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丨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2021-01-09 中國科協

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

已經年過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還忙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不僅為新藥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把關,還關心著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自199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丁健一直在潛心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新藥。他的願望從沒有變過:「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28年過去了,歲月染白了他的黑髮,也見證著他不變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

今年5月30日,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大會」上,丁健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他也是上海三名獎章獲得者之一。

在丁健身上,還有很多閃耀的光環: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但這些在他看來不足為道。「只有我們研製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真正投入市場,造福於患者,才值得慶祝和宣傳。」丁健嚴肅地說。

01

「九死一生」卻從未放棄原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有個美麗的開端,但丁健的做藥之路,卻是以失敗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藥物所張金生教授發現了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紅根草鄰醌」,經過結構修飾和丁健研究組的藥理學研究,最後確定為「沙爾威辛」這個抗腫瘤候選新藥。「我們研究了近十年,從化合物到臨床二期,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相關機理的論文,但因為臨床未取得預期療效最終失敗。」丁健的語氣中流露著一絲遺憾。

新藥研發從來不會是一條坦途,從數萬個化合物中篩選出候選化合物,再優化過程中又要合成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能夠推向臨床的,不足百分之一。十種新藥進入臨床,也往往「九死一生」。丁健告訴記者,研發新藥的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但這關係到百姓的需求和國家的安全。「上海藥物所做藥人的『基因』就是創新,哪怕再難也要堅持原創。」丁健堅定地說,「因為不創新,就沒有出路。」

在丁健從事的抗腫瘤藥物領域,有很多進口藥物。不過,由於人種、環境、生活習慣不同,腫瘤的類型也有不同。例如我國高發的肝癌、食道癌和鼻咽癌,並不是國外製藥公司所重點關注的。「我們中國人群中高發的腫瘤,就必須要由中國的科學家自己來研發藥物。」丁健說。

要知道,一粒進口抗腫瘤藥物,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民幣。這對很多患者家庭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有100個患者,卻只有兩三個人負擔得起這種藥,那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就大打折扣。」丁健說,「我們要做藥效好,並且讓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02

讓中國原創新藥「揚帆出海」

2015年,丁健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正式啟動,目標是對病人開展精準治療。這一專項以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等中國人群高發的複雜性疾病為切入點,旨在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回過頭來分析『沙爾威辛』的失敗,很重要一點是當時搞不清楚在臨床上要治療怎樣的病人。」

丁健表示,團隊2012年就提出了要做個性化藥物的想法。為此,他帶領藥物創新團隊搭建了符合國際規範和水準的覆蓋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整體動物水平的系統化三級抗腫瘤藥物評價平臺;建設了「抗腫瘤藥物研發、敏感標誌物探究、耐藥機制探明,以及聯合用藥方案制定」四位一體的藥物轉化研發平臺;布局了蛋白激酶、表觀遺傳、腫瘤代謝、腫瘤免疫微環境四大研究領域,儲備了一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抗腫瘤藥物研究管線。

「我們現在通過生物標誌物來做藥。目前我們有5個原創新藥在歐美開展了臨床試驗。」丁健透露,「例如ERK抑制劑、EZH2抑制劑、c-Met抑制劑等,近日PI3K α抑制劑CYH33又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用於治療晚期實體腫瘤。此前的研究也顯示,CYH3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臨床療效。」

03

時常告訴自己「只爭朝夕」

和往常一樣,丁健還是喜歡待在實驗室做研究,還是樂於和學生們共同分享點滴收穫。他告訴記者,能夠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是團隊這麼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包含著團隊成員和大量學生們每個人的心血。自己只是作為其中的代表罷了。

「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留學回國時帶了一撻塑膠袋,因為那時候國內超市也非常少。也記得我擔任藥物所副所長期間,有一次與日本的醫藥企業商談國際合作,參觀完太原路園區後,就再無音訊,這是因為我們的園區太破舊了。」丁健說,「但短短幾十年,我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的強大和繁榮給予藥物所新的發展機遇,這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真的是個好時候。我們要真正成為醫藥強國,就要在原創這條漫長道路上牢記使命,努力前行。」

他坦言,在抗腫瘤藥物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處於「跟跑」的局面尚未突破。「所謂『跟跑』,是指第一個靶點的發現通常是國外大藥企取得的。」丁健說,「但現狀在逐漸改變,差距在慢慢縮短。原先落後百米,現在可能只有三四十米的距離了。」

令人欣喜的是,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我國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可以與國際領先水平比肩而行。尤其是在個性化研究方面,我國已與世界同步開展研究,並爭取一定的引領性。

「我常常告訴自己要奮發圖強,只爭朝夕。」丁健說,「年輕時上山下鄉的經歷在我心中根植下了家國情懷,我也經常和團隊說,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讓中國科學家創製的新藥早日走向世界。」他和團隊有個共同的夢想,再過三五年,更多中國原創的新藥就可以造福腫瘤患者。(記者 郜陽)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新華社記者劉雪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關於表彰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決定,授予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等10個團隊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授予丁健等28名同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並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授予丁奎嶺等258名同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河北3名科技工作者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記者從省科協獲悉,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華北製藥集團新藥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張雪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謝曉亮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每3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個科研團隊並授予獎牌;表彰不超過30名科技工作者並授予獎章,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表彰不超過300名科技工作者並授予獎狀。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
  • 丁健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聽取科技部匯報時的講話》(2013年8月21日),《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第41頁 學習札記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科技水平有了顯著的進步,科技人員的數量和研究體量均有了大幅提升。
  •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06-01 0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報丨《腦出血》雜誌顧問謝鵬教授榮膺全國創新爭先獎
    日前,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揭曉,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鵬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於2017年由中國科協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表彰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團隊,表彰周期為3年。
  • 愛國情·奮鬥者|科學家侯雪梅: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
    成為中國新藥研發的裡程碑,造福數百萬名患者;她取得新藥證書17項,申請發明專利30項,授權26項,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新藥研發的空白;她潛心新藥研發32載,成功貴在堅持,一心只為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侯雪梅說,成功貴在堅持,每當遇到挫折,面對大家的懷疑時,正是「打破消化藥領域進口藥壟斷局面,讓老百姓用得起好藥」的信念使她始終堅守,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直到成功。打破壟斷2008年,對侯雪梅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清華大學5位教授12位校友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清華新聞網6月2日電(通訊員 田陽)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主要表彰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及團體,共評選產生10個獎牌獲獎團隊、28名獎章獲獎人選、258名獎狀獲獎人選。清華大學5位教授12位校友分別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和獎狀。
  • 全國創新爭先獎,這個寧波人上榜!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
    近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共有8位科技工作者受表彰。其中,我市中機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總經理龍偉民研究員獲創新爭先獎狀。在此次大會上,一批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
  • 喜訊:湖南大學陳政清院士、王耀南院士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5月30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舉行,我校陳政清院士和王耀南院士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由國家批准設立的一個重要科技獎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技人才大獎。
  •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獎者名單公布!看看有你的大學嗎?
    5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於表彰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具體名單附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精神是國家進步發展的力量源泉。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獎者25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獎團隊名單(按團隊名稱首字筆畫排序)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
  • 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技術領先不忘補「短板」 讓患者用得起好藥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趙學毅 桂小筍「當初回國,就是希望中國也有一批優秀的研髮型生物醫藥企業,讓本土患者能享受到好藥的同時,還能用得起。如今看來,我們的願景正在真正履行。」2020年10月11日,魯先平與馬化騰、馬明哲、馬蔚華、王衛、王傳福等一道被評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他創建的微芯生物,被譽為小分子創新藥的領軍企業,是一些研究者眼中的創新藥研發公司樣本。
  • 我們的2020丨一粒藥背後的深情
    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就是老百姓看病報銷的基本依據,我國已經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更多好藥新藥及時納入醫保目錄,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醫保保障。今年33歲的李樹林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每個月都要去趟醫院開藥。因為他如果不及時用藥,關節就會劇痛,時間久了就可能造成殘疾。患者 李樹林:因為之前這個藥用不起,就是整個關節都會變形。李樹林用不起的這款藥,叫阿達木單抗。
  • 「迎難而上,做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CAR-T」 ——北恒生物與貝克曼...
    貝克曼庫爾特公司,一直以來都是離心機和流式細胞儀的行業領導者,以及顆粒表徵、實驗室自動化等領域的創新者,相關應用方案不斷被用於最前沿的重要研究領域,包括當前最為熱門的免疫及細胞治療(如PD-1/CAR-T)等。
  • 15位浙大人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年5月30日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2005年底起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工作。長期從事基礎數學研究,在李群表示論、自守形式和朗蘭茲綱領,特別在典型群無窮維表示論、L-函數及其相互聯繫的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公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名單
    4月24日,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發布關於推薦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候選人及候選團隊的公示。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關於評選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27號)文件要求,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評獎工作委員會對自主申報材料與依託科學技術獎、青年獎等獎項建立的人才庫遴選的提名人選材料進行了評審,擬推薦:清華大學黨智敏教授、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馮志海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教授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 紮實丁健 亞信科技(中國)公司董事長
    這是亞信CEO張醒生對董事長丁健的評價。而自稱不做CEO比做CEO睡得更踏實的丁健在亞信成立十年之際選了張醒生這樣一位職業經理人做亞信的CEO。此時,距離他從田溯寧手中接過亞信帥印過去了4年。4年時間,對於那些跨國百年老店來說或許不算什麼,但對於亞信這家立志要做中國的世界級科技企業的公司來說,不僅完成了從創業者公司到經理人公司的升華,更是扎紮實實做出了一份讓太平洋兩岸都側目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