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2021-01-20 放射藥物科學

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evelopment

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JNM, 2018,59:726 選譯


關鍵詞:腫瘤、藥物開發、分子顯像、PET

隨著對腫瘤複雜生物特性的深入了解,新型抗腫瘤藥物不斷發展,腫瘤領域已經成為新型藥物開發的最主要方向。然而,由於腫瘤病人的治療標準的限制,僅有少量的抗癌藥物能夠獲得批准進行臨床試驗。 

分子影像逐漸被視作藥物研發過程中能否繼續進行的重要評價工具,實際上它包含一系列技術,其中以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合物,並利用SPECT, PET/CT技術顯像應用最為廣泛。放射性標記可利用一系列放射性核素,並基於化合物的粒徑和半衰期進行很好的調控。影像技術可以提供藥物在體內分布的信息、藥物整體靶向的具象化以及藥物靶向性的異質性。本文基於目前分子影像在小分子藥物、抗體以及抗激素抗癌藥物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腫瘤領域新藥的數量是迄今為止最多的,其中包括800多種藥物和癌症疫苗,240多種免疫治療藥物。值得說明的是,在2016年,20種針對程序性死亡受體1或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1/PDL1)的藥物已開展803項註冊臨床研究,涉及166,736例患者。不幸的是,大量藥物未能獲得臨床使用,只有約12%的化合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並將其提交至各國藥物監管機構。因臨床試驗拖延而導致失敗的藥物(II期臨床效果較差的藥物)極大增加了藥物研發成本,每個單一藥物從開發到獲批並商品化將花費約20億美元,最新估計認為中值成本約為6.48億美元,獲批後的收入中位數為16.584億美元。

以改善和簡化癌症藥物開發的「3 pillars of survival』』原則,以及最近的藥理學跟蹤技術相繼被提出。該方法由一組藥物研究和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組成,涵蓋範圍諸如人種識別、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和聯合治療等方面。分子成像可以提供更多額外的信息,包括靶標確認、腫瘤靶向性、全身靶點表達等,還包括目前備受關注的腫瘤異質性等特性:全身藥物分配、藥代動力學特徵如中樞神經系統(CNS)滲透以及藥效學效應(下圖)


. 可利用分子成像獲得的數據信息


    剛開始的時候,癌症藥物開發中常用PET示蹤劑為:用於示蹤葡萄糖代謝異常的18F-FDG和用於反應腫瘤細胞增殖的18F-FLT。而後,多種較長半衰期的SPECT和PET放射性核素可以有效標記更大的分子如單克隆抗體等。其中包括用於SPECT的123I和111In以及用於PET的64Cu、124I、86Y和89Zr。考慮到這些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64Cu12.7小時到124I100.3小時,放射性核素可以根據血清半衰期與大分子代謝半衰期相匹配。89Zr的半衰期為78.4小時,與大多數全尺寸單克隆抗體及其內在殘留的半衰期相匹配,因此,它是mAb成像的最具吸引力的放射性核素

    另外,微量給藥是一種有趣的概念,可用於首次人體試驗的示蹤劑臨床評估。微劑量定義為給藥劑量小於100mg,或小於1/100藥理活性劑量。對於較大的分子如蛋白質,應用30 nmol的摩爾極限。鑑於有限的藥物暴露,檢驗藥物毒性數據的需要量減少。這些所謂的0期臨床試驗參與者,有望提供有關藥物藥代動力學的初步信息,從而對藥物研發早期能否繼續進行的決策制定進行支持。

   值得強調的是,在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目前發展中的新藥數量最多。分子成像可以提供全身的藥物靶標、全身藥物分布、藥代動力學特徵和藥效學效應信息。對於使用SPECT和PET的分子成像技術及不同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的應用,可以通過標記對目標藥物的血清半衰期進行適當的匹配。

    總而言之,隨著新的癌症治療策略的來臨,癌症藥物開發範圍迅速擴大,需要巨大的資金和資源。然而只有少數藥物在開發中能夠獲得批准,對於那些未能獲得批准的藥物其花費的成本是巨大的。分子影像學研究可以提供體內藥物靶標表達情況、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雖然這些研究非常昂貴,並且需要時間和專業知識,但本項目的進行,能夠獲得大量藥物開發的寶貴信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分子影像應該與其他相關技術共同使用,例如藥代動力學分析以及放射組學(分析PET、CT或MR圖像)或腫瘤活檢組織分析、循環腫瘤DNA或循環腫瘤細胞的基因組學、轉錄組學或蛋白質組學。

    以分子影像為首的大量技術,已經引起了科學家、臨床工作者、企業高層的興趣,其在癌症藥物的開發以及生物標誌物探索、患者選擇等方面已經獲得廣泛應用並且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要點:

Ø目前,大量的腫瘤治療新藥處在研發階段;

Ø分子影像能夠給出藥物靶點的全身信息、藥物的全身分布、藥代動力學特徵以及藥效學信息;

Ø利用PET/SPECT的分子顯像,由於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能夠選擇與藥物血清半衰期向匹配的並進行標記。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夏雷 譯; 朱華、楊志校)




譯者單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在放射性藥品臨床轉化方面一直以來處於領先的位置。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第四類證書(No 2015001),獲得京環輻證[F0210]號證書批准,可進行 Th-227,Ac-225, Ra-223, Re-188, Re-186,  Lu-177, I-125, I-123, In-111, Zr-89, Cu-64, P-32, F-18, C-11, H-3等核素的操作許可。有符合 GMP 標準的放射性藥物合成室。可研製、使用新型放射性藥物,以適應核醫學診治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

相關焦點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研究人員揭示了動態上調的PD-L1表達與改善的PD-L1阻斷治療效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且驗證了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治療引起腫瘤微環境中效應T細胞浸潤明顯增加。在MC-38腫瘤模型中進行的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PD-L1阻斷治療 A.影像引導下的抗PD-L1免疫治療策略及IFN-γ幹預後的99mTc-MY1523 SPECT/CT顯像;B.
  • 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抗腫瘤藥物海內外市場巨大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2014年其市場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0%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0年將以6%的複合增速上升至1500億美元。
  •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但與其他許多抗腫瘤藥物一樣,很多紫杉烷類抗腫瘤藥物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多藥耐藥性,造成抗腫瘤效果下降。因此,研究人員一直沒有停止對新型紫杉烷類抗癌藥物的開發,以應對不斷出現的多藥耐藥。值得一提的是,喜樹鹼本身雖然具有抗腫瘤活性,但由於存在水溶性差、副作用大等多種缺陷,其本身並不適合直接作為一種抗腫瘤藥物。因此,研究人員對該藥物分子進行過大量的結構修飾。       經過不斷的修飾,研究人員從喜樹鹼衍生物中找到了許多優秀的抗腫瘤活性分子。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
  •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版)出爐!
    ,2019年底,《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發布。本指導原則涉及的新型抗腫瘤藥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基本原則為:病理組織學確診後方可使用,靶點檢測後方可使用。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這項研究工作提出了免疫治療時間窗的概念,即在多種腫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通過幹預手段使腫瘤PD-L1表達上調,再通過核醫學分子影像手段確定PD-L1表達上調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內進行PD-L1靶向阻斷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抗PD-L1治療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有數據分析,從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份額主要分布來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癌藥物市場,歐盟和日本其次,三者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1%、35%和6%。  製藥巨頭羅氏公司收購基因泰克後,成為全球抗腫瘤藥物霸主。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企業份額中,羅氏以35.6%的市場份額奪魁。而在2012年,全球抗腫瘤藥物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藥物中,羅氏獨佔五席,成為最大贏家。
  • 剛剛,CDE發布《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評估程序標準技術指導原則》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關於發布《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評估程序標準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2021年第1號) 發布日期:2021.01.15 為規範和指導當前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過程中影像學相關的設計和實施,提高影像學相關終點的評價質量
  •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於印發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896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為進一步規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我委組織國家衛生健康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牽頭對
  • 衛健委:抗腫瘤靶向藥物突出基因靶點檢測,需用合規伴隨診斷
    來源:億歐作者:秘叢叢億歐大健康近日獲悉,為規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提高腫瘤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維護腫瘤患者健康權益,國家衛健委連續印發《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試行)》及《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0年版)》兩份重要文件,加強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
  • 盤點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
    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在1960委託美國農業部(USDA) 的植物學家每年向國家癌症化療服務中心(CCNSC)提供1000種植物供抗癌藥物篩選。多年來的努力,天然產物抗癌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很多天然小分子已經成功上市,並成為了相應領域的明星治療藥物。下面,筆者帶大家來盤點一下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
  • 至本醫療與百奧賽圖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藥物的開發
    合作將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研究等多個方面開展,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創新藥的開發。探索適合開展生物藥的潛在腫瘤治療靶點,並在藥物研發及藥物臨床生物標誌物的檢測上深度合作,實現技術互補、協同創新,共同推進創新生物藥的開發,為更多中國患者提供生存獲益。
  • 速遞II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終點程序標準技術指導...
    但影像檢查及評估過程的差異可導致測量誤差增加、評估變異增大,最終影響臨床試驗結果,因而臨床試驗影像程序的標準化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尚無相關技術要求或行業標準可循。為進一步規範行業操作,明確技術標準,我中心起草了《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終點程序標準技術指導原則》,經中心內部討論,並徵求部分專家意見,現形成徵求意見稿。
  •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聯合治療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意見
    由於腫瘤的複雜性,不同機制、不同靶點的藥物聯合治療仍然是提高療效和克服耐藥的重要手段。目前抗腫瘤聯合治療的藥物開發十分活躍,甚至有從早期臨床試驗階段即進入了兩個或多個創新藥的聯合開發。合理的聯合治療可以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選擇,但是不恰當的聯合開發將增加受試者的風險、降低臨床研發效率,浪費時間、財力和醫療資源,反而阻礙了真正有效的聯合治療藥物開發。為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聯合治療開發路徑至關重要。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指通過一定的微細加工方式直接操縱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分子團,使其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具有納米尺度的物質或結構,一種具有同生物膜性質類似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載體的藥物。,顯著提高了對原發腫瘤的抑制能力和抗肺轉移能力。
  • 分子影像可對腫瘤實施惡變前分子異常有效檢測
    國內著名影像學專家、哈醫大四院院長申寶忠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此項研究,由其主編的國內第一本專業的分子影像學專著《分子影像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其任學科帶頭人的哈醫大四院分子影像實驗室也於日前獲批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他解釋道:「15年前,我們認為,如果將一些腫瘤靶向分子結合在納米顆粒表面,它就可以進入腫瘤細胞。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想法非常幼稚。」被動(左上)/ 主動靶向(右上)輸送納米藥物,淋巴回流系統受損(右下)促使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滯留。
  • 我國自主開發的抗腫瘤藥物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成功上市
    近日,由石藥集團自主開發的抗腫瘤藥物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成功上市,該產品的研發得到了國家863計劃的大力支持。    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抗腫瘤納米製劑產品。北京協和醫院、蘇州大學第一和第二附屬醫院,對一線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使用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治療後,客觀緩解率為9.09%、疾病控制率為90.91%,顯示出該藥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有很好的耐受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 遠大醫藥深度布局放射性核素偶聯抗腫瘤藥物領域
    2.25億美元,獲得多款用於治療前列腺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及膠質母細胞瘤的創新型RDC產品(TLX591、TLX250、TLX101)在大中華地區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此外,遠大醫藥與Telix集團籤訂合作協議,獲得多款用於腫瘤診斷的創新型RDC產品(TLX591-CDx、TLX250-CDx、TLX599-CDx)在大中華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推廣權益及生產權益。同時,在未來一定期限內,遠大醫藥將獲得Telix集團其他管線後續產品在大中華地區的獨家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益等的優先談判權。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