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 | 曲周典型事跡在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8)

2021-01-08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網訊 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系列報導在師生中及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國際學院黨委書記陳明海表示,近期通過各種形式認真學習了曲周人民和農大師生戰天鬥地、改土治鹼的生動事跡,被老一輩農大人懷揣理想、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著。從改土治鹼到科技小院,這是農大精神一代代薪火相傳的典範,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用實際行動秉承著「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踐行和凝練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領會,值得我們在教書育人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傳承。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尚民表示,46年前,老一輩農大人走進曲周改土治鹼,充分詮釋了中國農大「解民生之多艱」的校訓,新時代的農大人走進「科技小院」,開拓了「育天下之英才」的新途徑。農大人在曲周半個世紀的歷程是全體農大人堅定地踐行校訓的縮影,讓我們作為一名農大人深感驕傲,也讓我們將中國農大建成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一流大學更有信心。

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蘇保忠說,秉校訓,為民服務解難題;守初心,紮根土地農大人。這些天來,一直被曲周精神所感動,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教師,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一是不斷加強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能力;二是要在工作中將老百姓的需求當作是自己的工作動力;三是要把自己在工作上熱情投入積極轉化為實際成果,有奉獻,有擔當,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趙少華說,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三農的事跡,令人感慨,讓人振奮。曲周精神,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探索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一代又一代農大師生奉獻精神的體現,更是農大人「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生動展現。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思想理論課教師,我堅信:只有將理論送進學生的心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情系三農,矢志奮鬥,為國添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把曲周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去,在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專題教學中講清講透曲周精神,把曲周故事作為農大思政課的特色故事,把曲周精神打造成為農大人的精神家園。

生物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饒曉盼表示,曲周精神系列宣傳報導在朋友圈刷屏,不僅讓農大師生,更讓我身邊的朋友們領略了一次「農大風採」。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是農大人前赴後繼紮根曲周46年,不辭辛勞戰天鬥地的結果。5月份曾帶領學院師生到曲周試驗站和科技小院現場參觀學習,深受震撼,感同身受。我認為,正是因為農大人骨子裡的民生情懷和科學精神,才讓遍布曲周的鹽鹼地誕生了農業領域的「兩彈一星」,相信農大師生會秉持「解民生之多艱」的初心,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科學精神,為我國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園藝學院2016級黨支部書記王世堯說,46年來,農大人在曲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曲周精神」秉承中國農大百年歷史積澱,以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追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魄力,深刻詮釋了「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是新時代師生「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生動寫照。

信電學院本科生馬超表示,「曲周精神」是我校師生紮根基層服務農民,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去真正服務於中國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動寫照。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用科技去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把學術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頂天立地」。這次學習也使我對「解民生之多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曲周工作者秉持的「零門檻,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的工作準則,立足田間地頭,深入農戶耕作勞動的作風使我尤為感動,這是心繫农村疾苦,解民之多艱的生動詮釋,是農村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傳承的精神品質。

科技小院研究生趙向陽表示,2017年4月第一次來曲周,那時候做完實驗會到處走走轉轉,住宿樓一樓的展廳是我認識曲周精神的開始。記得很多次吃完飯走到大廳都會被吸引,去反覆思考那一代的科學家是怎麼做出這樣的「豐功偉績」。在這裡生活兩年來,和農民的接觸,聽他們講述的過去的事情,讓我更加充分的認識了曲周精神,這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更是一種時代精神。有熱愛、有責任才會有改土治鹼的成功。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一定要學農、愛農、服務於農,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把曲周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科技小院研究生張俊娜說,2018年6月,從青島出發,經歷了11個小時的火車,我第一次抵達曲周這塊土地,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我成為了曲周精神的又一代接班人。半年來,我從曲周精神的歷史學起,深入基層開展實踐,開展農民培訓、錄製果樹管理小視頻、引進捕食蟎等生物防治技術,以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做著接班人應做也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期間,因為生活條件差抱怨過,飲食不適應難受過,甚至由於下地勞動太累痛哭過、放棄過,但是當聽到農民一句「有你們的幫助指導真好」時,所有的辛酸苦楚似乎都不重要了,這一刻我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更增加了一種信念,農民需要我,我就可以發揮我的價值。我願做新一代曲周精神的接班人,扛起一份責任、奉獻一段青春、利用一項科技、為民服務一生。

資環學院學生巨丁俁表示,這些天來通過對曲周典型事跡的深入學習,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老一代農大人用自己的堅持、勤勞將白茫茫的鹽鹼地變成了如今的良田沃土;一代又一代的農大人,他們不斷堅守著曲周科技小院,用自己的一點一滴付出,換取了曲周農戶們的絕對信任,換取了曲周糧食產量的不斷增產增收。身為農大學子,我們要不斷發揚曲周精神,學習師兄,師姐,老師們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歐陽永志 周幸

相關焦點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 | 曲周典型事跡在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1)
    本網訊 5月30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 | 曲周典型事跡在師生、校友中及社會引起熱烈...
    本網訊 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姜沛民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曲周...
    >  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輝煌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宣傳活動中,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鄉村振興的感人故事,深刻展示了幾代農大人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精神和情懷。長期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精神傳統已成為農大精神的重要內核。「曲周精神」是農大師生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幾代農大人與河北曲周縣基層黨員幹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在46年的艱苦創業中積累起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把責任扛在肩上、科學報國的愛國精神。
  • 傳遞大愛 盧永根的事跡在廣東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傳遞大愛 盧永根的事跡在廣東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方瑋、龔慧楓  2019-11-18 日前,中宣部追授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 「時代楷模」盧永根院士事跡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新華社11月13日播發通訊《盧永根院士: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深入報導盧永根院士的感人事跡,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典型盧永根院士的事跡,在華南農業大學引起巨大反響。
  • 黃大年先進事跡激勵知識分子愛國奮鬥:以家國為念 為民族燃燈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因病在長春去世,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離開了他傾注無數心血的教育科研事業
  • 習近平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引起強烈反響
    光明網 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在廣大科研教育工作者、知識分子和青年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  大家表示,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感人至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催人奮進,我們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用愛國書寫心中大我­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愛國情 奮鬥者】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鬥不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1日 13:37 A-A+ 從年少時的「科學救國」,到耄耋之年的科教興國,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國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製中,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嚴東生。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學習強國】「農大老師」是知識分子科學報國...
    「農大老師」,是曲周人心中對於那些紮根於此的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的暱稱,在曲周人眼裡,「農大老師」不僅是一個暱稱,更代表著一種可以讓他們依靠、安心的力量。  「農大老師」這樣的稱呼,和院士、教授這樣的稱呼比起來似乎顯得有些「土氣」。但正是這個樸實無華的稱呼,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知識分子形象。
  • 沿著大年的足跡前行——黃大年先進事跡引起強烈反響
    2月27日和28日,吉林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髮長篇通訊《把一切獻給你我的祖國》,生動地講述了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愛國、報國、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感人故事,他至誠無私的愛國情懷、矢志不渝的報國理想、培養和凝聚人才的高尚風範、為實現中國夢忘我拼搏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讀者,引發了一撥又一撥的強烈反響
  •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心得體會 盧永根先進事跡學習感想
    他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從教60多年來,始終將愛國奮鬥精神貫穿教學科研和立德樹人全過程,用一生至誠至真的執著行動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忠實履行了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中央辦公廳轉達了對盧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並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 黃大年事跡引熱烈反響 勇攀科技高峰 報效祖國—新聞—科學網
    ,在廣大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沿著黃大年的足跡走下去,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奮鬥不息。 黃大年歸國報國的事跡感染人。「我是含著淚讀完關於黃大年的報導的。他放棄國外一切,抱著一顆『中國心』,投身到自己祖國的科研事業當中,深深地感染了我。」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海說。黃大年的奮鬥足跡也讓一批在校大學生堅定了自己的未來方向。
  • 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感動復旦師生
    焦揚強調,我們要深入學習黃大年同志的家國情懷,將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著眼國家的重大目標,服務國家的重大需求,推進國家的發展進步,用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書寫無愧於時代的人生華章。
  • 學習黃大年先進事跡 爭做「四個合格」黨員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在廣大科研教育工作者、知識分子、青年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感人至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團委組織學習黃大年先進事跡
    報告會上,黃大年同志科研團隊成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吉林日報社記者孫春豔等2位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深情講述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真實再現了這名科學家可歌可泣、可欽可敬的一生,引發了在場聽眾的強烈反響和共鳴。
  •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文/攝 吉林大學報記者 子軒】5月28日,由江蘇省無錫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和市科協共同舉辦的「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吉林大學原創話劇《黃大年》無錫匯演暨無錫市人才專場演出在江南大學文浩科學館禮堂舉行。
  • 科學大師愛國事跡被搬上高校舞臺
    當晚,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師生們演繹了精彩話劇《大地之光》。學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強烈質疑老師關於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觀點。但是卻因為害怕被老師責難,所以只敢用化名發表。這一次,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真的生氣了,「這是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失敗,難道我變成了學生心中不敢挑戰、不能質疑的神?學術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挑戰和創新中前行的。」
  • 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為師生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鄭州大學在全校2018級本科生中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新課程。9月23日,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為題帶來首講,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在中科院引起強烈反響
    他的講話在中國科學院引起了熱烈反響。 在昨天的考察中,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 這讓科技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 曲周鹽鹼地變成米糧川,農大師生用46年詮釋人定勝天
    從北京西站出發,坐兩個多小時的高鐵列車抵達河北邯鄲,再轉乘汽車行駛約1個半小時,就到了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這段頗費周折的行程,在紮根此地的中國農業大學師生眼裡,已經相當便利了。實驗站站長江榮風依然記得,早些年前往實驗站,需要乘坐夜行列車,再轉乘每天只有一趟的班車,第二天中午才能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