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附PDF)

2021-01-09 千家智客

[導讀]5月15日上午,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南開大學發布了其承擔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

來源:走向智能論壇

摘要:近日,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南開大學發布了其承擔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真實刻畫和剖析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結構和動力機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

在「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公眾號回復「20180517」,可免費下載「《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內容提要」PDF文件

5月15日上午,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在南開大學發布了其承擔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報告評價的依據是什麼?

為了真實刻畫和剖析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結構和動力機制,在實際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報告建立了包括408家智能企業、73所大學和56所非大學科研機構、138場2017年在中國境內召開的會議、84家產業聯盟、834家投資者、18個省市自治區和13個熱點城市在內的中國智能經濟樣本資料庫,這也成為此次評價的主要依據。

中國經濟的智能化需求來自哪些方面?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智能科技和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內生於經濟轉型升級中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中國經濟的智能化需求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發展;二是需求結構的變化及經濟社會複雜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在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中持續出現的諸多消費和社會「痛點」問題,催生智能化解決方案;三是勞動力、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三個方面的內生需求共同構成了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中國情境的一個側面。

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結構如何?

中國智能企業創建的時間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間,其中的峰值出現在2014年。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是智能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北京市的佔比為43.9%。77.7%的智能企業分布在應用層,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佔比相對偏低。在智能企業所依賴的核心技術中,機器學習、大數據和雲計算、機器人技術位列前三。中國智能企業廣泛分布在包括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平臺、智能硬體和智能製造在內的17個應用領域。

中國智能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隱秩序」是什麼?

作為中國智能經濟發展內在邏輯的「隱秩序」,集中表現為在適應經濟智能化需求過程中多元創新主體如何聯繫和互動的規則和方式。以平臺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通過數位化和智能化賦能,推動智能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融合發展,不僅催生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組織和制度變革,成為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導者。

智能企業發展中的核心人力資本至少四分之一有過在國外大學、科研院所、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智能企業的技術賦能對象幾乎都是國內企業,而技術輸入關係中的22.6%來自國外企業和機構。在智能產業的關鍵投資者中,不僅包括投資機構,而且包括非投資機構。其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聯想、京東、小米、復星國際和螞蟻金服是非投資機構中最活躍的投資者。

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是什麼?

平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新型孵化組織、新型創新區和政府政策的積極響應,構成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在發展過程中,平臺已經從單純的交易平臺和創新型企業進化為包括若干子平臺在內的相互嵌套的創新生態系統。

「平臺+賦能+開發者」新型孵化組織和模式的出現,加速了智能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多元創新主體的聚集和結網互動,使分布在城市中心區和次中心區的新型創新區成為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極化」載體。地方政府政策的出臺和專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更多地表現為對當地智能企業和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積極響應。

中國智能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中的「極化」趨勢表現在哪些方面?

「極化」首先表現為區域的集聚,尤其是智能經濟在東部沿海地區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熱點城市的集聚。新型創新區往往分布在大城市的中心區和次中心區,是包括平臺企業、創新型企業、新創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投資者、連結者和其他組織機構在內的多元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創新聚集區。

智能科技和經濟在新型創新區「極化」的同時,通過平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擴張和新型孵化組織的異地發展,持續向其他地區「擴散」。基於數據生態的平臺企業是智能經濟的主導者,進一步加速了智能科技的應用落地和商業化。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評價指標都有哪些?

基於包括智能企業、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投資者(投資機構和非投資機構)、連結者(會議和產業聯盟)和政府在內的1624個樣本構建的資料庫,通過包括6個一級指標(企業能力、融資能力、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連結者的連接能力、政府響應能力和創新生態系統對外開放度)和19個二級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報告對中國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水平做出了評價。評價指數推出的最終目的是給各個地區作診斷,落後地區通過借鑑發展好的地區經驗,實現更好地發展。

中國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情況如何?

在中國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排名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排在第一梯隊,分值分別為80.3、49.9、34.2、30.7和17.9。排在第二梯隊的省市自治區包括山東、安徽、湖北、天津、福建、四川、重慶、遼寧、貴州和黑龍江,分值分別為9.8、9.1、6.1、5.9、5.4、5.3、5.0、4.1、3.6、3.2。在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市自治區中,除了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之外,位於中西部地區的安徽、湖北、四川、重慶和貴州位列其中。

在三大經濟圈中,京津冀以80.6的得分位列首位,長三角為60.7分位列第二,珠三角為45.6分位列第三。在經濟轉型升級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的強力牽引下,三大經濟圈處於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前沿。

對排名前十五的省市自治區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數的細化分析表明:經濟轉型升級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是區域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平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活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決定和影響著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水平;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而,如何構建多元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區域發展智能產業面臨的挑戰。

人類應如何應對智能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技術恐懼和技術樂觀派都不可取。技術進步是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與每一次科技產業革命相伴隨的,是勞動分工的細化和新的產業部門的出現,同時會改造傳統產業部門。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一方面會造成部分職業的消失,例如,保安、客服和翻譯工作者,另一方面卻帶來了軟體開發者、技術和服務維護人員就業需求的增加。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減少工作強度,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知識密集的創造性活動和就業彈性高的服務行業。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報告內容概述

中國智能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內生於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為了真實刻畫和剖析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結構和動力機制,在實際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本報告建立了包括408家智能企業、73所大學和56所非大學科研機構、138場2017年在中國境內召開的會議、84家產業聯盟、834家投資者、18個省市自治區和13個熱點城市在內的中國智能經濟樣本資料庫。

基於樣本的屬性和關係數據分析,本報告描述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結構,揭示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隱秩序」,識別出以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為牽引的智能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和機制,評價了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區域競爭力水平。

中國智能企業創建的時間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間,其中的峰值出現在2014年。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是智能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北京市的佔比為43.9%。77.7%的智能企業分布在應用層,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佔比相對偏低。在智能企業所依賴的核心技術中,機器學習、大數據和雲計算、機器人技術位列前三。中國智能企業廣泛分布在包括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平臺、智能硬體和智能製造在內的17個應用領域。

通過408家智能企業的關係數據分析,本報告發現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中的「隱秩序」。通過數位化和智能化賦能,實時在線共享數據平臺和開放創新平臺是智能經濟發展的主導者。智能企業發展中的核心人力資本至少四分之一有過在國外大學、科研院所、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學習和工作經歷。

智能企業的技術賦能對象幾乎都是國內企業,而技術輸入關係中的22.6%來自國外企業和機構。在智能產業的關鍵投資者中,不僅包括投資機構,而且包括非投資機構。其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聯想、京東、小米、復星國際和螞蟻金服是非投資機構中最活躍的投資者。

平臺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新型孵化組織、新型創新區和政府政策的積極響應,構成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在發展過程中,平臺已經從單純的交易平臺和創新型企業進化為包括若干子平臺在內的相互嵌套的創新生態系統。

「平臺+賦能+開發者」新型孵化組織和模式的出現,加速了智能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多元創新主體的聚集和結網互動,使分布在城市中心區和次中心區的新型創新區成為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極化」載體。地方政府政策的出臺和專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更多地表現為對當地智能企業和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積極響應。

在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走在了全國前列。處於第二梯隊的省市自治區包括山東、安徽、湖北、天津、福建、四川、重慶、遼寧、貴州和黑龍江。

在智能科技和產業的發展上,中國不再是一個跟隨者,正在努力成為引領者。中國智能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不僅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內生動力,而且能夠為世界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QS42qtISlLj7wf5RebKhng 密碼:b36k

相關焦點

  • 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
    經過60多年的演進,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加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徵。
  • 人工智慧:科技與經濟發展新引擎(專家解讀)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人工智慧核心技術領域,如驅動(計算)資源和計算理論方面,中國目前的發展還比較薄弱。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同年12月,工信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 《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藍皮書》即將發布
    隨著「中國製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出臺和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 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慧 將圍繞五大方向持續攻關
    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又有了新的進展。記者1月9日從科技部獲悉,科技部日前正式發布關於對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度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的通知。徵求意見於1月9日前截止。
  • 解讀| 中國人工智慧國家政策及解讀(一)
    2016年7月,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泛在融合、綠色寬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保障網絡空間安全,促進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 同時,研發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以及發展自然人機互動技術成首要目標。
  • 人工智慧 國家戰略_人工智慧: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行動抓pdf - CSDN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向世人宣告了引領全球 AI 理論、技術和應用的雄心,國家在 2017 年 7 月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發布之後,工信部又與 2017 年 12 月發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該計劃可看做是前者的第一步戰略,希望推動中國的 AI 產業到 2020 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發布 |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積極推動AI國際合作
    作為重要智庫成果發布平臺,10月22日上午,2020浦江創新論壇聯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同濟大學、上汽集團等多家機構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
  • 關於「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論文徵集的通知
    為開好本次研討會,現就論文徵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研討主旨  深入學習研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行研討交流,推動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思想成果,為新時代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 從「阿爾法摺疊」,看人工智慧發展新階段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和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問世60餘年、遭遇多次質疑的人工智慧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真正進入了落地實踐階段:各國新政密集出臺、科技巨頭紛紛布局、最新進展日新月異……一個「新智能時代」正在到來。   「阿爾法」系列人工智慧不僅在棋牌領域打遍人類無敵手,最新的「阿爾法摺疊」還能有效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並在12月初的一個國際競賽中擊敗眾多對手奪冠。
  • 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情況 人工智慧...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由企業申請、科技部評選,並向社會公布,入選企業均為各領域具有代表性和帶動作用的大型人工智慧企業。  2017年11月,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這標誌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進入全面啟動實施階段。
  • 2020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標準化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
    11月11日下午,以「新基建、新發展、新標準」為主題的「2020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標準化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首日重磅活動,論壇聚焦產業政策及行業應用難點,解讀技術和標準新趨勢,推動新基建與汽車、電子、通信等實體產業融合發展,為實現核心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擴大內需,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蓄勢賦能。
  •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科學論壇」在廣東珠海舉行
    論壇主題是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協、廣東省科技廳主辦,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趙春江等院士專家作學術報告,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未來發展方向把握脈絡,出謀劃策。陳國良作題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主題報告。
  • 智能技術如何自主?專家展望新一代人工智慧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看來,這是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11月6日至8日舉行的2020中國自動化大會期間,包括20餘位院士在內的上百名業內專家,圍繞「智能製造」「機器學習」「智慧城市」等熱點話題,展望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與未來發展。「使機器具有常識推理和對象屬性識別的能力,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使機器『學會如何學習』。」
  • 智能經濟時代到來 人工智慧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
    展望第四次科技革命,如果比較蒸汽機、電動機、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一類通用技術,那麼基於深度學習、賦予機器以「智力」的人工智慧技術已能夠與之相提並論。從上世紀50年代的理論萌芽,到今天隨著技術成熟,能夠與各產業、行業形成協同配合,人工智慧正幫助人類社會從動力賦能、信息賦能,逐步走向機器智慧賦能的新階段。
  • 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新動態
    以1776年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解放了人類的體力,使人類社會發展進入第一次重大飛躍,其為第一次機器革命。現在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以及以其為主要核心技術驅動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極大的拓展人的腦力,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相比較而言,腦力的拓展比體力的拓展更為重要。
  • 海爾U+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會上,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副秘書長張雪麗宣布新增海爾U+、華為、搜狗、中國移動等企業為副理事長單位。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聯盟旨在凝聚智慧生活產業鏈上下遊的優秀企業,加快人工智慧深度應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搶佔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深化核心技術的行業應用、標準制定,支撐產業供需對接。
  •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打開APP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1-29 09:21:35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推動著全球產業格局和創新版圖的重構,各國家經濟體紛紛優先發展人工智慧,謀篇布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開幕式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於清笈在致辭中表示,推動中國從製造走向智造、創造,構建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需要加快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
  • 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將何去何從?
    從學理基礎看,由大數據驅動的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與優化決策控制是人工智慧的發展重點,算法理論、認知科學與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理論是人工智慧發展形成的理論基礎。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獲得了工業級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在工業化應用層面的率先突破。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將綠色生物製造確立為戰略發展重點,並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國家規劃。我國正處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定性階段,緊隨並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新型綠色生物製造技術,支撐傳統產業升級變革,關乎資源、環境、健康,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 華為鄭葉來:新一代人工智慧從「三體」走向「四體」
    11月24日,以「育新機 開新局」為主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人工智慧論壇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葉來發表主題演講——「創新加速AI普惠,共創行業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