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新動態

2021-01-13 走向智能論壇

近日,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學科前沿研討會上,譚鐵牛院士做「人工智慧新動態」報告,回顧了近代以來歷次科技革命及其廣泛影響,解釋了當前人工智慧備受關注的深層原因。報告整理並列舉了2017年人工智慧的十件大事,總結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本文來自: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楊紅明、張煦堯記錄整理,由《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公眾號推薦閱讀。

譚鐵牛院士談人工智慧新動態

2017年11月25日,由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模式識別專委會聯合主辦的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學科前沿研討會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學術報告廳成功召開。會上請九位知名專家(譚鐵牛院士、張鈸院士、李海洲、徐波、李遠清、唐傑、張長水、徐雷、劉成林)分別就學科不同方向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做了學術報告。在會議最後自由討論環節,專家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下面是第一個報告的講話要點,由楊紅明、張煦堯記錄整理。



11月25日,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學科前沿研討會上,譚鐵牛院士做「人工智慧新動態」報告,回顧了近代以來歷次科技革命及其廣泛影響,並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解釋了當前人工智慧備受關注的深層原因。報告深入分析了其當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面臨的瓶頸問題,整理並列舉了2017年人工智慧的十件大事,全方位、多維度展示了人工智慧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基於對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報告總結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


在科學研究中,從方法論上來講都應先見森林,再見樹木。為了更好地帶領大家認識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報告回顧了近代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主要包括從16世紀到現在,世界上發生的兩次科學革命與三次技術革命。


報告指出,這五次科技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也影響了整個國際格局的調整,伴隨著大國興衰。過去的五次科技革命,我們國家都沒有佔據主導地位甚至嚴重缺席,因此我們國家的GDP從曾經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下滑到新中國建立前僅佔全球大約百分之幾,我們應該從這慘痛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最近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技術革命,其開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以1946年計算機的出現為標誌,距今已有六十多年。這六七十年中科學技術沒有大的突破與進展,沒有取得能夠與上個世紀上半葉相提並論的科學與技術成果,譚老師將這段時間稱為科技革命的空窗期。


報告認為,科學沉寂了大概60多年,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處於孕育過程中並且已經曙光可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會是一次技術革命,而且人工智慧有望引領這一輪新的技術革命。以1776年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解放了人類的體力,使人類社會發展進入第一次重大飛躍,其為第一次機器革命。現在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二次機器革命,以及以其為主要核心技術驅動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極大的拓展人的腦力,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相比較而言,腦力的拓展比體力的拓展更為重要。


報告還回顧了人工智慧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並指出應該從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要給人工智慧設置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尤其是在人工智慧特別火爆的時候。報告指出,這兩年人工智慧有些過火,應降降溫,回歸理性。


圖1 人工智慧發展歷程


報告分析了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指出現有進展主要體現在專用人工智慧方面,而且現有人工智慧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將其總結為以下四點: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


報告進一步分析並給出了造成這些局限的瓶頸問題,這些瓶頸問題主要包括:


(1)數據瓶頸:深度學習需要大量的數據;


(2)泛化瓶頸:這是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方法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現有方法在一些實際問題中仍無法取得理想的泛化性能,或者訓練好的模型用在變化的環境或領域其泛化性能明顯下降;


(3)能耗瓶頸:人的大腦儘管是一個通用的人工智慧系統但是能耗很低(只有20瓦),但現有計算機上實現的人工智慧系統能耗很高;


(4)語義鴻溝瓶頸:目前語言服務大多為簡單查詢,不涉及語義推理問題,缺乏真正的語言理解能力,比如一些有歧義的自然語言句子,人很容易根據上下文或常識理解其真正含義,計算機卻很難理解;


(5)可解釋性瓶頸:現有人工智慧系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過於依賴訓練數據,缺乏深層次數據語義挖掘。報告指出,可解釋性非常重要,人工智慧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只是淺層智能,知其所以然才叫深層智能;


(6)可靠性瓶頸:現有人工智慧系統可靠性較差,有些錯誤識別結果會帶來致命後果,比如2016年7月特斯拉自動駕駛(Autopilot)功能不能正確識別反光條件下的卡車導致致命車禍。


報告指出,正是因為現在還有這麼多瓶頸需要突破,所以人工智慧還有很多局限,人工智慧還有很多不能,有些事情人工智慧可能永遠都不能。基於此,報告列舉了當前各界關於人工智慧的一些炒作和誤解,並對其進行了反駁與澄清,這對我們正確認清人工智慧現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人工智慧有一些炒作和誤解,但不能否認人工智慧在今年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報告列舉和解讀了2017年人工智慧值得關注的事件。這些事件涵蓋了國家政策、學術界、產業界、社會科學領域等各個方面,全方面、多維度地為我們展現了人工智慧2017年所取得的新進展。這些事件具體包括:


(1)中國政府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這一消息不僅在國內備受關注,在國外也引發了很大關注;


(2)Nature發表DeepMind的圍棋人工智慧新成果AlphaGo Zero (2017年10月,AlphaGo Zero不需棋譜數據和先驗知識,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創新以100:0戰勝AlphaGo),其探索了特定應用中不依賴領域數據,通過自我學習獲得強大推理決策能力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新路線;


(3)Science發表概率生成模型Recursive Cortical Network,在驗證碼識別任務上超越了深度學習方法,其意義在於試圖探尋一條非深度學習框架的通用人工智慧道路,實際上也是試圖從大腦的機制中尋找啟發;


4) Hinton提出的Capsule網絡新概念,探索對傳統神經網絡的變革思路,該方法希望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同時朝著建設可解釋的人工智慧系統來提供思路,並試圖把相互關聯的多模態的信息做統一的表達;


5)谷歌、微軟分別發布創作AI算法的AI系統AutoML和DeepCoder(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2017年I/O 大會展示了AutoML,試圖通過自動創建機器學習系統降低AI人員成本;2017年2月微軟研究院與劍橋大學合作成果DeepCoder:一種能根據問題的輸入輸出自動編寫解題程序的算法),譚老師認為如果這方面取得成功將是革命性的變化,但其取代人工智慧研究者不太可能;


(6)Google、Microsoft、百度、IBM等科技巨頭全面轉型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比如2017谷歌I/O大會明確提出發展戰略從「Mobile first」轉向「AI first」;


(7)百度Apollo計劃開放自動駕駛平臺,提供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軟硬體和服務的解決方案,將會對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8)寒武紀發布人工智慧晶片和系列產品,AI晶片在華為Mate10手機得到成功應用,這對於AI晶片大規模進入消費級市場具有標誌性意義;


(9)曠視科技等創業公司刷新人工智慧融資紀錄,表明人工智慧技術巨大的產業發展潛力;


(10)《Nature》開始關注人工智慧社會倫理問題,808名科研人員籤署23條「阿西洛馬人工智慧原則」,推動人工智慧健康發展。


圖2 簡單膠囊網絡CapsNet


通過詳盡整理與深入分析人工智慧領域中值得關注的熱點事件,報告進一步探索和總結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以及一些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


報告還分享了以下內容並對其做了細緻的解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從專用人工智慧到通用人工智慧是大勢所趨,一些科技巨頭包括國家機構都在布局通用人工智慧的研究,比如Google DeepMind創始人Demis Hassabis宣布朝著「創造解決世界上一切問題的通用人工智慧」這一目標前進,微軟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以挑戰通用人工智慧為主要目標;


(2)可解釋的人工智慧系統備受關注,也將成為突破統計學習瓶頸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DARPA的報告裡面把過去幾十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分成幾個波次,第一個波次是基於規則的,例如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系列方法和技術;第二個波次就是當前以大數據驅動為代表的統計學習;同時,他們認為第三個波次很可能是可解釋的人工智慧,就是人工智慧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此可見人工智慧可解釋性的重要意義;


(3)小樣本甚至零樣本學習成為提高人工智慧系統泛化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最近提出的生成對抗網絡、膠囊網絡、生成模型等都是為了降低對訓練數據的需求,提高人工智慧系統泛化能力的有益嘗試;


(4)非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模型成為機器學習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當前深度學習理論基礎薄弱、模型結構單一、資源消耗過高、數據依賴性強,以非神經網絡、資源節約型機器學習模型有望成為下一個突破口;


(5)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相得益彰,IBM的TrueNorth晶片、美國DARPA的MICRONs研究項目、以及最近Science和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些受腦啟發的智能計算模型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6)人機混合智能是未來的主流智能形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會從作為我們的工具提升成為我們的夥伴和合作者,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7)情感計算使人工智慧更有「溫度」。譚老師認為情感計算方面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只有情感,人工智慧才更有溫度,更善解人意;


(8)人工智慧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成為競爭的制高點。眾多科技巨頭不斷相繼發布他們的平臺,實際上就是想構建生態和佔領生態,從而為自己企業未來發展搶佔先機,這是一種戰略的謀劃和布局;


(9)AI的普適應用將重塑人類經濟社會的格局,因為AI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不一定要等到通用人工智慧實現的那一天,專用人工智慧就已經帶來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人工智慧將是未來十年最具變革性的技術,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將成為趨勢;


(10)人工智慧科技教育將面向社會大眾普及,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體、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11)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將會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人工智慧社會學和倫理的研究提上議事日程。



《Science》2017年發表一篇新型生成式組成模型RCN,使用小樣本學習在CAPTCHA驗證碼識別上獲突破性進展,遠遠超過深度學習模型。



報告總結指出:2017年人工智慧在國家規劃、創新理論、技術應用、產業生態、企業融資、倫理規範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慧未來發展值得關注的方向包括通用智能、類腦智能、可解釋的智能、人機混合智能、情感智能等,需要著力突破在數據、能耗、泛化性能、可解釋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瓶頸問題;現有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雖然還遠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但其社會影響應得到高度重視。

      

作者簡介:

譚鐵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


本文來自: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由《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公眾號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是天使還是魔鬼?譚鐵牛院士指取決人類自身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人工智慧是近些年來最受關注也富有爭議的科技領域之一,它會成為控制人類的魔鬼,還是造福人類的天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29日在北京給出答案說,任何高科技都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慧也不例外。人工智慧這把雙刃劍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於人類自身。
  • 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院士和大牛們這麼說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辦,旨在進一步加強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兩個學科的交叉力度和思想碰撞,更好推動這兩個領域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論壇以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為主題,從腦科學如何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和類腦智能的態勢與發展研討兩個議題入手,邀請到多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做了主題報告和深度討論。雷鋒網編輯也在現場聽講,並將論壇概況和看點做了整理。
  •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附簡歷)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子電氣工程系圖像處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現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 趙繼宗院士獲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報告
    2017年9月22日-24日趙繼宗院士到香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會見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和參加香港外科醫學年會並獲得香港外科醫學院
  • 趙繼宗院士榮獲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稱號
    (中聯辦)會見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和參加香港外科醫學年會並獲得香港外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稱號匯報。2017年9月22日下午5點到達香港後到中聯辦,會見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院士和中科院微電子所劉明院士等。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
    而更重要的是,腦科學的發展將推動人工智慧科學從感知人工智慧到認知人工智慧的跨越。4月28日晚,戴瓊海院士做客第一期「探臻論壇」,以線上方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的精彩講座。嘉賓介紹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人物簡介 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
  •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學子勇敢肩負起歷史責任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23  瀏覽
  • 方濱興院士:人工智慧安全之我見
    追蹤科技前沿,關注產業發展▎科學人科技·教育·文化方濱興院士:人工智慧安全之我見
  • 濟南聘請8位院士作為「政府特聘專家」,看看都有誰
    10月26日上午,首屆中國·濟南人力資本產業高端論壇暨人力資源服務博覽會在濟南開幕,本次活動主題為「新產業、新動能、新機遇」,來自國內外的行業「大咖」聚焦人力資本產業的新技術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第二天,院士們再爆金句
    院士的AI「腦洞」毛軍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有數據的地方就有人工智慧,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基於科學數據和已有科學知識,衍生出新的科學發現是「智慧科學」;宇宙中星球有多少,誰也不知道,數據量相當大,人工智慧大數據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可以叫「智慧宇宙學」;人類社會最為複雜,中華民族屹立五千年不倒
  • 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李世鵬院士、黃憲達教授和成生輝博士在直播中分享了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的應用。  本次講座的三位主講嘉賓分別是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世鵬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學助理院長、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憲達教授,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研究科學家、Dagoo平臺創始人成生輝博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聽港中大(深圳)專家學者講解
    李世鵬院士談IT技術與疫情的一些思考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李世鵬院士首先對新冠肺炎疫情現狀和特點進行了分析,並呼籲人類在面對疫情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希望全球政府和民眾能暫擱分歧,一起應對此次危機。
  • 人工智慧終將取代人類?毛軍發院士藍寶石正面發聲
    活動現場7月13日,"海上院士講壇"第五期如期舉行,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做"人工智慧賦能新時代"主題演講。本次講壇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聯合主辦,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協辦,浙江省新昌縣人民政府全程合作支持。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配合可以幫助診斷技術的研發和藥物開發,例如人工智慧閱片軟體與系統可以提升新冠肺炎CT閱片效率,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結合可以提高藥物的設計與開發的效率。黃憲達教授簡介:黃憲達教授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學助理院長、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人工智慧機器人應建立「免疫系統」
    12月4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2020首屆中國人工智慧與安全學術會議上了解到,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領域專家、從業者,圍繞國家政策、人工智慧與安全、大安全時代等主題展開討論。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了題為《用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築牢人工智慧安全防線》的院士特邀報告。他闡釋了當下計算機病毒查殺方面存在的漏洞,並提出一套全新的「免疫式」防護系統。沈昌祥表示,網絡空間目前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
  • 美國兩院院士陳世卿出任川大錦城人工智慧學院院長
    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培養高地,12月6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以下簡稱:川大錦城)發布一則重磅消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全球著名超級計算機專家、美國網格超級計算機發明者、伊利諾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CrayXMP和YMP超級計算機首席設計師陳世卿院士受聘為該校人工智慧學院院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翻譯等工作或被人工智慧所代替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機器人一定會讓人類自身更智能」,當被問及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人類的威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認為,在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毋庸置疑人類始終是領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