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人民生活地太難了,移民搬遷太難了,馬得福太難了……」昨晚,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主題的電視劇《山海情》播出後,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這場脫貧攻堅戰的困難與不易,大家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山海情》似乎有種魔力,除了印象中的扶貧主題,這部劇想表達更多,它能讓你邊笑邊流淚……」
圖說:《山海情》海報 官方圖 下同
心疼,建設的不易
這部由正午陽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讓西海固貧困地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福建省的對口幫扶下,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他們從山裡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不過,移民搬遷的目的地玉泉營,並非一片已建成的樂園,而是一塊等待鄉親們自己去開荒拓土、從零建設的新家園,而這也正是湧泉村吊莊戶集體「潛逃」回村的關鍵所在。由黃軒飾演的基層幹部馬得福從農校畢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鄉湧泉村裡「逃跑」的吊莊戶。「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給吃了」,「餓得直吐酸水」……劇中湧泉村村民們這些五花八門的拒絕移民搬遷的理由,讓觀眾們感受到這項工作的艱難,直呼「心疼」馬得福。
除了這些聽著順口溜一般幽默實則質樸而真切的「抱怨」之外,前兩集劇情中還通過高密度的劇情設置,帶觀眾全面立體地認識故事的主角們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村裡的女子為了一頭驢就能嫁人」,「兄弟倆只有一條褲子,誰要出門給誰穿」、「扶貧下撥的珍珠種雞被偷抓吃的只剩下最後一隻」,「洋芋吃夠了」的娃娃們結伴離家出走……
樂觀,積極去嘗試
劇中,也可以看到輕鬆有趣的一面。比如,馬得福的弟弟馬得寶,是幾個小夥伴中的領導者,年輕氣盛有勇有謀,從策劃「逃村」時給小夥伴們清晰地分工,到帶著丟了工作的小夥伴進城謀職時的堅定果斷,他身上都透露出超越年齡的擔當與智慧。而「逃村小隊」中的小姑娘白麥苗,登上火車後眼神裡對蘭州拉麵、西安羊肉泡饃的期待,就像其飾演者黃堯說的,這些小夥伴敢於走出去,願意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現實生活中一大批在家鄉建設中敢闖敢幹的有為青年形象。
當然,除了積極嘗試新生活的年輕人外,村民中佔比更多的其實是不願離家的「吊莊困難戶」,這其中當屬尤勇智飾演的李大有「表現突出」,不僅帶著首批吊村戶逃跑開始,還在得福面前「耍賴」喊著「不去不去就不去」……李大有為得福發了不少難,也為劇情增添了不少「笑料」,這個典型的西北農民的各種不配合、不積極背後,實則表達了他這一輩人對脫貧致富的強烈期盼。
「我真的要向這些兢兢業業的基層扶貧幹部致敬」,正如主演黃軒所言,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之後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為了早日兌現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諾,馬得福的道路走得艱難而堅定。這樣一個純粹、積極、一心撲在脫貧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現實中很多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值得為之鼓掌。
質樸,鄉音最動人
拍攝過程中,該劇的全體主創成員也為了故事的最好呈現,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拍攝現場最初的時候,甚至連棵讓演職人員可以納涼的樹都沒有。」如黃軒所言,「從地窩子到土胚房」既是閩寧村的成績,也是《山海情》主創團隊的突破。
導演孔笙要求劇中人物都要說方言,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讓觀眾更相信其背後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我其實是西北人,我夢想是想在西北這片土地上說著西北的方言,演一個西北的故事。」終於,《山海情》圓了黃軒的家鄉夢。
由於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十裡不同音」,劇組最終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採用的是福建普通話,並配上字幕。製片人侯鴻亮還補充道,為了很多聽不懂西北方言、不看字幕的電視觀眾,還有一些老年觀眾等更多類型觀眾的觀影需求,該劇在東方衛視等平臺播出的時候,主創團隊也準備了普通話配音版本,讓每個觀眾都不會錯過那段有淚有笑的奮鬥時光。
(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