的最終價值也應該體現在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上,如果沒有與上下遊的良好生態,再出色的技術或產品也只能是死路一條。建議在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耦合驅動下,堅持產學研多方位的開放聯合,消除成果轉化過程執行層面仍然廣泛存在的種種屏障;重視資本對於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催化作用,探索設立專項產業發展基金等市場調控手段;在國家層面,協調溝通行業監管機構,破除不合時宜的陳舊政策限制,儘快建立有利於新興生物技術的政策法規體系;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與替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加速推進綠色與高效低碳生物經濟的產業基礎格局。

  (作者:向華,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相關焦點

  • 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理論與技術體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取得突破,在多領域取得引領性研究成果。——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新一代人工智慧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 CRIMSON項目開啟:新一代雷射顯微鏡指日可待
    原標題:CRIMSON項目開啟:新一代雷射顯微鏡指日可待   研究人員本周開始了CRIMSON項目的工作,該項目旨在開發先進的雷射相干拉曼散射顯微鏡。
  • ...兩地將協同開展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裕躍在發言中表示,廣州充分發揮作為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作用,與佛山市一道,勇於改革、積極探索廣佛同城化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增強廣佛極點帶動作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為機器裝上ET大腦 阿里雲開啟AI新製造時代
    以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工業4.0新技術將成為中國製造業提升效能的關鍵。目前,阿里雲正在搭建中國製造2025的架構雛形,為企業提供雲計算的基礎平臺。阿里雲在將會為機器裝上ET大腦,用人工智慧技術揭開「新製造」時代的面紗。
  • 專家展望新一代人工智慧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看來,這是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1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0中國自動化大會期間,包括20餘位院士在內的上百名業內專家,圍繞「智能製造」「機器學習」「智慧城市」等熱點話題,展望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與未來發展。「使機器具有常識推理和對象屬性識別的能力,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使機器『學會如何學習』。」
  • 《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藍皮書》即將發布
    隨著「中國製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出臺和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 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慧 將圍繞五大方向持續攻關
    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又有了新的進展。記者1月9日從科技部獲悉,科技部日前正式發布關於對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度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的通知。徵求意見於1月9日前截止。
  • 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下一代測序技術」發力食品檢測
    本報訊 (記者羅晨)近日,在北京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辦的第22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讓醫學更神奇」專場上,北京協和醫院博士黃晶晶在「下一代測序技術——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主題推介中,介紹了「下一代測序技術」在食源性疾病暴發中食品汙染源檢測的應用。
  • 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將使中國製造在全世界再放異彩
    而本文要講的便是關於製造創新應用的,在本次比賽中,有一支獲金獎的隊伍中,研製出了一款新型無透鏡全息顯微鏡「CyteLive」,這種中國人自己的新一代顯微鏡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成本僅為同類產品的百分之一,而他們來自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的學生團隊。
  • 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情況 人工智慧...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是聚焦人工智慧重點細分領域,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研究機構的引領示範作用,有效整合技術資源、產業鏈資源和金融資源,持續輸出人工智慧核心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重要創新載體。
  • 微生物所創建出新一代生物光伏系統
    隨著能量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和製造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500 GW。但是,部分光伏材料含有毒元素,廢棄太陽能電池板總量大且難以回收,且光伏器件製造過程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使用。隨著太陽能光伏的不斷推廣使用,其對環境的潛在負面衝擊不可忽視。
  • 微生物製造生物柴油
    使用生物柴油代替柴油是應對溫室氣體引起的氣候變化並減少粉塵排放的有效方法。然而,由於原料的不可靠供應,目前通過化學處理植物油或廢食用油例如棕櫚油或大豆油來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受到限制。木質纖維素來源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IST)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的Sun-Mi Lee博士及其團隊最近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微生物,能夠從木質纖維素生物質中生產生物柴油前體,例如廢棄的農業副產品
  • 產生乙烯的微生物新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等提供原料
    《科學》雜誌8月2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和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產生乙烯的微生物途徑,有望為生物製造塑料、冷卻劑和日用品提供原料。研究人員在文中揭示了無氧或缺氧土壤中微生物產生乙烯的方式,以及保護作物免受高水平乙烯傷害的途徑。此外,該研究還概述了一種未知的細菌產生甲烷的方式。
  • 新一代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機器人玩具
    打開APP 新一代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機器人玩具 發表於 2020-02-29 17:16:18 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新一代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機器人玩具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度假玩物。
  • 智惠行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教育培訓在杭舉辦
    智惠行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教育培訓在杭舉辦 2020-12-01 19:00:51 來源: 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
  • 聯想新一代智能電視攪局人工智慧 或標配空鼠遙控
    導讀:有業內人士爆料稱,聯想新一代人工智慧電視有可能在8月發布。關於聯想智能電視新品,有網友猜測或將標配空鼠遙控器。聯想新一代人工智慧電視疑似曝光  自2015年始,聯想智能電視17TV作為聯想旗下智能電視網際網路新品牌,本著年輕、創新、時尚的品牌理念,致力於打造更符合現代家庭用戶的完美體驗。  其中,聯想智能電視17TV 65i3作為聯想人工智慧電視的代表,憑藉日臻成熟的人工智慧語音功能,展現出頗為精彩的語音交互體驗。
  • 從「阿爾法摺疊」,看人工智慧發展新階段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在談論「人工智慧+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引領下的智能製造系統,是『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的一種智能製造新模式、新手段和新業態。   「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需要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個性。這個時代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7類新技術深度融合的綜合性技術,特別是新的網際網路、傳統的網際網路、車聯網等等。
  • Nature綜述新一代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單細胞水平生物技術「顯身手」
    為了將這些新穎的方法與傳統方法學區分開來,新一代微生物生理學研究方法(Next-generation physiology approaches)的概念應運而生,其獨立於微生物群落遺傳組成的先驗知識的需求,而側重於細胞功能。它們不需要實驗室培養,並且是非破壞性的,因此微生物學家能夠彌合微生物組學研究歷史上分離領域之間的鴻溝。
  • 新一代寬譜定量飛行時間質譜技術交流會圓滿落幕
    24日,融智生物新一代寬譜定量飛行時間質譜技術交流會在南京古南都飯店火熱開啟。來自華東地區疾控、高校、研究院所、企業以及第三方檢測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先進技術,現場氛圍火熱。本次技術交流會旨在分享MALDI-TOF MS技術創新,以及在各行業的最新發展和前沿應用,同時為廣大MALDI-TOF MS用戶提供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
  •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附PDF)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