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系列報導在師生中及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國際學院黨委書記陳明海表示,近期通過各種形式認真學習了曲周人民和農大師生戰天鬥地、改土治鹼的生動事跡,被老一輩農大人懷揣理想、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著。從改土治鹼到科技小院,這是農大精神一代代薪火相傳的典範,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用實際行動秉承著「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踐行和凝練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領會,值得我們在教書育人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傳承。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尚民表示,46年前,老一輩農大人走進曲周改土治鹼,充分詮釋了中國農大「解民生之多艱」的校訓,新時代的農大人走進「科技小院」,開拓了「育天下之英才」的新途徑。農大人在曲周半個世紀的歷程是全體農大人堅定地踐行校訓的縮影,讓我們作為一名農大人深感驕傲,也讓我們將中國農大建成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一流大學更有信心。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蘇保忠說,秉校訓,為民服務解難題;守初心,紮根土地農大人。這些天來,一直被曲周精神所感動,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教師,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一是不斷加強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能力;二是要在工作中將老百姓的需求當作是自己的工作動力;三是要把自己在工作上熱情投入積極轉化為實際成果,有奉獻,有擔當,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趙少華說,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三農的事跡,令人感慨,讓人振奮。曲周精神,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探索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一代又一代農大師生奉獻精神的體現,更是農大人「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生動展現。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思想理論課教師,我堅信:只有將理論送進學生的心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情系三農,矢志奮鬥,為國添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把曲周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去,在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專題教學中講清講透曲周精神,把曲周故事作為農大思政課的特色故事,把曲周精神打造成為農大人的精神家園。
生物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饒曉盼表示,曲周精神系列宣傳報導在朋友圈刷屏,不僅讓農大師生,更讓我身邊的朋友們領略了一次「農大風採」。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是農大人前赴後繼紮根曲周46年,不辭辛勞戰天鬥地的結果。5月份曾帶領學院師生到曲周試驗站和科技小院現場參觀學習,深受震撼,感同身受。我認為,正是因為農大人骨子裡的民生情懷和科學精神,才讓遍布曲周的鹽鹼地誕生了農業領域的「兩彈一星」,相信農大師生會秉持「解民生之多艱」的初心,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科學精神,為我國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園藝學院2016級黨支部書記王世堯說,46年來,農大人在曲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曲周精神」秉承中國農大百年歷史積澱,以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追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魄力,深刻詮釋了「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是新時代師生「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生動寫照。
信電學院本科生馬超表示,「曲周精神」是我校師生紮根基層服務農民,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去真正服務於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動寫照。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用科技去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把學術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頂天立地」。這次學習也使我對「解民生之多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曲周工作者秉持的「零門檻,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的工作準則,立足田間地頭,深入農戶耕作勞動的作風使我尤為感動,這是心繫农村疾苦,解民之多艱的生動詮釋,是農村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傳承的精神品質。
科技小院研究生趙向陽表示,2017年4月第一次來曲周,那時候做完實驗會到處走走轉轉,住宿樓一樓的展廳是我認識曲周精神的開始。記得很多次吃完飯走到大廳都會被吸引,去反覆思考那一代的科學家是怎麼做出這樣的「豐功偉績」。在這裡生活兩年來,和農民的接觸,聽他們講述的過去的事情,讓我更加充分的認識了曲周精神,這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更是一種時代精神。有熱愛、有責任才會有改土治鹼的成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一定要學農、愛農、服務於農,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把曲周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科技小院研究生張俊娜說,2018年6月,從青島出發,經歷了11個小時的火車,我第一次抵達曲周這塊土地,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我成為了曲周精神的又一代接班人。半年來,我從曲周精神的歷史學起,深入基層開展實踐,開展農民培訓、錄製果樹管理小視頻、引進捕食蟎等生物防治技術,以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做著接班人應做也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期間,因為生活條件差抱怨過,飲食不適應難受過,甚至由於下地勞動太累痛哭過、放棄過,但是當聽到農民一句「有你們的幫助指導真好」時,所有的辛酸苦楚似乎都不重要了,這一刻我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更增加了一種信念,農民需要我,我就可以發揮我的價值。我願做新一代曲周精神的接班人,扛起一份責任、奉獻一段青春、利用一項科技、為民服務一生。
資環學院學生巨丁俁表示,這些天來通過對曲周典型事跡的深入學習,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老一代農大人用自己的堅持、勤勞將白茫茫的鹽鹼地變成了如今的良田沃土;一代又一代的農大人,他們不斷堅守著曲周科技小院,用自己的一點一滴付出,換取了曲周農戶們的絕對信任,換取了曲周糧食產量的不斷增產增收。身為農大學子,我們要不斷發揚曲周精神,學習師兄,師姐,老師們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歐陽永志 周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