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主要從事創新小分子藥物原創研發,並實現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疾病領域的醫療藥物的臨床開發,包括腫瘤、代謝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公司依靠自主創建的領先的「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臺」研發的西達本胺片在外周 T 細胞淋巴瘤治療領域屬於中國唯一的二線治療藥物,同時西達本胺也是全球首個治療 PCTL 的口服藥物。
截至2019年4月23日,已有三家企業回復上交所問詢。其中微芯生物就上交所提出的41問給予了答覆,審核問詢函內容超過180頁。微芯生物及安信證券的回覆審核問詢函顯示,上交所對微芯生物股權結構、董監高等基本情況;發行人核心技術;發行人業務;關於公司治理與獨立性;關於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分析;關於風險因素;其他,共七大問題提出問詢。其中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分析部分問題多達16項,佔比達39%。
鑑於擬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專業律師、會計事務團隊將會輔助公司上市進行包裝,以確保財務上的準確性,和業務上的合法性。筆者就本次問詢答覆不在財務合理性及和合法性做過多的解讀,僅對可供咀嚼,玩味部分問詢答覆闡述以下拙見。
1
專利授權收入部分受下遊業績影響
據招股書披露,由於原研藥投資大,周期長,公司早期未能實現足夠收入和營業現金流以支撐業務發展。為緩解資金緊張情形,滿足進一步研究投入並同時實現推進中國原創藥走出國門,微芯生物決定通過對滬亞生物國際和華上生技專利權授權,實現在臺灣、美國、日本、歐盟等地的業務覆蓋。針對專利授權許可問題,上交所主要提出以下問題。
A.滬亞生物和華上生技有無關聯關係。B.各項授權許可收入與報表數據的匹配性勾稽分析未給予披露,公司對滬亞生物和華上生技的授權許可收入與報表相關數據是否一致。C.針對專利授權收入逐年下降原因進行解釋。
對此微芯生物給予了以下補充答覆:
滬亞生物和華上生技並無關聯關係,且公司對滬亞生物和華上生技的授權許可收入與報表相關數據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微芯專利授權許可收入逐年下降主要是因為公司的專利技術授權許可協議採用「許可費+裡碑收入+收益分成」的方式。其中許可費是指專利許可協議籤訂後,被許可方向授權方支付的初始費用,裡程碑收入是指被許可方到達/完成合同約定的階段/成果時,被許可方需要支付授權方相應的裡程碑費用;收益分成是指授權方有權按照合同約定的分成比例分享被許可方未來的專利再授權收益或者產品銷售收入。
因此,公司技術授權許可收入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被授權方利用上述專利技術所進行藥品研發的進展和藥品商業化進程。如果被授權方在相應授權地區未能完成約定成果並獲得藥品銷售地市場的認可,將直接對微芯公司的授權許可收入造成負面影響。對此發行人應當就業績的影響補充相關風險提示。
2
前景描述以偏概全
作為投資者來講,投資回報有時候不在於你的資金有多少,風險做得有多分散,而在於你是否選對了賽道。所謂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選錯了行業就好比訂了鐵達尼號的頭等艙,再好、再豪華,早晚都得沉。
就招股書披露的行業前景分析,無論是全球藥品市場,還是惡行腫瘤市場,前景都不容小覷。
根據 IMS 的研究報告《全球藥品市場展望 2021》,2007 年至 2016 年的十年間,全球藥品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5.90%,2017 年至 2021 年增速仍將會以 4%-7%的速度保持增長,規模達到 15,000 億美元。其中全球腫瘤患病人數 2016 -2021 年將會保持 6%-9%的年增長速度,2021 年全球腫瘤治療費用預計將會達到 1,470億美元。
根據以上數據描述,腫瘤醫藥市場怎樣看都是香餑餑競爭賽道。但微芯生物專注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實為罕見病,微芯生物稱,目前尚無第三方發布的市場容量和市場佔有率研究數據。通常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統計報告中不會披露每種特定病理分型的腫瘤發病率、死亡率數據,因此外周 T 細胞淋巴瘤的發病率、死亡率數據無法直接在惡性腫瘤的流行病學統計報告中查詢。
沒有細分疾病發病率等數據支持,微芯生物打造出行業前景欣欣向榮的假象,未免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就外周細胞淋巴瘤領域市場是否觸及天花板,是否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應該在科學有效的數據背景下,得出結論。
3
自建核心技術平臺基於外部支持
微芯生物早期研發的「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臺」作為公司研發的的預測手段,有效降低了原創新藥研發的失敗率並成功發現並開發了包括西達本胺、西格列他鈉與西奧羅尼等一系列的新分子實體,是公司研發新藥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術。其中核心技術整合了分子醫學、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藥物化學及組合化學、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篩選、基因表達譜晶片(微陣列基因晶片)、生物信息學和化學信息學數據分析及軟體支持等六大塊內容。
根據問詢答覆來看,其中基因表達譜晶片,和數據分析及軟體支持兩大部分均有源於本公司以外的技術支持。
我們先從基因表達譜晶片來看,基因表達譜晶片(微陣列基因晶片)對分子藥理和毒理研究系以博奧生物投入的生物晶片技術獨佔使用權為基礎技術衍生開發形成。自公司成立以就曾將博奧生物出資的 9 項技術應用於藥物研究過程中的樣品分離及檢測。但在2006年,博奧生物以減資方式撤回 4 項原投入微芯有限的專有技術的獨佔使用權。
微芯在審核問詢函答覆中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微芯有限綜合評估不同技術的應用程度、實用性和使用成本,認為其中部分專有技術的應用較為複雜,在新藥研發中可實際應用性不大。但就對博奧撤資的原因,我們可以細細品味一下。
博奧生物基於自身技術研究需要,認為該部分專有技術應用於單細胞測序服務、藥物臨床試驗伴隨的生物標誌物檢測服務等方面前景更為廣闊,有意收回部分專有技術的獨佔使用權。一方面博奧生物認為該項技術前景廣闊,一方面微芯生物認為其實際應用性不大。
這看似矛盾的解釋能否理解為微芯生物人微言輕為其較弱的談判能力在做辯護?按這樣的趨勢來看,博奧生物雖持有微芯生物11.92%的股份,但也有可能成為微芯生物的潛在競爭者。如果博奧生物在微芯生物所獲分紅還不如撤回專利技術自行生產獲收,有更好的盈利選擇,博奧生物是否就可以撤回技術出資,過河拆橋?
而就數據分析及軟體支持方面來看,公司與美國 FDA 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NCTR/FDA)合作協議約定軟體系統的相互使用和交叉授權。公司將自主開發的 3個化學基因組學數據挖掘分析軟體集成的 TASS 軟體系統及原始碼授權於NCTR/FDA,使其將該軟體系統整合於其內部軟體系統以拓展內部軟體系統的功能。
公司可免費使用上述整合後的 NCTR/FDA 的內部軟體系統並作為一部分衍生並形成了核心技術中的生物信息學和化學信息學數據分析及軟體,實現了對化學結構、基因靶標、生物活性資料庫等的大量專有數據的生物信息學和化學信息學的綜合分析從而實現對先導化合物分子結構的進一步設計優化,從而發現具有最佳生物學活性及優異毒理特徵的先導藥物分子作進一步開發。
雖然微芯生物認定該數據分析系統並非不可替代,公司核心技術中的生物信息學和化學信息學數據分析及軟體支持並不依賴於與美國 FDA 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的合作。但短期來看,微芯生物對軟體系統技術支持並無備用合作方,如公司與NCTR/FDA合作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將對公司後期原創新藥的研發進度有較大影響。
所謂核心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丟了核心的技術,就問你虛不虛?
4
結語
微芯生物作為小分子原創新藥的先行者,填補了PTCL治療市場的空白且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高達55.85%,明顯高於(製藥業)及其他科創板企業,後勁十足。就目前 59項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來看,微芯生物的研發實力我們不可否認。
但就本輪問詢答覆來看,公司的核心業務前景和模式、技術來源、技術的迭代性、可替代性的面紗被層層揭下。
微芯生物能否在醫藥製造行業這片藍海上遨遊,我們拭目以待。
MORE | 更多半導體行業分析
為什麼投資半導體,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半導體專題 | 誰將成為「中國版高通」,看國內IC設計產業的歷史性機遇半導體專題 | 半導體製造,國產化如火如荼半導體專題 | 韓國半導體是如何崛起的?
「此次重磅專題「半導體」行業分析,我們將每天刊登一篇系列內容,會對半導體產業鏈進行全領域的覆蓋分析,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