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看好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2021-01-09 極客分享派

數字世界的新一輪淘金熱都是關於可再生能源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使這種能量可靠,這意味著找到方法不僅要產生它,而且要在不需要的時候儲存它,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它。和許多其他開創性的發明一樣,科學家們也開始向大自然尋求靈感。

我們的星球和我們的優勢物種消耗的能量以某種形式來自太陽。然而,除了太陽可能是人們提到太陽時首先想到的能源之外,還有另一種利用太陽能量的方法: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陽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複製這一過程,最終的結果是電而不是葡萄糖,他們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功,儘管這些都包含在實驗室裡。

那麼,人工光合作用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它使用太陽能電池而不是葉綠素來吸收陽光並將其轉化為電能。人造「葉子」也使用人造或有機催化劑將空氣中的水分解成氫和氧。換句話說,人工光合作用不僅能產生一種燃料,還能產生兩種燃料:電和氫。

兩年前,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和聯合人工光合作用中心(JCAP)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關於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論文,該電池可以做到這一點: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利用陽光將其轉化為電和氫。

另一個研究小組關注的是在一些細菌中發現的一種葉綠素分子,它能吸收光譜中紅外部分的光。將其應用於人工光合作用,可以提高過程的效率,這是使該技術可行的關鍵之一。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我們需要更好的東西:更高效、更快的轉換過程。其中一種替代自然光合作用的方法是一種裝有太陽能電池的防水油布,它可以在任何平坦的表面上展開以吸收水和光。然後將油布放入裝滿催化劑的罐中,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燃料,可以立即儲存或使用。

這聽起來可能是牽強的光合作用、防水油布、催化劑罐,但科學家和能源部似乎認為,這可能成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武器庫中的又一個武器。不斷改進太陽能電池。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宣布了在薄太陽能電池方面的突破。他們的薄膜電池的效率和傳統太陽能電池一樣只有25%。這將使新電池成為屋頂安裝和其他建築太陽能系統的完美之選,但這也表明了一種趨勢:使太陽能電池儘可能薄,以增加其多功能性。

如果人工光合作用要起飛,它肯定會受益於太陽能電池的這一趨勢。它還將受益於不斷發展的儲能技術,包括儲氫技術。協調如此多的研究領域是一項困難的任務,但最終,共同的目標可能會使其全部發揮作用。我們可能會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個可再生能源佔主導地位的世界,以各種方式利用太陽的能量,當然是無排放的。

聲明: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楊培東介紹,在過去一百年當中,我們所用的能源大部分從原油中提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引發了很多環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引進可再生能源技術,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能量儲存在化學鍵當中,基本上能夠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一定的反應方式吸收環境中的二氧化碳,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這樣的反應過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楊培東介紹,綠葉每天進行的光合作用就是將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的過程。
  • 可再生能源進展!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
    可再生能源進展!光合作用是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當植物吸收的水分「分解」時,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品產生。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因為它是世界上幾乎所有氧氣的來源。植物在其中扮演著主要生產者的角色:它們構成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營養網絡的第一個環節,基本上為地球的其他生物鏈部分提供食物。當水分解時產生的另一種氣體,氫氣,有可能成為一種綠色和無限的可再生能源。
  • 科學家們喚醒休眠酶 為人工光合作用提供動力
    在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之後,尋求利用太陽能的新方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據外媒報導: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光電化學電池。他們將一套吸收紅光和藍光的系統,與一種特殊的酶(氫化酶 / Hydrogenase)聯繫了起來。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張純喜:為綠色能源求解~人工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利用太陽能裂解水,產生電能、氫能,將是人類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問題的理想途徑。他通過仿生學開展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謎題,未來人類將擁有無盡的綠色能源。
  • 蓋茨旗下核能公司計劃建造小型核電站,補充可再生能源;中國發布...
    據叮噹快藥CEO俞雷介紹,「叮噹快藥無人配送車的平均配送裡程為3公裡,每單耗時10-25分鐘,續航裡程約100公裡,最高時速控制在25公裡以內,可自主穿行於相對複雜的道路環境中,目前已經進入到常態化運營階段」。
  • 納米專家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或將根本解決全球變暖
    記者 樊旭能源危機,全球變暖,這些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在未來可能被一項技術徹底化解,那就是人工光合作用技術。10月31日,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目前,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太陽能轉化率已經達到了10%左右。未來,這項技術或將根本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抑制全球變暖,並製造清潔能源,解決能源危機。據楊培東介紹,他的團隊所構建的是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催化劑組成的獨特系統。
  • 人工光合作用把陽光變燃料!再也不怕汽油漲價啦?
    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方法,能夠將太陽光能轉變為燃料,未來可能引導產生一個「無限可再生能源的渠道」。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自然太陽光線將水轉變為氫和氧,達到了這一能源轉換「裡程碑」。
  • 利用光合作用提供新能源以德合作研發生物光電化學電池
    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德國波鴻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將光合聚光複合物的光吸收能力與光系統Ⅱ的電化學能力相結合,以此獲取可再生清潔能源,即利用光合作用為未來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  在自然界,細菌、藻類和植物經過演化後,其類囊體膜中存在著光系統Ⅱ(PSⅡ),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產物,能夠有效地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試圖利用植物膜水分子獲取電子釋放的能來產生清潔燃料源,這也是人們所說的生物光電化學電池(BIOcells)。
  • 利用光合作用提供新能源以德合作研發生物光電化學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德國波鴻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將光合聚光複合物的光吸收能力與光系統Ⅱ的電化學能力相結合,以此獲取可再生清潔能源,即利用光合作用為未來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在自然界,細菌、藻類和植物經過演化後,其類囊體膜中存在著光系統Ⅱ(PSⅡ),是自然光合作用的產物,能夠有效地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 光催化分解水:開發可再生能源的一種有效途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因此,人類急需擺脫礦物燃料,開發出既有創新性又有經濟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水分解是一種製造潔淨、可再生能源的富有前景的方法。基於半導體納米顆粒的新型催化劑,現在已經被證明可促進「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所需的所有反應。通過光催化作用將水分解為氫燃料和氧氣,提供了一種特別吸引人注目的方案。但是,模仿生物光合作用,高效地實現這一個過程,在技術上頗具挑戰性。原因在於:這包括了一系列會相互影響的過程。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並放出氧氣的過程。它為幾乎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有機物、能量和氧氣。如果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當今人類面臨的糧食、能源和環境資源等問題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現代人類文明所需的生物燃料,無論是煤、石油和天然氣都是由古代植物光合作用直接和間接的產物轉化而來。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南非有望重啟可再生能源招標
    在更可靠、更清潔的電力供應新需求下,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呼聲越來越高。南非光伏產業協會指出,可再生能源項目可以最快地給電網提供電力,是解決南非能源困境的有效方案。為此,南非政府也不斷釋放出將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信號,並多次公開表示將進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招標。  一直以來,南非能源戰略的方向和政策高度相關。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但近年來被看好的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則可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實現對太陽能的轉化、存儲和利用。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將微流控技術與菠菜植物的天然光合膜結合起來,開發出了「合成葉綠體」,它能夠模仿複雜的和栩栩如生的光合過程。
  • 德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有望過半
    另據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研究所測算,202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佔發電總量的52.5%,較去年提高6.5%。「德國的電力供應每年都在『變綠』。過去幾年,可再生能源的份額一直穩定增長。」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官網指出,2000年時,可再生能源僅佔德國能源總量的6%,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電力消耗中的佔比將達到65%。太陽能在德國新能源市場的增長尤其令人矚目。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美國國會批准的能源法案將為可再生能源和儲能行業帶來什麼?
    法案內容:稅收抵免延期和公共土地上的可再生能源毫無疑問,這個法案中包括的投資稅收抵免(ITC)的延期將使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行業受益。對於太陽能發電行業來說,這其中包括到2022年投資稅收抵免(ITC)的優惠為26%,到2023年的優惠為22%,以及最終到2026年1月1日結束。
  • 楊培東發明的人工光合作用 讓移民火星現曙光
    回到地球,材料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團隊有關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成果發布後引起了業界的震動,因為在近似自然陽光照射200小時的環境下,楊培東團隊實現的太陽能轉化率達到了0.38%,這與自然界(光合作用)葉子的轉化率相同。  之後,很多人就把人工光合作用和改造火星大氣自然地連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