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核醫學診治甲狀腺癌的重要作用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近年來以其發病率呈全球性增高趨勢而引人關注。除甲狀腺髓樣癌外,絕大部分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的甲狀腺癌保留了攝碘功能,這使核醫學的放射性碘-131(131I)成為甲狀腺癌術後的重要治療手段。
核醫學在甲狀腺癌診治的作用
甲狀腺癌的類型,有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未分化癌。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PTC)及甲狀腺濾泡狀癌(FTC)能夠用131I治療,這主要是因為它們保留與濾泡細胞相近的攝碘功能。手術以後,殘留的腫瘤細胞,可通過131I治療,然後靶向性將腫瘤細胞殺死。
一般而言,131I治療對PTC及FTC等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較為有效,可作為術後清除殘餘甲狀腺組織以降低DTC復發率的輔助療法。此外,對於無法手術切除且具備攝碘功能的DTC轉移灶,包括局部淋巴結轉移和肺、骨等遠處轉移,可採用131I治療清除病灶或部分緩解病情。至於未分化癌、髓樣癌,由於病灶不攝碘一般不採用131I治療。
採用131I清除DTC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簡稱「清甲」治療)的意義
①降低復發率並利於術後監測疾病進展。131I治療可清除殘留甲狀腺組織,有助於降低從殘餘甲狀腺組織復發的機率。由於甲狀腺球蛋白(Tg)組織學特異性高,因此,清除殘餘甲狀腺後,如無可疑殘留及轉移病灶,則Tg應近乎檢測不到;若Tg再次增高,提示可疑復發,所以清除殘餘甲狀腺後更有利於血清Tg來監測DTC的復發和轉移。此外,在沒有殘餘甲狀腺攝碘的影響下,131I全身顯像在診斷轉移灶方面的敏感性也相應提高。
②清甲治療是清灶治療的基礎。殘餘甲狀腺組織可影響DTC轉移灶對131I的攝取,清甲的完成有助於轉移灶有效攝碘。
③清甲後的131I全身顯像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CT融合顯像等更有助於探查轉移病灶,有利於DTC術後的再分期。
④可能治療潛在的DTC病灶。
哪種類型的患者適合術後清甲治療?
並非所有的DTC術後均需要131I清甲治療。因此,對術後病理證實的DTC患者,應該就診於核醫學科,核醫學專科醫生可根據其病情需要判斷其是否需要進行131I治療。
術後病理及相關檢查符合以下至少一項者具備131I治療指徵:
①腫瘤病灶最大直徑>1cm;
②腫瘤組織侵犯到甲狀腺被膜外(如浸潤甲狀腺周圍脂肪組織、包繞喉返神經等);
③腫瘤組織表現為侵襲性病理亞型(如實體亞型、高細胞型等),或伴有脈管侵犯等;
④頸部淋巴結轉移;
⑤遠處轉移;
⑥術後Tg水平尤其是停用甲狀腺激素後的Tg水平異常增高。
相反,腫瘤體積較小(≤1 cm),無甲狀腺外侵犯、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及其他侵襲性特徵的患者,131I治療對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復發及死亡風險意義不大。
如果甲狀腺組織已經全切,從便於隨診的角度,也可以行131I清甲治療,當這些患者的殘留甲狀腺組織被清除後,在隨訪中可以通過監測Tg及131I全身顯像了解DTC的復發和轉移。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