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家韓銳追憶抗腫瘤藥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一場造福患者的馬拉松
藥理學家韓銳追憶抗腫瘤藥研究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攻克制服腫瘤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經過幾代醫藥研發人員的不懈努力,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日新月異,我國的抗腫瘤藥物研究也在醫學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向更深入的領域延伸,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我國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歷經了科技人員們從一片荒蕪中艱難探索並逐漸添磚加瓦的過程。今年88歲的藥物所科學家韓銳便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與韓教授的第一次見面是在藥物所的會議室,這是一位中等身量、穿著樸素、聲音洪亮的長者,幾番交談,言語間讓人感受到爽朗、質樸和坦誠的性情,韓教授同時代的科研工作者們出生於風雨如晦的舊時代,經歷了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研究生涯,參與了科學技術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的發展,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沉澱了歲月洗鍊後獨有的返璞歸真和從容平和。「我們這一代人,什麼苦都吃過,也見到了現在的好日子。」從他娓娓道來的回憶和講述中,讓我們得以管窺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究者的心路歷程和抗腫瘤藥的研發歷史,感受他們那一代科學家以藥物研究造福民眾的滿腔熱忱和不懈追求。

開啟我國抗腫瘤藥研究的先河

1958年,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高漲,醫療衛生領域豪邁地提出了「讓腫瘤低頭、讓高血壓讓路」的口號。為響應國家社會所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成立了由知名藥物化學家黃量教授任組長的腫瘤研究組,包括韓銳在內的諸多知名藥學專家都是腫瘤研究組成員。韓銳曾經在河北醫學院有過開展抗腫瘤藥物實驗研究的基礎,並且在1958年發表過犀黃丸腫瘤作用的研究論文,還是在校研究生的韓銳被委以重任,被任命為副組長,他和諸多前輩科學家一起踏上了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起初,他們把目光放在中草藥的抗腫瘤篩選上,腫瘤研究組的同事們夙興夜闌,專注於我國中草藥的抗腫瘤效果的研究,完成了對100餘種常用中草藥的抗腫瘤效果的研究。儘管經過他們規範嚴格的篩選,並未從中發現有效的抗腫瘤藥物,但是這項系統龐雜的工作,對於我國的中草藥抗腫瘤研究卻意義重大。

當時恰逢新中國成立不久,全國上下各個領域追求跨越式發展,這種對「科學衛星」的浮躁風氣對科學界也有影響,有的研究者也多次聲稱在抗腫瘤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以此向「五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獻禮,引起了行業內的關注。但是韓銳所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腫瘤藥物研究組,卻沒有篩選出有效的抗腫瘤藥物,難免會承受一定的壓力。面對外界無形的壓力,研究組卻沒有打亂節奏,而是堅持嚴謹的工作態度,經過反覆實驗,核對結果。事實證明,藥物所研究組的研究結果是科學嚴謹,令人信服的。在人心浮躁的特殊年代,韓銳和同事們實事求是、崇尚創新的科研誠信精神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在抗腫瘤藥物的研究過程中,韓銳作為年輕的科研人員,他意識到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首先要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特別是研究方法的進展和研究方向。為了積累大量專業知識。醫學科學院在南院的圖書館成了他最長堅守的陣地,他把自己沉浸在圖書館的豐富資源當中,爭分奪秒地汲取知識養分。每周末他和黃量教授交替成為圖書館的「開門人」,這種勤奮好學習慣一直堅持了很多年,為他以開闊的視野借鑑國際研究前沿成果打下基礎。

紮根基層臨床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1965年,毛澤東發表「626講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196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積極響應,安排大批醫務工作者深入邊遠地區,為最基層的民眾健康服務,韓銳被分配到地處西北邊陲的青海。

臨行前,韓銳服從組織安排,懷抱著服務西北邊區的使命感,他賣掉了家具和圖書在內的所有家當,全家奔赴青海。當時青海的條件還比較艱苦,他被分配到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為了一名腫瘤科醫生,長期工作在實驗室中的韓銳也由此有了在臨床一線體嘗病人痛苦的經歷。當時的西寧,經濟落後,缺醫少藥,作為青海的省會也只有一條街。前來看病的病人承受著病痛和貧窮的雙重折磨,韓銳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一名胃癌晚期病人,因為無法支付住院的200元押金只能忍痛回家,等到過幾天重回醫院住院時,才知道這名病人回家把家裡唯一值錢的房梁賣了,湊齊了住院費,才得以有機會接受治療。年輕的韓銳目睹了患者痛苦,無形中加深了他對腫瘤危害性和抗腫瘤研究緊迫性的認識,更深化了他作為一名抗腫瘤藥研究者的責任意識,這對他三年以後重新被調回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投入相關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研發我國首例抗腫瘤藥N-甲

上世紀60年代,在當時被封鎖的情況下,國內的研究完全與西方國家隔絕,中國的抗腫瘤藥研究仿佛處於一片孤島之上,看不到任何西方國家的研究資料。當時韓銳作為腫瘤組組長,身負重任,意識到打破這種知識壁壘迫在眉睫。1972年被調回北京兩個月,中華醫學會奉命組織第一個醫學代表團赴美、加、法三國考察,韓銳被指定為成員之一。臨行前,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代表團全體成員,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關注三國對腫瘤研究的長處」,這為醫學代表團出國考察指明了方向。這次出訪訪問了美、加、法三國最好的腫瘤中心,使韓銳打開了眼界,結識了世界上頂尖的一流同行,對腫瘤治療的現狀、抗腫瘤藥研究方法及趨勢有了清晰的了解,這對他後半生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工作需要他向上級打報告,提出想跟國外建立聯繫,得到批准後,韓銳開始向西方國家的藥物研究機構或腫瘤研究單位寫信,希望獲取一些有關研究資料,隨後果真陸陸續續收到一些同行寄來的研究資料。從這些資料上,韓銳發現了一些國外關於抗癌合成藥的研究進展情況。這極大地啟發了腫瘤藥研究組的同事們。此時,研究組已經進行了兩年關於植物藥的篩查,沒有發現任何有效的藥物,於是他們開拓思路,雙管齊下,在研究植物藥的同時,開始了對合成藥的篩查。合成藥的篩查很快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那就是N-甲的發現。

在抗腫瘤藥的篩選過程中,為提高藥物向腫瘤組織的轉運和富集,韓銳和同事們將不同的胺基酸連接在溶肉瘤素分子上,合成了甲醯溶肉瘤素苯丙氨酸和甲醯溶肉瘤素纈氨酸等。評價這兩個化合物的抗瘤作用時,發現製備的不同批號的樣品活性差別較大,他們集思廣益尋找原因,認為可能是因為樣品純度不同導致的,或許是因為少量「雜質」具有較強抑瘤作用的原因。雖然當時分析儀器和手段匱乏,但通過日以繼夜大量的實驗和對比,終於發現反應過程中的中間體甲醯溶肉瘤素作為「雜質」的含量不同,是抑瘤作用強弱的主要因素,證明氮甲比溶肉瘤素、甲醯溶肉瘤素苯丙氨酸和甲醯溶肉瘤素纈氨酸活性強,而副作用低,於是氮甲就這樣被偶然發現了,經過藥理研究候選藥物推向臨床研究。其實,偶然寓於必然之中,這是細緻的觀察,仔細的分析獲得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氮甲發現以後,當時國內在西藥研發上尚無先例,如何在臨床進行試用成為一個阻礙研究進展的關鍵問題。韓銳和同事們開始積極向蘇聯學習,終於逐漸摸索出一套從小動物到大動物再逐漸過渡到人,劑量逐漸增加的毒性試驗方法,這對我國藥物研發意義重大。

1964年,經專家鑑定和有關部門批准,氮甲作為治療睪丸精原細胞瘤藥物上市。應用50多年來,氮甲已是治療睪丸精原細胞瘤的首選藥物,療效確定和顯著。經氮甲治療,長期存活的患者數十人,其中不少患者還生育了後代。至今氮甲仍是治療睪丸精原細胞瘤的首選藥物。這是中國第一個創製抗腫瘤新藥,並作為法定藥物收載於中國曆版藥典。氮甲的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毛主席的老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振翩教授著書介紹新中國抗癌藥研究時指出,「氮甲是中國抗癌藥中研究最深入的藥物」。

獨闢蹊徑創新治療方式

韓銳參加的第二個抗腫瘤藥物是甘磷醯芥的研究。藥理研究發現,甘磷醯芥對於多種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這時候,韓銳無意中發現了一種萬能溶劑(DMSO),可以將藥物溶解其中,並促進其吸收。

韓銳認為,DMSO能否促進甘磷醯芥從皮膚吸收是一值得研究的課題。他萌生了用塗抹的方式來試用抗腫瘤藥的想法。他用Walken癌256接種大鼠背部雙側的方法觀察藥物的吸收及療效,證明DMSO可促進甘磷醯芥吸收,使塗藥雙側腫瘤消失。這項試驗引起天津市第二中心醫院朱景元教授的興趣。實驗結果說明,塗抹的方式對於藥物吸收是很有效的。隨後韓銳與朱景元教授合作,把這個方法用在了一位鼻腔淋巴瘤患者身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人的情況得到了好轉,腫瘤明顯縮小。韓銳這個大膽的設想得到了實驗結果的印證。經過大量臨床試驗,表明對於惡性淋巴瘤、乳腺癌、子宮頸癌具有肯定療效,局部的塗抹對於癌性潰瘍尤其效果顯著。這項成果獲得1982年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級獎,也獲得了美國專利,這是我國科研工作者實力的證明。

造福白血病患者——治療急性白血病藥物的研發

20世紀70年代,韓銳參加並領導了海南粗榧的研究。這一項研究在國際上由我國首先獲得成功,領先於美國同行,在學術上和生產上都有較大的意義。現該藥已用於臨床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紅白血病等。該研究1980年獲得衛生部二等甲級成果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對三尖杉脂鹼的研究緣發於與海南187醫院的合作,該院當時的檢驗科何平主任發現國際上關於粗榧含有抗癌成分的可能性,意識到可以開展海南特有植物海南粗榧的抗腫瘤成分研究,187醫院的研究人員對海南粗榧進行了簡單檢驗,證明其粗提取物有抗腫瘤作用。他們希望與藥物研究所合作,開展規範深入的研究。這個想法與多年躬耕於植物抗癌成分篩查的藥物研究所一拍即合。韓銳帶領科研人員很快投入到研究中,和藥物研究所的植化室薛智教授等合作,從海南粗榧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分離出來三尖杉酯鹼、高三尖杉酯鹼、異三尖杉酯鹼等四個酯鹼,並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確實有抗腫瘤效果,但是只對一種腫瘤——小鼠白血病有效。將一種植物有效成分推薦上臨床是一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進行小鼠的急性毒性、大鼠及狗的亞急性毒性研究。要發現其毒性特點、嚴重程度及可恢復性。這類研究不僅工作量大,還要觀察細微嚴謹。當時實驗條件很差,沒有儀器,一切皆需人工操作。在團隊十幾人的一致努力下,經過一個多月起早貪黑的忙碌,終於把毒理研究做完,初步明確了臨床試用的起始劑量及可能的毒性特點和安全劑量。

為了使三尖杉酯鹼及高三尖杉酯鹼儘快推向臨床,韓銳攜帶製作完成的兩種酯鹼前赴海南島解放軍187醫院進行合作研究,為期半年餘。Ⅰ期臨床試驗是一項風險很大的工作,為此組成了以187醫院院長為首,包括韓銳及各科室主任在內的領導小組。第一個病人試藥的時候,因為要進行靜脈注射,儘管之前進行了完備的臨床前實驗,但是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切不良反應的應對必須是迅速及時的,韓銳和187醫院的兒科、藥房、檢驗科主任制定了完備的搶救方案,大家一夜都沒有合眼,時刻準備著應對不良反應。病人用藥後的效果是可喜的,注射六天以後,白細胞明顯下降。第二個病人開始逐漸加大劑量,儘管出現了可以忍受的嘔吐,但是注射一周以後,白細胞下降,半個月之後,症狀明顯改善,出血減少,退燒了,人也能下地並開始吃東西。隨著病患的不斷好轉,整個醫院的醫務人員沸騰了,為他們長期以來的探索得到回應,為能給患者減輕病痛而感到無比幸福。隨後浙江大學附屬醫院也開展了30多例的臨床試驗,證明了海南187醫院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海南粗榧是中國的特產植物,其中三尖杉酯鹼及高三尖杉酯鹼的含量很低。因此資源供應是一嚴重問題。在187醫院期間,韓銳和何平曾去五指山的尖峰嶺採樹皮,深知原料採集的艱辛。他們合作了五年,187醫院共採集提供了上噸的樹皮原料。

中國對三尖杉酯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澳等國研究者的重視,成為在美國進行臨床試用的第一個中國開發的抗癌藥物。在應邀訪美期間,韓銳與國外同行共同合作完成了三尖杉酯鹼的抗癌作用機理研究,證明三尖杉酯鹼的初始機制為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引起白血病細胞凋亡,它不抑制RNA合成。他們還研究了三尖杉酯鹼與其他抗癌藥配伍的效果,並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質聯用方法測定血清中三尖杉酯鹼及高三尖杉酯鹼濃度等研究。1986年,海南粗榧的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醉心於抗擊癌症研究的新途徑、新靶點

1981年,韓銳回國後擔任以研究抗癌藥為主的藥理學第一研究室主任。韓銳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他對抗癌藥的研究也越來越系統全面,開拓了腫瘤治療的新方法,癌症分化誘導療法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韓銳認識到當時的抗癌藥大都屬細胞毒藥物,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往往會導致嚴重的毒副反應。他把提高藥物對癌細胞作用的選擇性作為研究目的,開始尋找具有新作用靶點的化合物,力圖通過改變癌細胞增殖分化不受機體調控的特性,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達到既消滅癌細胞又不損害正常細胞的效果。腫瘤的分化誘導療法就是基於這種設想的腫瘤治療新路。韓銳和同事從1981年開始著手實驗,研製的維胺酯及維胺酸可誘導人體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向成熟細胞分化,抑制c-myc等癌基因表達,並可激活巨噬細胞,增強機體抗癌能力,說明其作用機理不同於傳統的細胞毒藥物。在臨床上,維胺酯對痤瘡、顏面粟性狼瘡等皮膚病有突出的療效。這項成果獲1985年衛生部乙級獎及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代維甲類化合物的結構及活性關係的研究獲得美國專利。

韓銳還開展了癌光化學療法的光敏劑研究。光化學療法(或稱光動力學療法)是近年來頗受各國學者重視的一種癌症新療法。放射治療會對照射野中的正常組織產生損傷,而光動力學療法對周圍正常組織幾乎無影響,而且對放化療抵抗的腫瘤同樣有效。韓銳領導的工作組與揚州生化藥廠合作,試製成功了一種定名為光葉啉(YHpD)的光敏劑。這個製劑的光動力學作用比國際常用的製劑photofrin II及中國研製的其他光敏劑更強。臨床試用證明診斷治療10種惡性腫瘤共845例,診斷符合率為89.8%,治療有效率為89.4%。對顏面部及某些管腔臟器腫瘤如舌癌、膀胱癌、支氣管肺癌等有較好療效,可保持患者的正常功能及外貌。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1985年三委一部頒發的「六五」攻關獎及1986年衛生部甲級成果獎。

韓銳還帶領其團隊研發了作用於微管蛋白的藥物。韓銳和同事們利用幹擾微管蛋白聚合或解聚的藥物均可影響細胞的分裂的原理,發現了在試管內測試化合物對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的影響可用作抗癌藥篩選的一種模型。他們採用這一模型尋找到了一些有苗頭的化合物,並對抗癌藥物紫杉醇(Taxol)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這項研究獲1988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這項技術基礎上研發的國產紫杉醇(紫素)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溝通交流中成長

鑑於中國的抗腫瘤研究隊伍太小,韓銳樂於向國內同行們分享傳授研究經驗。他和同事們在抗腫瘤藥物研究中的不懈追求和悉心研究,探索出了我國開展抗癌藥研究的一整套方法和模式。為了推進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究的共同發展,韓銳開始無私地舉辦培訓班,邀請全國各地醫藥研究機構的科研工作者到藥物研究所學習交流,為學員親自授課,示範或提供實驗操作機會。他們一共舉辦了四期培訓班,包括白血病細胞的分化、癌的化學預防、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及癌的侵襲與轉移,每期20餘人,在學界受到好評。

韓銳重視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注重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提高國內的腫瘤藥研究水平。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我國派往美國的第一個學術團體就是醫學代表團,代表團的成員是周總理親自審定的,團長是吳蔚然,成員包括林巧稚、劉士廉等十餘位在全國醫學界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這也是一次成功的人民外交。韓銳作為代表團成員參加了這次訪問活動,他和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考察美國的腫瘤和心血管專業方面的工作,參觀了美國先進的醫療和教學機構,與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分校的同行和醫學生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談,了解相關醫學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團不但在美國受到了熱烈歡迎和貴賓級的接待,還在白宮受到了尼克森總統的接見,他們的訪問在美國社會各界引起較大反響,在中美醫學交流領域起到了破冰作用,出色的完成了國家交付的神聖使命,對改善中美關係做出了貢獻,《人民日報》也在當時全程報導了這次訪問活動。

1979年哥倫比亞大學校長邀請中國腫瘤代表團共同探討腫瘤藥研究進展。由腫瘤醫院李冰帶隊,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應邀參加,韓銳是大會主要報告人之一,他在會上報告了三尖杉脂鹼的研究進展。美國相關雜誌報紙刊登了他的報告摘要及中國草藥(三尖杉酯鹼)要在美國試用的消息,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廣泛關注。第二年他接受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系主任漢休麥教授及紐約蒙塞納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霍蘭德教授邀請,分別在兩校任訪問副教授,進行合作研究,對三尖杉脂鹼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韓銳具有知識分子堅持真理的氣節。國外一家國際化醫藥公司曾經無端企圖抹黑韓銳和其同事們進行的紫杉醇藥物研發工作,對國內研製的紫杉醇藥效提出質疑。韓銳知道消息後非常義憤,他和其合作者方起程教授通過有關部門向該醫藥公司下了戰書,要求雙方公平公開地對各自的紫杉醇的質量進行檢驗和對比。自知理虧的外國醫藥公司最後收回了原先的不實言論。為了廣大患者的利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還主動下調價格,讓紫杉醇這種廣泛應用但主要依賴進口且價值不菲的藥物,為更多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他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指導下,培養了8名碩士生、13名博士生和2名博士後,培養了一批新藥研發專業人才。為表彰他在醫學教育中的突出貢獻,201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校慶之際,他和方圻、王愛霞、羅慰慈等共10知名教授一起為被評為「北京協和醫學院一級教授」。

多年來,韓銳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70餘篇,主編專著3部,其中《腫瘤化學預防及藥物治療》獲得1996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教育部優秀科學著作獎,《抗癌藥物研究與實驗技術》獲1999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為中國的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於工作表現優異、成績突出,1959年,韓銳被院校推選為特約代表,參加了匯聚全國各行各業勞動模範的群英會,受到了黨中央領導的接見。他還應邀被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工作一年,因成績突出被授予該校第一位外籍名譽博士稱號。1990年被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授予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工作者。1991年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首都勞動獎章」,同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甲等)。1999年被授予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中國藥學會中國藥學發展獎(藥理學)。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為癌症病人造福,為中國科研事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而奮力拼搏。

戰亂中拼湊出一張平靜的書桌

韓銳出生於鐵嶺縣懿路一個典型的農民家庭,儘管家境貧寒但是一向開明的父母卻將他們兄妹四人都培養到大學畢業,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工程師、教授、專家。韓銳的童年正好是東北作為日本殖民地時期,他中學時代考取了南滿中學堂,受到日本人的奴化教育,韓銳深切感受到亡國奴的屈辱和艱辛,心情壓抑苦悶,渴望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強大。

中學畢業前夕,韓銳得了類風溼關節炎,病情逐漸加重,他不得不終止了學業,纏綿病榻多日。國家的苦難,父親早年因肺炎病逝的悲傷,經濟上的窘迫,以及身體上病痛,讓這個少年承受了超越年齡的考驗,在逆境磨練中他逐漸樹立了將來知識報國和學習醫科的理想。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醫術高明的老中醫解除了韓銳的病痛。病癒後的韓銳經過努力考取了瀋陽醫學院學習醫科。不久內戰爆發,韓銳積極參加反美反扶日活動及「反飢餓、反內戰鬥爭」等愛國活動。隨後學校因為戰亂停課,為了繼續讀書,他和同學們一起到瀋陽醫學院北平辦事處學習。儘管環境艱苦,他仍想盡一切辦法自學,避免落下學業。他在北大紅樓附近孑民圖書館堅持自學,在中法大學學習英文。在北京的那段時間,因為目睹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不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實,他和一批東北進步同學經地下黨介紹,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突破重重封鎖線,步行數日到達華北解放區參加革命。儘管那裡物質條件艱苦,但是韓銳卻表示,在解放區的日子心情愉悅,內心對國家、社會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取得勝利,終於韓銳迎來了重續學業的機會,在華北大學政訓班畢業後,又由組織安排回到中國醫大學習,並在畢業後留校先後在生理教研組及藥理教研組工作。工作幾年後,1956年在黨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韓銳考取了協和醫學院金蔭昌教授的研究生,「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始終懷抱著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他跌跌撞撞地完成了對藥理學專業的學習。畢業後被留校,加入到醫科院協和這個大家庭中來,為以後在藥物研究所從事一生的腫瘤藥物研究奠定了基礎。

有人把藥物研發比作耗時的馬拉松,只有治癒患者,藥到病除才是唯一的終點。韓銳反覆強調,抗腫瘤藥物研究任重道遠,儘管當前人類對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距離攻克癌症,徹底為腫瘤患者解除病痛,還有很長遠的道路要走,我們的科研工作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雖然已經離休多年,但對於抗腫瘤藥物的研究進展,他一直關注並期許良多。

正是因為韓銳這樣的科學家們在造福病患的理想信念驅動下獻身科研事業,以對醫學科學的熱愛,將科學精神的追求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的事業,吃得了苦頭,耐得住寂寞,才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推動了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究的不斷進步。

(高翠峰/文 照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提供)

韓銳巴黎羅芙宮參觀


 

韓銳被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校長授以名譽博士稱號


 

韓銳夫婦青年時期


 

韓銳夫婦在日本京都金閣寺


 

韓銳和187醫院何平少將在海南尖峰嶺釆集海南粗榧樹皮


 

在華聖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尼克森總統和基辛格會見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全體成員 

 

相關焦點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等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對於為何靶向藥和免疫治療二者不能兼得,霍衝坦言,現在科研人員還沒有搞清楚原因。「我們只知道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為抗體藥,就相當於『盾』,主要用來抵抗腫瘤細胞;而亨佳生物研發的新抗原疫苗更像是『矛』,主要是激活身體內的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 他們決定用這支「矛」試一試,看看能否突破耐藥性的難題。
  •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十大抗腫瘤藥
    1、奧沙利鉑(Oxaliplatin)   由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究開發,法國Sanofi公司生產銷售,1999年10月在法國率先上市,隨後在歐洲、南美等地上市。我國於1999年批准進口奧沙利鉑注射劑。此品對大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種動物和人類腫瘤細胞株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 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對比
    作者 | 菜菜近日,業內相關諮詢機構公布了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物。從藥物類別看,中美差距較大。2019年,美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均為創新藥,而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中,有4個為傳統化療藥物。但也可以側面反映,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藥取代傳統化療藥而走進榜單。
  • ACS Macro Lett:為抗腫瘤藥披上「天然抗菌衣」
    有一種神奇的囊泡,不僅自身具有優良的天然抗菌性能,而且還能將抗腫瘤藥包裹起來,直接送達癌症患者的病灶部位,集中優勢「兵力該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大分子快報》。「抗癌藥具有一定的毒性,副作用大,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傷害;有些腫瘤病人手術後不僅需要化療、放療,還容易誘發其他病症,需用大量的抗生素來抗感染,這樣一來就會產生複雜的藥物相互作用及耐藥性,對於疾病治療很不利。」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
  •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意見
    在臨床試驗設計部分,闡述了不同階段抗腫瘤藥聯合開發的試驗設計原則和對獲益評價的考慮,以及對試驗設計中其它問題,包括設盲、序貫檢驗、研究終點、標準治療調整和其他特殊情況的考慮。因此,本指導原則討論的是以提高療效為主要目標的抗腫瘤藥聯合治療的臨床試驗設計。在開展抗腫瘤藥的聯合開發前,應首先具備充分的聯合治療合理性依據作為聯合開發的理論基礎,再根據各自單藥的臨床試驗數據特徵綜合研判,基於科學證據開展聯合治療臨床試驗。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近年來被證實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表現為細胞不斷脹大直至細胞膜破裂,導致細胞內容物的釋放進而激活強烈的炎症反應。細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基於這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通過改變『七爪魚』核酸序列,理論上能夠實現根據需要設計治療不同類型腫瘤的藥物。」丁寶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諾獎」研究「新番」 基因是人體內帶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能夠通過信使RNA,指導蛋白質合成。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 第四十九章 抗惡性腫瘤藥--第一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及分類
    隨著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開展,如對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生長抑制因子(幹擾素)、原癌基因(C-ras、H-ras、myc、fos)以及癌促進因子(phorbol酯)等的研究,新的抗惡性腫瘤藥物及基因療法已開始出現。近年來,對癌細胞分化誘導劑維甲酸(retinoids)的研究,在實驗研究方面也已取得較大進展,在臨床初步試用,出現了可喜的苗頭。
  •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P-糖蛋白介導的抗腫瘤多藥耐藥調控劑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有望產業化
    原標題: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有望產業化  在美國《時代》雜誌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西蘭花的抗癌作用名列第四。從西蘭花中提取的植物成分——蘿蔔硫素是所有天然抗癌物質裡效力最強、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被各國科學家視為明星抗腫瘤因子。但在每1000克西蘭花中,僅能提取出蘿蔔硫素0.5克,因此被譽為「抗癌黃金」。
  • 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2019年5月20日,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開發的抗腫瘤仿製藥物吉非替尼片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藥品註冊批文。使國內吉非替尼生產廠商形成了阿斯利康、齊魯製藥、正大天晴三足鼎立的格局。國內研發管線中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開花結果,春華秋實。從而掀起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市場的持續洗牌。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
  • 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植物藥增長快,中藥製劑潛力大,單抗藥物將是最大...
    抗腫瘤藥包括抗代謝類、植物類、烷化劑、抗腫瘤抗生素、鉑類、激素類、單抗類、蛋白激酶抑制劑類、免疫調節類以及中藥製劑等。除了免疫製劑等輔助用藥之外,抗代謝類製劑的市場份額最大,增長較為穩健;植物類製劑市場規模排第二,未來仍可保持較快增長;烷化劑類、抗腫瘤抗生素類、鉑類藥物近年增長趨緩。單抗藥物將是未來最大的增長亮點,中藥製劑在腫瘤輔助用藥領域中的增長潛力較大。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基於T細胞的免疫治療在根除實體瘤方面遇到了多重挑戰。以自我更新、擴增和多能性為特徵的乾性T細胞對於免疫治療實現持久的抗腫瘤效應至關重要。該聯合研究發現:在婦科腫瘤卵巢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患者中,cGAS-STING對於乾性CD8+ T細胞有著重要意義。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該類化合物的研究開發提供參考。此外,其也被用作腫瘤多藥耐藥性的逆轉劑,能夠改善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並減輕對心臟的毒性。最新研究發現[11],食用濃度的EGCG通過直接與VEGF結合,而影響該配體與其受體VEGFR2的結合,表明該類多酚物質通過直接靶向VEGF配體而發揮抗血管生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