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
已經年過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還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不僅為新藥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把關,還關心著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潛心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他的願望從沒有變過:「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28年過去了,歲月染白了他的黑髮,也見證著他不變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
今年5月30日,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大會」上,丁健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他也是上海三名獎章獲得者之一。
在丁健身上,還有很多閃耀的光環: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但這些在他看來不足為道。「只有我們研製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真正投入市場,造福於患者,才值得慶祝和宣傳。」丁健嚴肅地說。
01
「九死一生」卻從未放棄原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有個美麗的開端,但丁健的做藥之路,卻是以失敗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藥物所張金生教授發現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紅根草鄰醌」,經過結構修飾和丁健研究組的藥理學研究,最後確定為「沙爾威辛」這個抗腫瘤候選新藥。「我們研究了近十年,從化合物到臨床二期,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相關機理的論文,但因為臨床未取得預期療效最終失敗。」丁健的語氣中流露著一絲遺憾。
新藥研發從來不會是一條坦途,從數萬個化合物中篩選出候選化合物,再優化過程中又要合成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能夠推向臨床的,不足百分之一。十種新藥進入臨床,也往往「九死一生」。丁健告訴記者,研發新藥的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但這關係到百姓的需求和國家的安全。「上海藥物所做藥人的『基因』就是創新,哪怕再難也要堅持原創。」丁健堅定地說,「因為不創新,就沒有出路。」
在丁健從事的抗腫瘤藥物領域,有很多進口藥物。不過,由於人種、環境、生活習慣不同,腫瘤的類型也有不同。例如我國高發的肝癌、食道癌和鼻咽癌,並不是國外製藥公司所重點關注的。「我們中國人群中高發的腫瘤,就必須要由中國的科學家自己來研發藥物。」丁健說。
要知道,一粒進口抗腫瘤藥物,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民幣。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有100個患者,卻只有兩三個人負擔得起這種藥,那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就大打折扣。」丁健說,「我們要做藥效好,並且讓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02
讓中國原創新藥「揚帆出海」
2015年,丁健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正式啟動,目標是對病人開展精準治療。這一專項以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等中國人群高發的複雜性疾病為切入點,旨在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回過頭來分析『沙爾威辛』的失敗,很重要一點是當時搞不清楚在臨床上要治療怎樣的病人。」
丁健表示,團隊2012年就提出了要做個性化藥物的想法。為此,他帶領藥物創新團隊搭建了符合國際規範和水準的覆蓋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整體動物水平的系統化三級抗腫瘤藥物評價平臺;建設了「抗腫瘤藥物研發、敏感標誌物探究、耐藥機制探明,以及聯合用藥方案制定」四位一體的藥物轉化研發平臺;布局了蛋白激酶、表觀遺傳、腫瘤代謝、腫瘤免疫微環境四大研究領域,儲備了一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抗腫瘤藥物研究管線。
「我們現在通過生物標誌物來做藥。目前我們有5個原創新藥在歐美開展了臨床試驗。」丁健透露,「例如ERK抑制劑、EZH2抑制劑、c-Met抑制劑等,近日PI3K α抑制劑CYH33又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用於治療晚期實體腫瘤。此前的研究也顯示,CYH3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臨床療效。」
03
時常告訴自己「只爭朝夕」
和往常一樣,丁健還是喜歡待在實驗室做研究,還是樂於和學生們共同分享點滴收穫。他告訴記者,能夠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是團隊這麼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包含著團隊成員和大量學生們每個人的心血。自己只是作為其中的代表罷了。
「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留學回國時帶了一撻塑膠袋,因為那時候國內超市也非常少。也記得我擔任藥物所副所長期間,有一次與日本的醫藥企業商談國際合作,參觀完太原路園區後,就再無音訊,這是因為我們的園區太破舊了。」丁健說,「但短短幾十年,我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的強大和繁榮給予藥物所新的發展機遇,這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真的是個好時候。我們要真正成為醫藥強國,就要在原創這條漫長道路上牢記使命,努力前行。」
他坦言,在抗腫瘤藥物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處於「跟跑」的局面尚未突破。「所謂『跟跑』,是指第一個靶點的發現通常是國外大藥企取得的。」丁健說,「但現狀在逐漸改變,差距在慢慢縮短。原先落後百米,現在可能只有三四十米的距離了。」
令人欣喜的是,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我國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與國際領先水平比肩而行。尤其是在個性化研究方面,我國已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究,並爭取一定的引領性。
「我常常告訴自己要奮發圖強,只爭朝夕。」丁健說,「年輕時上山下鄉的經歷在我心中根植下了家國情懷,我也經常和團隊說,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讓中國科學家創製的新藥早日走向世界。」他和團隊有個共同的夢想,再過三五年,更多中國原創的新藥就可以造福腫瘤患者。(記者 郜陽)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