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喜:為綠色能源求解~人工光合作用

2020-12-02 CC講壇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利用太陽能裂解水,產生電能、氫能,將是人類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問題的理想途徑。他通過仿生學開展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謎題,未來人類將擁有無盡的綠色能源。


在21世紀,人類面臨很多重大的挑戰:一是能源,二是環境,這是困擾我們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人類需要清潔能源。


清潔能源,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有個最理想的方案: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個地球上最豐富的能源~太陽能,裂解地球上最豐富的物質~水,產生電能或者氫能,可以從一勞永逸上解決這個能源和環境汙染問題。



但是非常遺憾,目前我們人類還無法實現大規模地利用太陽能,將水裂解產生清潔能源。其根本的瓶頸所在,是我們人類還無法實現利用光將水非常高效、安全,而且很廉價地裂解。


但是大自然在30億年前,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模板,因為大自然已經成功~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之所以能夠將光能轉換化學能,然後再進一步合成我們所需要的糖類,還有產生的氧氣,所有的過程都跟四個酶密切相關。



光合作用的源頭,有一個酶叫光系統Ⅱ。這個酶是自然界唯一一個能夠高效的將水裂解產生氫能,為整個光合作用以及整個植物,乃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所使用。


應該說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想研究它為什麼能夠利用太陽能將水裂解,產生生物的清潔能源。



說高效,它的效率有多高呢?它的反應中心每吸收一個光子,一定會從水裡面拿走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當然同時還釋放著氧氣,它的光能轉換效率是100%。目前我們任何人工系統,都根本沒有辦法和它相媲美。


我們非常想知道光系統Ⅱ裡面,為什麼能夠進行如此高效地利用光從水裡面奪取電子和質子,進而釋放出氧氣。



光系統Ⅱ很複雜,但是我們講它有個最特殊的,也是光系統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水裂解催化劑,學術名詞又叫OEC(Oxygen Evolving Center)


在六十年前,人類就已經知道了生物裡面有這個催化劑;在五十年前,就知道了這個催化劑可能有五種狀態;在四十年前,人類就已經知道了這裡面有4個錳離子和1個鈣離子所組成;三十年前,大家知道在水裂解過程中,它每一步電子、質子如何轉移,如何釋放,以及這裡面最關鍵的錳離子的價態變化。但是大家不清楚的是它的結構是什麼?



當我在1997年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我和所有的人一樣都非常困惑,這個結構究竟是什麼呢?說起來很簡單 4個錳 1個鈣,但它如何組成才能完成這個功能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差不多有四十年。


當時我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進入這個領域以後發現,這個領域很多了不起的科學家提出來的東西,大家都不知道,都是猜謎,發現這裡面都有很多很多問題。


我們當時就結合(物質)結構的特徵,任何一個東西如果要存在,必須結構首先合理,第二點是它的電荷要合理,依據是兩個原則,當然也結合生物化學、理論化學。


在1998年的時候 我們就提出了這個OEC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個結構裡面很有趣,我們把最關鍵的一個離子,鈣離子放在中間,實際上我的工作在1999年發表了。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想是知道,這個催化劑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花了全人類應該說十年的時間,直到2011年。一個中國的沈建仁教授,他花了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在日本終於成功地解析出了關係到整個蛋白的空間結構,進而解析出這個催化中心的這個結構。



這個結構被當年《Science》雜誌評為重大的成果。當時《Science》的評論員就說,我們人類的過去和現在,所有的文明都來源於這個催化劑。我們人類以後要解決能源問題和環境汙染問題,非常有必要向這個催化劑去學習。


為什麼這個催化劑能夠將水,非常高效、安全、廉價地裂解。它核心有4個錳離子 1個鈣離子,還有5個氧原子,組成有10個原子組成的一個金屬簇合物,旁邊由蛋白環境來提供配給。


當時我們看到這個結構非常開心,因為這個結構第一次揭示出了裡面的關鍵的鈣離子,它是通過3個氧橋,還有2個羧基和4個錳相互作用,這個結構特徵恰好被我們在十二年之前的理論預測完全所驗證。我們也是國際上唯一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地預測出這個結構的,所以我們當時非常開心。



這個結構被解析出來以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是想知道,這裡面究竟的秘密是什麼,植物為什麼能夠將水給裂解,放出氧氣?但是非常遺憾,十年過去了,目前人類對這個機理知識還非常非常模糊,為什麼?


因為這個系統太複雜,這個蛋白就相當於我們整個大樓,而這個大樓裡面有多少個原子呢,差不多有15萬個原子,而核心我剛才說了只有10個原子。要在15萬個原子裡面,看這10個原子的變化,應該說真的是非常非常難。


作為化學家,我們看到這個結構時馬上就會想,我們能不能夠把它合成出來?如果誰能把這個合成出來,應該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一定能夠推動人類認識大自然最重要過程的:水裂解過程的機理。



實際上我們看到這個結構以後,我和國際上很多很多化學家都希望去合成它,但是大家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什麼呢?


這個結構太特殊了,而且沒有人知道它能不能合成出來,因為它非常不穩定;還有如果你合成出來,你怎麼看它,就是你沒有辦法去表徵它;當然了最難的是合成,合成的最難點是什麼呢?是怎樣把這個鈣離子,通過特殊的方式和4個錳離子相互作用。


之前沒有一個人獲得成功過,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沮喪,我們應該怎麼辦?


實際上大自然每天時時刻刻,這個催化劑在不斷地合成、不斷地降解,而且這個過程在30億年前,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變化,我們應該向大自然學習。



現在看看大自然怎麼合成的,實際上大自然合成非常的巧妙,也很簡單。事實上它首先要把樓房給搭建好,把這個位置空下來。這個位置放大我們會看到,這裡面它有幾個胺基酸,帶羧基的胺基酸,還有帶咪唑環的組氨酸,當然這裡面有水,弱酸性,然後這個環境創造了一個生物環境,然後按照一個特殊的步驟,把那原件一步步一步步地組裝,然後就能夠合成這個東西。我們就想,如果我們能夠在化學的條件下,能夠模擬蛋白環境,再按照這個生物合成的這個組裝步驟,也許我們就能合成這個東西。


在2010年我們有了這個想法,經過兩年時間的準備:我們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什麼樣的方法、用什麼樣的試劑和什麼樣的設備,差不多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就很快得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化合物。


這個化合物由4個錳離子,1個鈣離子,還有4個氧原子所組成。這個化合物的核心結構,和十年前一個英國科學家提出來的OEC的結構完全一致。



在這裡我非常感謝這個學生,是她在顯微鏡下,在眾多的樣品裡面發現有一個晶體,很小的一個晶體,最後把這個晶體去測結構,把這個結構解析出來了。


我們應該說也是非常幸運,當時這個化合物的產率非常非常低,十萬分之一。事實上這個日子我們都記得,2014年的4月2日,所以這個是我們最開心的一天,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合成出來的,我們把它合成出來。


但是我們也高興得太早了,因為我們覺得非常奇怪,這個化合物我們只得到一顆晶體,在後面半年時間內,我們再沒有看到第二顆晶體,也就是說 我們失敗了成百上千次的實驗, 我們都幾乎沮喪了。



如何跟蹤我們的化學反應,就變成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半年時間的失敗,可以說失敗了上千次,我們終於有一天受到一個科普讀物的啟發,英國科學家在一百六十年前,就利用焰色反應,能夠發現很多新的元素。


所有的漂亮禮花都是焰色反應,比如說鈉離子是黃色、看到紫色的一定是鉀、看到磚紅色的一定是鈣、如果看到綠色的就有可能是鋇。很有趣,我們這裡面鈣,它有特殊的焰色。受這個啟發,我們就立即掏錢到商店去買了一個酒精噴燈


實際上我今天帶來了,很簡單的一個酒精噴燈,但是解決了我們科學的大問題,可以說是最有效、最廉價的方案。


知道這個方案,我們買了酒精噴燈以後,我們每天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它來點火燒我們的樣品,然後看它的焰色。只要看到磚紅色,這裡面就非常有可能是我們的樣品,如果沒有這個焰色 肯定沒有我們的樣品,因為它沒有鈣在裡面。



實際上就通過這個,非常幸運我們很快將產率,從十萬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五十,我們可以大量的合成樣品。在2015年,我們在《Science》上面報導了我們的結果,國內外的同行都認為,這是人工光作用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合成出和自然界催化劑,最為接近的這個化合物。


這個化合物是有4個錳離子,1個鈣離子 還有4個氧,但是我們很快認識到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催化劑,它不穩定,鈣離子容易解離,這是第一;第二我在前面講的生物催化劑,它核心實際上有10個原子,而我們這個催化劑核心只有9個原子,它少了一個關鍵的氧原子。



從2015年以後,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不斷地去努力,現在實際上我們已經製備出近300個化合物了。我們在2015年合成的化合物,你們看到的第一個化合物,是我們2015年《Science》報導的化合物,我們後來就不斷地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為什麼?


我們發現儘管我們得到很多很多的化合物,而且我們解析了它的精確空間結構,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什麼要求呢?一它還不夠穩定,二和自然界的催化劑仍然有差距。所以我們不斷去剖析我們自己向前走,直到第201個化合物的出現。



在這裡我們特別提一個老先生,北京大學黎樂民院士。他有一次在2015年的一次學術報告上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你能不能把這裡面這個鈣離子,換成其它的稀土離子?


當時我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難,因為生物界只有鈣和錳,沒有其它的金屬離子。但是我們後來就想,如果我們把這個離子給替換掉,我們就可以比自然界的催化劑有可能更好,從而解決我們催化劑的穩定性問題。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我們奮鬥了五年,我們在這裡向大家展示的是我們第201個化合物的空間結構,這也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對生物催化劑的核心和外圍環境的精確模擬。


在這裡面你將會看到我們在前面說的10個原子,它全部在那,特別是有一個氧原子,以前我們夢寐以求的氧原子,這一次終於出現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把這個鈣離子,換成各種各樣的金屬離子,在這裡面我用稀土釔離子表示,這是它的釔離子的代表結構。這個稀土離子的引入,使這個催化劑的穩定性獲得了質的提升,這樣我們可以研究它的催化功能。



這個人工催化劑,它能夠非常有效地催化水的裂解,產生催化電流、釋放氧氣。在之前說了,我們一直想把這個氧原子給加進去,但是一直加不進去,我們現在經過接近兩年的研究,意外地發現什麼呢?


這個缺失的氧原子,非常有可能就是氧氣形成的部位。我們通過實驗理論,從而獲得了驗證,非常有可能是氧氣的形成部位。



當然我們在做,國際上很多研究小組,大家都是想去做。從上個世紀末,大家就不斷地向前推進,非常幸運的是從2015年以後,我們在這個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目前我們的有關的仿生催化劑,已經獲得了國內的和國際的一系列的專利,在這個領域我們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當然我們現在有了催化劑,有了這個又穩定,而且又非常有效率的催化劑,這是我們整個領域的一個夢想,就是想揭示它在生物裡面,這個自然界催化劑究竟是怎麼工作的,我們現在這個催化劑提供了這種可能;


第二這是我們的夢想,這不僅是我的夢想,是我們這個領域的夢想,也是我們人類的夢想,利用這個自然界的催化劑,或者說人工的催化劑,實現光碟機動水裂解產生氫能。以前是夢想,但是現在,我跟我的同事,我們已經把這個夢想大大向前推進了,我覺得這個方面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去做,但是我們現在說離實現更加接近了。



我們的氧氣是在有30億年區間,植物不斷地通過這個生物催化劑所釋放出來的,我們的地球上有很多了,事實上我們都不覺得了。按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感激,感激這個催化劑。沒有這個催化劑,不會有我們現在在這可以非常舒服地呼吸,在有的特殊的條件下,比如說你要到外空去旅行,或者說在特殊的海底,當你需要氧氣的時候,病人特別需要氧氣的時候,你能不能有效給他氧氣,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這個催化劑也許在今後,可以在這個方面開展一些工作。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從1997年進入這個領域,剛開始一直是學習自然,直到差不多十年前,我們開始考慮模仿自然,那現在 我們覺得,我們可以超越自然。我們這些工作,想為我們的人類的綠色能源進行求解,好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楊培東介紹,在過去一百年當中,我們所用的能源大部分從原油中提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引發了很多環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引進可再生能源技術,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能量儲存在化學鍵當中,基本上能夠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一定的反應方式吸收環境中的二氧化碳,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這樣的反應過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楊培東介紹,綠葉每天進行的光合作用就是將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的過程。
  • 可再生能源進展!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
    光合作用是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當植物吸收的水分「分解」時,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品產生。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因為它是世界上幾乎所有氧氣的來源。植物在其中扮演著主要生產者的角色:它們構成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營養網絡的第一個環節,基本上為地球的其他生物鏈部分提供食物。當水分解時產生的另一種氣體,氫氣,有可能成為一種綠色和無限的可再生能源。
  • 蓋茨看好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數字世界的新一輪淘金熱都是關於可再生能源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使這種能量可靠,這意味著找到方法不僅要產生它,而且要在不需要的時候儲存它,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它。和許多其他開創性的發明一樣,科學家們也開始向大自然尋求靈感。我們的星球和我們的優勢物種消耗的能量以某種形式來自太陽。
  • 科學家開發人工光合作用,地球或進入綠色時代!
    如果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製造出人工合成光合作用的技術,是否意味著全球變暖就有救了呢?這個想法雖然很美好,但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地球上的植被面積是有限的,隨著人類對森林植被的破壞,很多溼地弟也成為了荒漠,光合作用大大降低,又怎能控制得了二氧化碳呢?就在最近英國的科學家團隊,取得了一項重大成就,他們利用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
  • 科學家們喚醒休眠酶 為人工光合作用提供動力
    在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之後,尋求利用太陽能的新方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據外媒報導: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光電化學電池。他們將一套吸收紅光和藍光的系統,與一種特殊的酶(氫化酶 / Hydrogenase)聯繫了起來。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這是真正第一次人類認識光合作用,我們一般把1771年定為光合作用的發現年。  而隨著對光合作用的認識以及利用逐步加深,科學家就開始思考能不能能不能人工模擬光合作用。上個世紀 70 年代,科學家開始嘗試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而到了 90 年代,科學家的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就開始嘗試光敏色素、電子給體和受體共價鍵結合的體系。
  • 人工光合作用把陽光變燃料!再也不怕汽油漲價啦?
    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方法,能夠將太陽光能轉變為燃料,未來可能引導產生一個「無限可再生能源的渠道」。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自然太陽光線將水轉變為氫和氧,達到了這一能源轉換「裡程碑」。
  • 綠頌|葉綠素|綠色|光合作用_網易新聞
    春日登山極目遠望去,無邊綠色覆蓋大地,來自各種植物葉中的葉綠素。別小看了這小小的葉綠素,它具有光合作用,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釋放出氧氣;前者乃一切生物之能源,後者是動物生存所必需。自從1962年卡森《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綠色環境保護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全球,成果纍纍。但抵制綠色環境保護運動的阻力也很大,造成嚴重後果。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納米專家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或將根本解決全球變暖
    記者 樊旭能源危機,全球變暖,這些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在未來可能被一項技術徹底化解,那就是人工光合作用技術。10月31日,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目前,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太陽能轉化率已經達到了10%左右。未來,這項技術或將根本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抑制全球變暖,並製造清潔能源,解決能源危機。據楊培東介紹,他的團隊所構建的是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催化劑組成的獨特系統。
  • 楊培東發明的人工光合作用 讓移民火星現曙光
    回到地球,材料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團隊有關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成果發布後引起了業界的震動,因為在近似自然陽光照射200小時的環境下,楊培東團隊實現的太陽能轉化率達到了0.38%,這與自然界(光合作用)葉子的轉化率相同。  之後,很多人就把人工光合作用和改造火星大氣自然地連接在了一起。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進入應用還需要很長時間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興彩)在31日於上海臨港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莫比烏斯論壇」上,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接受上證報採訪時表示,人工光合作用現階段還是停在基礎科學的階段,進入到技術轉移層面還需要二三十年。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
  • 清潔能源新進展:可以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伏電池的能源轉換率
    光伏電池是未來清潔能源的一個選擇,但是能源轉換率低下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去解決呢?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奧秘也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助理教授將光合作用和物理學進行結合,得出的結果證明,可以使太陽能電池效率更高。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Nano Letter」雜誌上。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美國研究人員強迫將金納米顆粒餵給非光合細菌。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一個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他們。他們想提高細菌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為實現CO2還原與氧化有機轉換的耦合這一夢寐以求的反應,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和同學共同奮鬥了8年。」  具有挑戰性的化學反應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產物。
  • 人類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嗎?科學家:若成功堪比工業革命
    光合作用儘管光合作用這個名詞家喻戶曉,但是其具體的內容可能並不怎麼清楚。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下圖是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從上面的表達式我們就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這個反應能夠把生命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轉變成包括人類在內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氧氣。
  • 【植物知識】光合作用
    對於綠色植物來說,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它們利用太陽光能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發育必需的養分。 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內部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為澱粉等能源物質,同時釋放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