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Sciences導讀】譚鐵牛1964年湖南茶陵縣出生,升高中全縣第一,80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信息控制工程系,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5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求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89年),94年競聘獲得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後被差額選舉為英國第七屆機器視覺和模式識別學會10位執行理事之一,為該會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英國籍理事。英國學習工作近13年,96年申請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併入選,隨後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98年初與妻子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回國,20年來為我國教科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01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 (4020字)
▌譚鐵牛求學時期的兩次人生轉折,及其「要革命就要徹底革命」
譚鐵牛1964年出生在湖南茶陵縣,升高中時考了全縣第一名,因為家裡窮交不起學費,茶陵縣政府和縣一中的領導為他減免了學雜費。譚鐵牛認為這是他人生第一個重要轉折,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他的今天。1980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信息控制工程系,198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5年他遠渡重洋,到世界著名的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求學深造,先後順利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9年獲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4年通過公開競聘獲得英國知名學府雷丁大學的終身教職。他還被差額選舉為英國第七屆機器視覺和模式識別學會10位執行理事之一,成為該會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英國籍理事。回國前,譚鐵牛已經在英國學習工作了近13年,他和他的妻子都捧著英國雷丁大學的「鐵飯碗」。譚鐵牛在英國期間的日子過得很舒適,但他時時尋找回國效力的機會。「有一次,我問一位英國教授喜歡帶外國學生還是喜歡帶英國學生,他毫不猶豫地告訴我,他當然喜歡帶英國學生,希望把他的學術思想能儘快地傳給英國人,我當時很受刺激。」
1996年,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則中科院「百人計劃」招聘廣告引起了譚鐵牛的關注。「廣告裡說要招聘一個從事模式識別研究的科研人員,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譚鐵牛說。最終,譚鐵牛順利入選吸引留學生的「百人計劃」。當時他這樣說服妻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鐵牛跟著走。」接下來的1997年,是譚鐵牛夫婦最繁忙的一年。7月1日,33歲的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他們雙雙向雷丁大學遞交了放棄終身職位的辭職書,並賣掉了房子、汽車和其他家當。當時,曾有朋友建議他們為自己留條後路,但譚鐵牛沒有猶豫,還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要革命就要徹底革命!」1998年初他與妻子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回國,實現了人生第二次重要轉折。
▌十三年間經歷兩次視覺衝擊
譚鐵牛攜妻兒舉家回國後,被任命為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助理、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位於北京中關村北四環附近,1998年時仍是一片工地,研究所東邊是個垃圾場,這對譚鐵牛來說是一次「視覺衝擊」,但他並不在意。「儘管路走得多了,覺睡得少了,但生活更充實了,心裡也更踏實了,」他笑著說,「因為是在為自己的國家奮鬥,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做事。」
他人生中還有一次視覺衝擊,那是1985年第一次坐飛機落地英國希思羅機場時的震撼。「環境那麼乾淨,小轎車那麼多,和當時的中國反差非常大。」譚鐵牛說。彼時的譚鐵牛被公派留學,後逐漸在學術圈嶄露頭角。「但我從沒想到要留在那裡。我心裡始終覺得欠了國家一份『債』,唯將所學盡報國家,才能以償萬一。」
▌譚鐵牛: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在祖國
1997年33歲的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來到中科院。他說「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同樣在中國。」作為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助理的譚鐵牛,瞄準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開闢了生物特徵人物識別與身份鑑定以及數字多媒體數據的水印化處理等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個搞科研的人,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選題,選題要把國家的需求、國情和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進去,因為我是一個國家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
2000年5月,36歲的譚鐵牛擔任自動化所所長。他強調要依法依章治所,所裡形成了完整的規章制度體系;他倡導所務公開,建起了電子所務信息平臺,將所領導的工作日程上網,並設立電子信箱。8月有職工在所長電子信箱裡反映所內照明不夠,晚上行路不便,第二天便有了回復,增加照明設備。兩年來,大家都認為研究所「環境更好了,人心更齊了,目標更明了,幹勁更足了」。
譚鐵牛太忙了,工作日程表經常爆滿。身為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他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做,要指導幾十個研究生;作為自動化所的所長,還肩負著管理、發展研究所的重任。用他自己的話講,「在英國的時候睡8個小時覺,回國以後睡6個小時覺,當了所長以後睡得更少了」,但「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責任感和幸福感」。
譚鐵牛主持研製的智能輪椅作為優秀成果參加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成果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虹膜識別技術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利用虹膜識別技術,人們回家時既不用帶鑰匙,也無須動口和動手,瞅一眼,家門即可打開。」譚鐵牛曾向記者描述虹膜識別技術的誘人前景。
譚鐵牛1999年當選為中科院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獲得五四青年獎,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雖然回國後的收入比在英國少多了,但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的發展和繁榮,要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國運興,事業興,我的事業在中國。」
▌「很難,但總要有人做」、「創新是科研的生命」
譚鐵牛說,他的工作就是「讓計算機識別大千世界,包括看得見的形狀和看不見的情緒、心理活動」。簡單地說,他的科研主要集中在3個方向:生物特徵識別、圖像視頻理解和信息內容安全。
譚鐵牛是國際上最早進行虹膜識別研究的人之一,據統計,在這個領域最頂尖的一份刊物上關於虹膜識別的文章,至少四分之一出自這個團隊。他們建立的虹膜圖像資料庫已成為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共享虹膜圖像庫,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多個研究團隊申請共享使用並獲得使用授權。
「譚老師剛回國時,虹膜識別、計算機視頻監控等在國際上還並不是特熱門的研究領域。」譚鐵牛過去的學生、中科院自動化所張俊格博士說。但是譚鐵牛看準這一方向的國家需求,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十多年來,譚鐵牛組建了包括光學、電路、算法、系統等多學科力量的科研團隊,開展了生物特徵識別、圖像視頻理解和信息內容安全等研究。他們攻克技術難關,提出基礎理論,掌握數據源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面向安全監控的圖像視頻理解是譚鐵牛的另一重點研究方向。譚鐵牛說:「簡單地講,我們就是要『教』會計算機通過人的行為姿態等,從視頻圖像中識別出危險因素,向管理者提出預警。」這套系統在地鐵沿線、北京奧運會等重大工程和活動中都有應用,成為保障公共安全的利器。
譚鐵牛總是強調:「創新是科研的生命。」除了虹膜識別和智能視頻監控,他的課題組還開展了網際網路信息隱藏的分析。譚鐵牛說:「有些敏感信息就是隱藏在字面或不起眼的照片之下的。我們希望能夠研發出一種算法,能夠快速、精確地分辨出哪些信息可能含有隱藏含義。」譚鐵牛說,這不僅僅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更關係著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很難,但總要有人做」。
▌將科研興趣與國家需求相結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西方國家在關鍵技術和產品上對我們實施封鎖,那個時候連採集虹膜圖像的設備都是我們自己從零開始研製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科研興趣與國家的需求、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們的奮鬥也才更有價值。」譚鐵牛頗有感觸地說,比起發表論文,令他更有成就感的還是看到成果服務國家、造福民眾。
2016年1月,中國第一款量產虹膜識別手機問世。該機由譚鐵牛課題組技術轉化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科虹霸開發,類似虹膜識別技術系列產品,已被廣泛用於信息和文件加密、終端解鎖、煤礦安全生產、反恐防暴、金融安全、政務系統登錄等多個領域。這些產品已佔據中國國內虹膜識別市場70%以上份額,還通過技術授權在國際上大規模應用於銀行ATM取款機。
2016年5月14日夏,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譚鐵牛院士在位於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接受採訪時說:「就在這裡,我們開展了虹膜識別的研究,突破了國外對虹膜識別技術和產品的封鎖,做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備。」
▌基礎研究成果孵化成高技術產業
源自譚鐵牛團隊課題組的除了中科虹霸,還有通過技術轉讓方式成立的中科唯實科技有限公司,主打智能視頻分析系列產品。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家體育場鳥巢區域採用了他們開發的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全天候對入口區域、人流通道、公交車站、活動區的人流狀況進行實時智能分析,以及早發現並預警可能的安全隱患。「我們還在天津濱海新區建立了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這是一個高技術孵化中心,填補了從實驗室到產業的空白,將基礎研究與現實生產力無縫連接起來。」
轉化的道路並非一路暢通,說不清當年譚鐵牛和他的團隊熬過了多少個日夜。如今,他帶領的團隊不僅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從無到有,還實現了從技術輸入到技術出口的轉變,使我國在這一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主動權。
這幾年,譚鐵牛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行政工作,但他從未遠離科研一線。他始終關注著國際前沿的發展,把握著團隊的學術發展方向,並不遺餘力地培養年輕人,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和科研方法教給年輕人。
▌「只有在祖國,我才能得到歸屬感」
一轉眼,譚鐵牛回國已20年了。回憶往事,他始終無法忘記1985年夏天剛到英國走出倫敦希斯羅機場時感受到的衝擊:「那時候北京的馬路上也沒多少小汽車,可在倫敦,馬路上都是小汽車。那一瞬間的感受,我畢生難忘。」那一刻,譚鐵牛更深刻地理解了國家送他們出國學習的深意:「國家公派我們出國學習,就是希望我們能用所學建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從來沒想過要留在英國,我心裡始終覺得欠了國家一份『債』,唯將所學盡報國家,才能以償萬一。」
回國二十年,看著北京四環路建成通車,看著自動化所由連門都找不到的紅磚樓變成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現代化研究所,看著中關村由城鄉接合部變成活力四射的創新要素聚集地……「我為自己能參與到這樣偉大的進程中感到慶幸和無比欣慰。」譚鐵牛說,「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我才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把自己的科研興趣與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我覺得自己的科研工作才最有價值!」譚鐵牛愈發堅信自己當初的選擇。「回國後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責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中國的發展與我剛回國時已不能同日而語,我很欣慰自己參與了這個過程,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貢獻。」
見賢思齊,願海歸學子們能持續夠做出自己的貢獻。
02 譚鐵牛百度百科 (2505字)
▌簡歷摘要
譚鐵牛,男,漢族,1963年10月生,湖南茶陵人,1984年7月參加工作,信仰共產主義。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子電氣工程系圖像處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現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1]
▌1 人物履歷
1980年-1984年,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系無線電技術專業學習
1984年-1985年,上海外國語學院出國集訓部英語培訓
1985年07月-1989年09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子電氣工程系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圖像處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9年10月-1997年12月,英國雷丁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講師、終身教職
1998年01月-2007年10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期間擔任該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歷任該所所長助理、所長
2007年05月-201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自動化研究所所長(2007.09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6-2013.12),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2013.01-現在)[2-5]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6]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7]
2016年12月-現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8]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9]
▌2 任免信息
2016年12月,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譚鐵牛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免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7]
▌3 人物成就(▪社會兼職▪學術成就▪獎勵信息)
3.1 社會兼職
曾任或現任IEEE T-PAMI、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多個國際學術刊物的編委以及Inter.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和《自動化學報》和《中國圖象圖形學報》等多種刊物主編或副主編,中國圖象圖形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和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作為IEEE北京分會副主席和IEEE國際視覺監控系列研討會創始人與會議主席,為眾多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學術期刊擔當審稿人。全國青聯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科院青年聯合會主席、歐美同學會理事留英分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譚鐵牛
2016-07-29-今,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理事長
2013-01-01-2014-12-30,IEEE生物識別理事會(IEEE Biometrics Council),主席
2010-03-13-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10]
2010-01-01-2014-12-30,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副主席
2010-01-01-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3]
2008-02-07-今,IET Image Processing,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2006-06-16-今,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會士
2006-01-01-2016-12-31,Journal of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Member of Advisory Board
2004-08-27-今,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
2004-01-01-今,Inter.J.Automation and Computing,Editor-in-Chief
3.2 學術成就
研究方向
譚鐵牛博士主要從事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特徵識別、圖像視頻理解和信息內容安全等三個方向。研究方向包括動態場景的計算機視覺監控、基於人的行為和生物特徵的人物識別與身份鑑定以及數字多媒體數據的水印處理等。[9]
學術榮譽
199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9年當選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5]
2000年獲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
2001年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
2004年當選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2006年當選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IAPR Fellow);
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2014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4]
2016年當選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
3.3 獎勵信息
1996年最佳論文獎英國機器視覺會議
2000年國家傑出青年獎
2003年海外歸國人員國家成就獎
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視覺計算理論與算法研究
200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數字水印技術及其在版權保護和多媒體安全中的應用
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虹膜圖像獲取與識別技術
2006年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6年IAPR最佳論文獎
2007年IAPR最佳論文獎
200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實時智能視頻監控預警系統及應用
2009年NICE.I虹膜識別國際算法競賽第一名
2009年第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基於虹膜斑塊形狀的身份識別方法
2010年第二屆北京市發明專利獎二等獎一種基於規則的全天候智能視頻分析監控方法
2010年NICE.II虹膜識別國際算法競賽第一名[6]
2010年Pascal voc競賽檢測項冠軍,分類項亞軍[6]
2011年中科院優秀指導教師獎
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面向安全監控的視頻內容理解技術與應用
2011年Pascal voc競賽檢測項冠軍,分類項亞軍[11]
▌4 學術著作(▪出版著作▪學術論文)
譚鐵牛現已出版編著和專著13部,在主要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00多篇,獲準和申請專利100多項。譚鐵牛負責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碩果纍纍,他負責自行研製的虹膜識別系統更是打破了國外僅有的幾家公司對此項技術的壟斷。2000年10月,模式識別實驗室作為中文的代表正式被接受加入國際電話語音翻譯聯盟。主持多項由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以及國際合作等資助的科研項目。[3]
4.1 出版著作
(1)***,Advances in Multimodal Interfaces,Springer-Verlag,
(2)***,Image Compression and Encryption Technologies,Proc.of SPIE,
(3)生物識別研究新進展(一),***,清華大學出版社,
(4)生物識別研究新進展(二),***,清華大學出版社,
(5)智能視覺監控研究進展,***,科學出版社,
(6)***,Advances in Biometric Person Authentication,Springer-Verlag,
(7)***,Advances in Biometric Person Authentication,Springer-Verlag,
(8)***,Affective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Springer-Verlag,
(9)***,Human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ait,Springer-Verlag,
(10)***,Aff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Springer-Verlag,
(11)智能視頻監控,Intelligent Visual Surveillanc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2011-12,第1作者
(12)用於圖像表達和識別的特徵編碼,Feature Coding for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Springer,2014-08,第2作者
(13)Yongzhen Huang and Tieniu Tan,Feature coding for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Springer,invited book,2014
(14)Yongzhen Huang and Tieniu Tan,Feature coding for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Springer,invited book,2014
(15)Tieniu Tan,Kaiqi Huang,Proceedings of Third Chines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Visual Surveillanc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2011.
(16)Zhenan Sun,Jianhuang Lai,Xilin Chen,Tieniu Tan,Biometric Recognition,Proceeedings of 6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Biometric Recognition,LNCS-7098,Springer,2011.
(17)Jianhua Tao,Tieniu Tan(Eds.),Aff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Springer-Verlag,2008,Germany.
(18)Jianhua Tao,Tieniu Tan,Rosalind W.Picard,Affective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LNCS-3784,Springer-Verlag,2005,Germany.
(19)Mark.S.Nixon,Tieniu Tan and R.Chellappa,Human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ait,Kluwer,2005,USA.
(20)譚鐵牛,智能視覺監控研究進展,科學出版社,2003,北京。
(21)T.N.Tan,Y.C.Shi and W.Gao(Editors),Advances in Multimodal Interfaces,LNCS-1948,Springer-Verlag,2000,Germany.[11]
4.2 學術論文
1.Ran He,Tieniu Tan and Liang Wang,「Robust Recovery of Corrupted Low-RankMatrix by Implicit Regularizers,」IEEE Tra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vol.36,no.4,pp.770-783,2014.
2.Yongzhen Huang,Zifeng Wu,Liang Wang and Tieniu Tan,「Feature Coding in Image Classification:A Comprehensive Study,」IEEE Tra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vol.36,no.3,pp.493-506,2014.
3.Tieniu Tan,Xiaobo Zhang,Zhenan Sun and Hui Zhang,「Noisy Iris Image Matching by Using Multiple Cues,」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vol.33,no.8,pp.970–977,2012.
4.Zhang Zhang,Tieniu Tan and Kaiqi Huang,「An Extended Grammar System for Learning and Recognizing Complex Visual Events,」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vol.33,no.2,pp.240-255,2011.
5.Tieniu Tan,Zhaofeng He and Zhenan Sun,「Efficient and Robust Segmentation of Noisy Iris Images for Non-cooperative Iris Recognition,」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vol.28,no.2,pp.223-230,2010.
6.Zhenan Sun and Tieniu Tan,「Ordinal Measures for Iris Recogni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vol.31,no.12,pp.2211-2226,2009.
7.Li Ma,Tieniu Tan,Yunhong Wang and Dexin Zhang,「Efficient Iris Recognition by Characterizing Key Local Vari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vol.13,no.6,pp.739-750,2004.
8.T.N.Tan,G.D.Sullivan and K.D.Baker,「Model-Based Localis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Road Vehic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vol.27,no.1,pp.5-25,1998.
9.T.N.Tan,「Rotation Invariant Texture Features and Their Use in Automatic Script Identif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vol.20,no.7,pp.751-756,1998.
10.T.N.Tan,「Texture Edge Detection by Modelling Visual Cortical Channels,」Pattern Recognition,vol.28,no.9,pp.1283-1298,1995.[6]
詞條統計:瀏覽165654次,編輯40次歷史版本,最近更新:2017-10-26,創建者:seitou2003。
參考文獻(432字)
1. 基本信息.中國科學院大學.[EB/OL] http://people.ucas.ac.cn/~tantieniu,2017-10-23.
2.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人民網.[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268/,2017-10-18.
3. 自動化研究所人才庫-譚鐵牛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EB/OL] http://sourcedb.ia.cas.cn/cn/iaexpert/200908/t20090804_2310461.html,2014-03-16.
4.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新網.[EB/O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9-16/6597885.shtml,2014-09-16.
5.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名單-譚鐵牛.中國科學院.[EB/OL] http://www.cas.cn/zt/rwzt/10jq/10jq-ljhjz/JQHJMD/201005/t20100514_2845736.html,2014-03-16.
6. 譚鐵牛.中國科學院大學.[EB/OL] http://people.ucas.ac.cn/~tantieniu,2017-10-23.
7. 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2016年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EB/OL]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sydqjdxs/SYguowuyuanrenmian/201612/t20161230_263391.html,2016-12-30.
8. 譚鐵牛簡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EB/OL] http://www.locpg.hk/zjzlb/2016-12/31/c_129427173.htm,2017-10-18.
9. 十六大代表譚鐵牛:我的事業在祖國.人民網.[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8956/8959/20021014/841222.html,2014-03-16.
10. 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EB/OL] http://csig.org.cn/detail/2366,2017-06-05.
11. 百度百科.譚鐵牛.[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0%AD%E9%93%81%E7%89%9B/5637584,2018-01-10.
12. 齊芳.譚鐵牛:我的根在中國.[EB/OL] http://www.ia.cas.cn/xwzx/mtsm/201605/t20160523_4607213.html,2016-05-23.
13. 曹宏琰.90年代|譚鐵牛:黨和國家培養了我.[EB/OL] https://www.toutiao.com/i6509000950294774280,2018-01-09.
x. 秦隴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概論;人工智慧研究現狀及教育應用;純文本數據神經網絡訓練;大數據簡化之技術體系[EB/OL].數據簡化DataSimp(微信公眾號)http://www.datasimp.org,2017-06-06.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 (6780字)
秦隴紀
簡介: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20年來為我國教科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藍色連結「數據簡化DataSimp」關注後下方菜單項有文章分類頁。(文末「閱讀原文」可下載4圖0表1條3碼13k字8頁PDF)。作者:秦隴紀2010數據簡化DataSimp匯譯編。來源:百度百科、微信圖文等,引文出處請看參考文獻。版權聲明:科普文章僅供學習研究,公開資料©版權歸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非法目的。如出處有誤或侵權,請聯繫溝通、授權或刪除事宜、投稿郵箱DataSimp@126.com,歡迎轉發。強烈譴責超市銀行、學校醫院、政府公司倒賣公民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隱私數據!【「數據簡化DataSimp、科學Sciences、知識簡化」新媒體聚集專業領域一線研究員;研究技術時也傳播知識、專業視角解釋和普及科學現象和原理,展現自然社會生活之科學面。秦隴紀發起,未覆蓋各領域,期待您參與~】
目錄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 (6780字)1
01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 (4020字)1
02 譚鐵牛百度百科 (2505字)4
參考文獻(432字)7
Appx(625字).數據簡化DataSimp社區簡介7
Appx(625字).數據簡化DataSimp社區簡介
信息社會之數據、信息、知識、理論持續累積,遠超個人認知學習時間、精力和能力。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數據爆炸、信息爆炸、知識爆炸,解決之道重在數據簡化(Data Simplification):簡化減少知識、媒體、社交數據,使信息、數據、知識越來越簡單,符合人與設備的負荷。數據簡化2018年會議(DS2018)聚焦數據簡化技術(Data Simplification techniques):對各類數據從採集、處理、存儲、閱讀、分析、邏輯、形式等方面做簡化,應用於信息及數據系統、知識工程、各類資料庫、物理空間表徵、生物醫學數據,數學統計、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技術、人工智慧等領域。歡迎投稿數據科學技術、簡化實例相關論文提交電子版(最好有PDF格式)。填寫申請表加入數據簡化DataSimp社區成員,應至少一篇數據智能、編程開發IT文章:①高質量原創或翻譯美歐數據科技論文;②社區網站義工或完善S圈型黑白靜態和三彩色動態社區LOGO圖標。論文投稿、加入數據簡化社區,詳情訪問www.datasimp.org社區網站,網站維護請投會員郵箱DataSimp@163.com。請關注公眾號「數據簡化DataSimp」留言,或加微信QinlongGEcai(備註:姓名/單位-職務/學校-專業/手機號),免費加入投稿群或「科學Sciences學術文獻」讀者微信群等。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三個公眾號(搜名稱也行,關注後底部菜單有文章分類頁連結):
數據技術公眾號「數據簡化DataSimp」:
科普公眾號「科學Sciences」:
社會教育知識公眾號「知識簡化」:
(轉載請寫出處:©秦隴紀2010-2018匯譯編,歡迎技術、傳媒夥伴投稿、加入數據簡化社區!「數據簡化DataSimp、科學Sciences、知識簡化」投稿反饋郵箱DataSimp@126.com。)
普及科學知識,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