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連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相繼刊發、播出了我校師生紮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奮鬥,科學報國。從改土治鹼到綜合發展,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一代代農大人把青春的汗水灑在曲周大地,以大地為書,以阡陌為筆,書寫著錦繡時代的青春答卷。系列報導在師生中及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園藝學院黨委書記初春霖表示,46年前,以石元春、辛德惠為代表的老一代農大人,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黃淮海平原鹽鹼地最嚴重的曲周縣張莊村,改土治鹼。幾位老師住「三漏房」;吃「三合面」;喝「苦鹹水」,抱定「改不好這塊地,我們就不走了」的誓言,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頭,讓千年鹼灘變成了米糧川。今天,我們回顧老一代農大人的奮鬥歷程,就是要學習和傳承他們「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資源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吳華傑表示,「曲周故事」講述的是幾代農大人圍繞如何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以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如何通過農業綜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水平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如何通過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彰顯的是農大師生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不畏艱辛,紮根基層,依靠科學,為民造福的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和行動延續。作為一名農大人,應懷揣解決「三農」問題的使命和責任,在生產一線的實踐探索中傾情奉獻,成就自我,實現成長。
理學院教授徐春暉說,看了《讓科技種子紮根沃土》,很是感動,內心裡,對紮根基層,服務農民的老師和同學們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又一次為自己身為農大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46年,他們詳盡解讀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也再次明確了進入新時代教書育人的重要方向,那就是一定要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身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一線教師,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把夢想之根深扎在中國大地上,期待結出豐碩的果實。
農學院副教授朱萬斌說,曲周精神是我們一代代農大人紮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不計名利深入一線,排除困難艱苦奮鬥的結晶,是我們勇於創新創業,服務中國農業發展的初心。老一輩農大人紮根曲周改土治鹼,將寸草不生的鹽鹼灘變為米糧川,為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做出重大貢獻;新一代農大人以科技小院再次紮根曲周支撐農業提質增效,引領農業綠色發展,開創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途徑。46年持續的農業一線服務,贏得了農業科技的至高榮譽,曲周農民的高度認可,也在農業科技史上刻下了不朽的豐碑。這是農大頂天立地精神的最貼切寫照。繼承曲周傳統,發揚曲周精神,再創業績,是今天農大人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動物科技學院講師張帥認為,「科技小院」是在對「改土治鹼」曲周精神的傳承下,結合新時代農業發展特點而對新農科教育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研究生能夠深入農業農村一線,針對一線存在的問題凝鍊出研究課題,並提出科學的解決辦法,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何做到既「立地」,又「頂天」,是未來畜牧業人才培養教育中需要向「科技小院」學習的地方。
信電學院副教授井天軍說,再次看到「中農大紮根曲周46年 鹽鹼地變良田」的報導,心情仍久久難以平復,「曲周精神」雖已經多次學習了,但每每想到農大人憑藉著這份執著與堅持,將科學研究與地方發展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將社會服務與老百姓種地養家的基本生活需求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與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實現綠色發展結合,心情仍然激動不已,曲周精神已深深植入了每一個農大人心中,我們也正在以智慧農業與綠色能源技術推動鄉村振興、服務扶貧產業園的高質量綠色發展。
資環學院副教授彭靜靜表示,46年來,一代代農大人在廣袤的鄉村譜寫出了科學富民的奮鬥篇章,創立了科研平臺、育人基地、服務窗口和決策智庫為一體的曲周模式,形成了「責任奉獻 科學 為民」的曲周精神。作為新一代農大人,要更加堅定把文章寫在大地上的信心和決心,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擺在最高位置,以破解農業科技難題推動科學進步為己任,弘揚愛國奮鬥、追求真理及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把科學研究融入三農事業發展,爭取在科技創新領域為國家和人民積極做貢獻。
資環學院碩士氣象黨支部成員魏然說,我校師生紮根曲周46年,從治理土壤、改土治鹼到幫助村民脫貧攻堅、綠色發展,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農大人前僕後繼進入曲周,面對荒涼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他們沒有退縮,而是腳踏實地,以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在實驗中發揮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彌補不足。我作為後輩,要學習「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認真嚴謹、腳踏實地、求實務真」的優秀精神品質,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應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腳踏實地的學透每個知識點,求真務實的設立目標。
資環學院碩士2017級環境黨支部成員謝振東表示,看到新聞聯播連續兩天播放我校的曲周故事,激動、自豪的心情洋溢在心中。「先有中農大,後有曲周縣」,一個高校與一個縣城的故事,「治不好鹽鹼地不回北京」「四泡老師」,老師們改天鬥地的精神深深印在了我們每個農大人的心中,作為新一代農大學子,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曲周精神,踏實學習、科研,不斷進取,在新時代書寫新的答卷。
理學院博士第一黨支部周啟圳表示,「改土治鹼,造福曲周」的石碑鐫刻著我校師生奉獻曲周的艱辛和汗水,同時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科研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只有當我們的科研能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幫助或做出貢獻時,才是有意義的。
科技小院研究生馬明芳表示,作為科技小院的學生,就要時時刻刻牢記「責任 奉獻 科學 為民」的「曲周精神」,牢記我們的石元春老先生和辛德惠老先生當年治鹼改土的艱辛與堅持。我們要向老先生們學習,做到住在這裡一天,就實實在在的為農民們著想,盡我們全力為農民解決生產問題!
科技小院研究生黃曉芙表示,通過在小院的實踐深深體會到,基層一線才是我們應該待的地方,這裡才是我們施展才華,運用知識,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作為學農的研究生,我覺得自己應該學習老一輩農大人,待在艱苦的農村,走近農民,解決農業中的生產實際問題。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堅守在這片土地,傳承曲周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校師生紮根曲周寫文章的故事也贏得了正在曲周實驗站考察的外國專家的點讚。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方項目主持人、阿伯丁大學Pete Smith 教授表示,他是第一次到河北曲周,從圖片上看到這裡幾十年前是那樣的鹽鹼地貌,現在到處是豐收的景象,真是做得非常成功;中國農大研究生就住在村裡開展研究、服務小農戶、服務鄉村讓他印象極為深刻。
英國洛桑試驗站Tom Misselbrook教授說,這是他第三次來到曲周,每次來都看到變化,中國農大服務鄉村做得好。
蘇格蘭農學院Bob Rees教授認為,在他們國家也需要鄉村振興,鄉村人口在減少、鄉村文化在衰退,曲周科技小院的做法也值得借鑑。
責任編輯:歐陽永志 周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