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趙學毅 桂小筍
「當初回國,就是希望中國也有一批優秀的研髮型生物醫藥企業,讓本土患者能享受到好藥的同時,還能用得起。如今看來,我們的願景正在真正履行。」近日,微芯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魯先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科創板等政策、資本的支持下,未來幾年內會有新藥陸續上市,企業將真正走進可持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
20年前,魯先平已經是美國Galderma公司北美研發中心研究部主任,無數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但是,他毅然放棄了這一切,選擇回國並創立了微芯生物,被業內人士稱為「新藥研發鬥士」。2020年10月11日,魯先平與馬化騰、馬明哲、馬蔚華、王衛、王傳福等一道被評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他創建的微芯生物,被譽為小分子創新藥的領軍企業,是一些研究者眼中的創新藥研發公司樣本。
原創新藥從發現到臨床
完全自控
「2014年底西達本胺在中國獲批,是我國原創藥的裡程碑,不過,生物醫藥產業要有質的改變,需要頂層設計的制度支撐。」魯先平表示,2010年後,中國醫藥行業騰飛的時代到來。產業政策大力支持,生態鏈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走向多樣化,但核心能力仍然缺乏。
從全球整個行業發展狀況來看,隨著藥品市場規模的擴大,我國醫藥企業數量和規模都有所增加,但受制於資金、人才、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國醫藥企業原始創新能力薄弱。魯先平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一直以來醫藥研發停留在仿製藥的水平,主要依靠生產和銷售仿製藥,憑藉低廉的價格取得競爭優勢,利潤率較低;另一方面,研發創新能力強大的跨國大型藥企依靠品牌優勢和臨床必需新藥,佔據了我國高端主流醫院的用藥市場,享受藥價上的單獨定價權利,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微芯生物原創新藥的研發之路伴隨、見證和促進了國家科技政策、藥政法規、專利制度、市場監管以及資本市場等在醫藥領域多方面創新轉型發展。
微芯生物主要產品均為自主研究發現與開發的新分子實體且作用機制新穎的原創新藥,是一家從藥物發現、早期探索性研究、臨床開發到生產和銷售的全鏈條現代化的生物醫藥企業。與國內大多數醫藥企業以仿製藥或me-too類新藥開發為主不同,微芯生物主攻first-in-class級的新分子實體原創藥。三大核心品種西達本胺、西格列他鈉、西奧羅尼市場空間廣闊。「微芯生物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創新和早期評價技術平臺,能夠提供源源不斷地創新活水。」平安證券的一份研報如是評價微芯生物。
對此,魯先平也頗為自豪,在他眼中,微芯生物有優秀的科研團隊,能夠不斷創新是長期堅持研發投入的結果。
「我們有20年的科研團隊積累,原創新藥是否得到認可要通過臨床研發,而一個產品從實驗室發現到成功應用,微芯生物完全可以自己控制。」魯先平此時自信滿滿,但同時也抱有憂患意識,「雖然,當前的新藥研發中,我們在某些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在早期實驗室研發階段中,有些科學研究儀器仍然不是中國製造,這也是一個彌補『卡脖子』的環節。」
資本助力
研發投入快增
魯先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19年,微芯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一年來,公司面向全球開發的模式得以順利推進實施,為未來產品在國際市場展現中國原創新藥價值奠定基礎。產業化是簡單的事情,而整個產業鏈最大的挑戰來自如何把前沿科學轉化成創新產品,99%的科學發現是無法開發成產品的。對微芯生物來說,在早期研發中的科學力量是優勢,科創板的股權激勵、再融資等制度又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資金『活水』,讓企業更好釋放原創新藥、科研力量。
「雖然資本市場的30年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但逐漸完善,在促進經濟轉型、行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年的創業經歷讓魯先平敏銳地觀察到,醫藥行業是朝陽行業,虧損的科研型生物醫藥企業打開直接融資的渠道後,所有創業者非常欣慰,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之下,科研型醫藥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完成科創板上市之後,魯先平坦言,最大的變化是公司研發投入力度更大。「過去的規定有要求企業彌補虧損,但科創板的定位讓企業更敢投入研發;此外,科創板的股權激勵制度對企業員工的激勵作用明顯。」魯先平進一步表示,「生物醫藥企業的投入,要按10年甚至更長的周期來計算,而且90%的研發在最後的商業化過程中是打水漂的。研髮型生物醫藥企業又要求在合理控制成本之下進行研發驅動,鼓勵員工有長期踏實的研發精力投入,科創板的制度讓這個煩惱得到了解決。」
科創板的再融資制度,也讓魯先平頗感欣慰,「再融資通路開放後,對微芯生物這樣的企業抵禦風險能力有很好地提升。企業要有持續的利潤用於支持新藥研發,從業者首先解決的是好藥使用緊迫性,但也要讓患者負擔減輕。」
微芯生物希望通過科學貢獻不斷產生新藥,「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未來幾年內會有新藥陸續上市,企業將真正走向可持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魯先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創新在於
既滿足患者需求又「可承受」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微芯生物的主營描述是「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臨床亟需的原創新分子實體藥物」。「可承受」這三個字怎麼去理解呢?
「跨國企業按國際定價水平,本土患者用不了或用不起。20年前我回來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國創新藥研發成功後,讓老百姓能用得起。」在魯先平身上,記者看到他遠大的抱負和濃烈的情懷,但他說得卻風輕雲淡「比如,有一些品類在保證同樣級別的效力和治療效果上,價格是別人(國外)的十五分之一,而且現在醫保下,價格繼續往下砍40%。中國患者有很多成熟的新藥可使用,包括微芯生物在內的本土醫藥企業的貢獻不可否認。」
在醫藥創新方面,除了保證患者「可承受」,還要滿足患者剛性需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醫療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微芯生物過去專注於腫瘤、代謝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療領域原創新藥的研發。隨著疫情暴發以及新的研究中心落地,我們在上述三大領域的基礎上,開始拓展中樞神經和抗病毒領域。」在魯先平看來,布局抗病毒領域對於創新藥研發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最近幾十年真正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的公共事件,都是由這類RNA病毒引發的。這就從科學的角度上,為我們指明了需要攻克的新方向,也是作為一個原創新藥研發企業,真正需要去聚焦的部分。在極端的公共衛生事件下,醫藥企業真正的創新在於滿足患者的剛性需求。」
展望未來,魯先平更加務實,他說:「企業的規範化是首要的,要有透明規範的理念,不斷實現提質增效;其次,企業要不斷發展,必須始終保持新陳代謝的動能,團隊的培養、成長要有動態的調整;希望資本市場的制度不斷完善,未來30年,能更趨完善,繼續促進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
「資本市場打開了科創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行業的明顯提升。醫藥行業是朝陽產業,未來要看我們!」魯先平的眼中放射出一道更加堅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