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ATA兒童甲狀腺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

2020-12-03 醫脈通

作者:濟南軍區總醫院內分泌科  邢萬佳 摘譯

本文系醫脈通投稿文章(tougao@medlive.cn),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來源。


指南出臺背景:


已有的涉及甲狀腺結節與腫瘤的臨床診治指南均針對成人患者制定,而發生於兒童中的甲狀腺新生物,無論在病理、臨床表現,還是長期預後,均與成人患者不同。此外,推薦適用於成人患者的治療措施,在死亡風險較低的兒童患者中不僅未必適宜,反而會因過渡治療導致兒童患者長期風險增加。基於上述原因,2015年ATA出臺了針對兒童及青少年人群的甲狀腺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DCT)診治指南。


指南臨床意義:


本指南為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結節的評估與治療提供推薦意見,內容涉及超聲檢查的作用及解讀、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及良性結節的處置。同時,對兒童及青少年DCT的評估、治療與隨訪進行了概述,包括術前分級、手術治療選擇、術後分級、放射性碘治療的作用及促甲狀腺素(TSH)抑制治療的目的等。


指南主要摘譯:


推薦1 


本指南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患者定義為年齡≤18歲,對於18-21歲的患者的診治建議參照成人指南標準。【推薦級別 C】


推薦2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低齡兒童(<10-15歲)存在廣泛病變或高復發風險。在評估風險時,除年齡之外,尚需考慮諸如治療方式、遺傳易感性和/或放射暴露等因素。建議在今後的研究中關注「青春前期」及「青春期/青春後期」患者,以便更好地掌握在兒童群體中青春發育對病變發生率及DCT臨床特徵的影響。【推薦級別 B】


推薦3


應當由有經驗處理兒童DCT的醫生團隊為兒童DCT患者提供服務,以達到多學科間最佳治療方案的制定,從而儘可能減少因治療不當導致的治療與長期隨訪中的過度或不足。【推薦級別 C】


推薦4(A)


在具有甲狀腺新生物高危的兒童中,推薦每年進行一次查體。對於檢查中發現存在可觸及的結節、甲狀腺形態不對稱和/或異常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患者,推薦行進一步影像學檢查。【推薦級別 B】


推薦4(B)


對於存在甲狀腺放射暴露史的兒童,研究顯示超聲檢查(US)可檢測到小結節。鑑於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在物理檢查發現可觸及的甲狀腺結節之前採用US發現的亞臨床病變對遠期結局有影響,因此在得到更多的研究支持前,對於採用常規US在高危兒童中進行篩查既不推薦,也不反對。【推薦級別 I】


推薦4(C)


對於具有增加的家族性DCT風險的患者,建議就診於專科中心進行適當的評估、隨訪及遺傳學諮詢,以避免患者或家屬對病變的無視或過度治療。【推薦級別 C】


推薦4(D)


對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若甲狀腺檢查存在可疑病變,如可疑結節或顯著甲狀腺不對稱,尤其存在相關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時,則應由有經驗的超聲專家進行檢查。【推薦級別 B】


推薦5


兒童甲狀腺結節的評估和治療與成人基本相同,但以下情況需注意:


1. 不能僅根據結節大小進行評估 ,而應當綜合考慮US特徵及質地,以便識別需進行FNA的患者;


2. 所有兒童進行FNA時均需在超聲引導下;


3. 兒童甲狀腺高功能結節無須進行術前FNA;


4. 在兒童中需注意可能存在的瀰漫性侵潤性乳頭狀癌(PTC);


5. 當FNA提示為中間狀態時,與其重複FNA,更推薦進行甲狀腺葉切除與峽部切除。【推薦級別 B】


推薦6


儘管基因檢測陽性突變結果提示惡性可能,但陰性結果並不足以排除惡性。因此,分子學檢查對於FNA結果具有很好的補充診斷前景,目前尚不建議在臨床常規開展。【推薦級別 E】


推薦7


目前既不推薦也不反對在兒童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中進行LT4常規治療。通常研究支持LT4治療可以縮小結節並降低後續結節形成的風險,但缺乏權衡長期抑制治療的潛在療效與風險的數據。對於存在壓迫症狀或放射暴露史的患者,或許LT4治療的益處更為明顯。【推薦級別 I】


推薦8


良性病變應當進行US隨訪,出現可疑表現或病變持續增長時需重複FNA。存在壓迫症狀、處於美容需要或患者/父母有手術傾向時,可採用甲狀腺葉切除術。同時,所有超過4cm的良性實性結節、結節增長迅速或存在其他提示惡性可能臨床表現時,都應考慮手術治療。【推薦級別 B】


推薦9


對於伴有TSH水平受抑制的兒童甲狀腺結節患者,應行甲狀腺閃爍成像檢查,結節內攝取增加提示功能自主性結節。對於絕大多數兒童及青少年自主功能性結節患者,推薦手術切除,通常為甲狀腺葉切除術。【推薦級別 A】


推薦10


全頸部US有助於確定合適的術前治療方案。推薦在可疑一側頸部淋巴結腫大時進行FNA。在較大或固定的甲狀腺包塊、聲帶麻痺及巨大轉移性淋巴結腫大患者中,應採用CT或MRI進行解剖學定位以便優化手術方案。【推薦級別 A】


推薦11


對於大多數兒童患者,推薦甲狀腺全切除術,其依據在於大量研究顯示兒童患者雙側病變及多中心病變的發生率高。長期隨訪觀察顯示,與腺葉切除術相比,雙側葉切除可降低病變持續存在或復發風險【推薦級別 A】


推薦12(A)


對於細胞學提示惡性、臨床提示甲狀腺外較大浸潤和/或術前分級評估或術中發現存在局部轉移患者,推薦行中央頸部切除(CND),從而降低二次手術並提高無病生存(DFS)。【推薦級別 B】


推薦12(B)


對於無證據顯示存在較大甲狀腺外浸潤和/或局部轉移的PTC患者,應當綜合評價腫瘤的局限性、大小及術者的經驗,決定是否從採用預防性CND。對於單灶病變患者,同側CND,必要時根據術中情況輔以對側CND,可以較好平衡手術風險與獲益。【推薦級別 C】


推薦12(C)


推薦採用區域性淋巴結切除術,不推薦選擇性摘除或根據觸診判斷是否存在淋巴轉移。【推薦級別 A】


推薦12(D)


關於甲狀腺全切除(TT)輔以預防性CND是否能降低 131I 治療、再次手術或改善DFS尚有待研究。【推薦級別 C】


推薦13


推薦在術前對單側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病灶進行細胞學確認。不推薦常規預防性單側頸部切除,但在細胞學證實存在一側頸部轉移的患者,建議行單側頸部切除。當FNA失敗導致細胞學診斷存在爭議時,建議檢測Tg。【推薦級別 B】


推薦14(A)


兒童甲狀腺手術應當在具備內分泌科、放射科(包括US及影像學科)、核醫學科、麻醉科、外科及重症監護科的醫院開展。要求兒童甲狀腺術者,尤其進行區域性淋巴結切除的術者,每年至少應完成30例以上頸部內分泌手術操作,從而確保較低的併發症發生率、降低住院天數與費用。【推薦級別 B】


推薦14(B)


在發生低鈣血症高危患者中早期給予鈣劑與骨化三醇,可降低症狀性低血鈣風險。術後iPTH測定有助於預測患者加強監測及治療的獲益。【推薦級別 B】


推薦15(A)


對於PTC患者,應依據美國腫瘤聯合會(AJCC)的TNM分級評估系統描述病變範圍。根據臨床表現、腫瘤大小、區域浸潤及轉移情況,兒童PTC可分為不同等級(ATA兒童低危級、中危級與高危級)。診斷時頸部病變範圍似與遠處轉移風險和/或病變持續存在且需要進一步治療相關。【推薦級別 B】


推薦15(B)


對於病變局限於甲狀腺、中央頸部區域偶發微小鏡下淋巴結病變者,均歸於ATA兒童低危級。


存在廣泛的、甲狀腺外浸潤或轉移病變者,提示患者為持續性局部或遠處轉移高危,均歸於ATA兒童中危級或高危級。因此,需要術後再次分級評估從而權衡患者是否能從進一步後續治療獲益。【推薦級別 B】


推薦16


推薦在術後12周進行術後分級,從而將患者分層,確定患者是否能從進一步的附加手術或 131I 治療中獲益。對於ATA兒童低危級患者,建議初始評估後單獨採用TSH抑制治療。在ATA兒童中危級與高危級患者中,推薦採用TSH抑制聯合診斷性全身掃描(DxWBS)評估是否存在病變持續的風險。在DxWBS顯示存在局部放射性攝取的患者中,建議行額外的影像學檢查,包括頸部US和/或SPECT或CT。可能的情況下,採用 123I 進行DxWBS。【推薦級別 B】


推薦17


131I 治療適用於攝碘能力強且不能採用手術切除的持續性局部或淋巴結病變患者及持續性遠處轉移患者。對於 131I 治療後病變仍存續的患者,是否採用進一步 131I 治療需根據臨床及初次 131I 治療反應進行個體化評估,即在個體水平進行風險與獲益權衡。【推薦級別 B】


推薦18


為促進殘餘的具有攝碘功能的甲狀腺癌組織對 131I 的攝取,TSH水平通常需超過30mIU/L。在絕大多數兒童停用LT4≥14天可達上述標準。對於個別停藥後TSH不達標或不能耐受嚴重甲減的患者,可考慮給予rhTSH治療。儘管未能評估低碘飲食在兒童中的作用,但鑑於其可促進 131I 的有效放射活性,推薦在兒童患者中採用。【推薦級別 A】


推薦19(A)


為促進放射性同位素的清除,所有接受治療性 131I 的兒童都應給予充分水化,同時考慮進一步給予止吐劑及大便軟化/輕瀉劑。131I 治療後可給予酸性糖果或檸檬,但並非所有專家都推薦該處方。【推薦級別 C】


推薦19(B)


不推薦常規應用鋰劑與氨磷汀。【推薦級別 F】


推薦20


由於缺乏對比經驗性給藥劑量與根據放射量測定計算的給藥劑量的研究,對多數患者既不推薦,也不反對採用上述兩種方法確定給藥劑量。很多專家初次給藥多採用經驗劑量,在存在肺部轉移或其他具有攝碘能力的遠處轉移灶的患者中採用放射量測定後計算二次給藥劑量。在低齡兒童及骨髓儲備功能較差的患者中,可運用放射量測定計算初次給藥劑量。由於兒童患者體表面積、碘清除率均與成人存在差異,建議在所有兒童患者中由有經驗的專家計算 131I 活性。【推薦級別 I】


推薦21


131I 治療後4-7天推薦對所有患者進行WBS。進一步SPECT/CT檢查有助於局部放射性攝取的解剖學定位。【推薦級別 B】


推薦22


在兒童期服用 131I,明確的獲益與急性、慢性風險是並存的。關鍵在於確定患者的獲益明顯超過潛在風險。家人應當被告知所有131I 治療相關的風險與獲益,最終的治療方案也應充分考慮家人的意見。【推薦級別 C】


推薦23(A)


兒童DCT患者的評估、治療與長期隨訪中,Tg是一項敏感的腫瘤標誌,即便在之前未接受 131I 治療的兒童亦是如此。由於同時存在的TgAb會導致Tg測定結果難以解釋,所有檢測Tg水平的標本應同時進行TgAb測定。與單次檢測相比,連續進行Tg和TgAb測定可以提供更多的參考信息。【推薦級別 A】


推薦23(B)


在隨訪中TgAb陰性同時TSH刺激下Tg不能被測出提示患者極可能完全緩解達到無病生存,從而可以適當放寬疾病監控與TSH抑制治療強度。在長期隨訪中,鑑於TSH刺激下的Tg監測是可靠的病變活動指標,推薦在採用LT4治療下進行此項監測。對於TSH刺激下的可測得Tg或此前TSH刺激下的Tg不可測得,均無需重複Tg測定。【推薦級別 A】


推薦23(C)


在接受手術及 131I 治療的患者中,低水平TSH刺激下的Tg(<10ng/ml)提示病變續存。但即便無進一步治療,其水平可能隨時間逐漸降低。因此,建議進行系列Tg、TgAb測定及頸部US等影像學隨訪。【推薦級別 B】


推薦23(D)


增高的TSH刺激下Tg(>10ng/ml)需進一步進行病變定位評估,從而決定是否採用後續手術和/或 131I 治療或繼續隨訪觀察。【推薦級別 A】


推薦23(E)


鑑於在TgAb陽性的兒童患者中Tg水平難以解釋,因此需在隨訪中採用同一種檢測方法觀察TgAb變化趨勢。若TgAb持續升高,需要進一步進行評估。【推薦級別 A】


推薦24


推薦在PTC兒童中採用頸部US進行隨訪。初次手術後至少6個月內需進行頸部US,最後在ATA兒童中危級與高危級患者中每6-12月檢查一次,在ATA兒童低危級患者中每年檢查一次。根據復發風險不同,5年以上的隨訪檢查可個體化制定。【推薦級別 A】


推薦25(A)


PTC患兒隨訪中出現疑似病變殘餘時,可通過DxWBS決定是否需要 131I 治療及治療劑量。DxWBS可為之前接受過 131I 治療的患者提供無攝碘組織存在的證據,同時確定初始治療後1-2年的患者無殘餘病變。【推薦級別 C】


推薦25(B)


在ATA兒童高危級PTC患者且之前接受過 131I 治療或術後掃描提示存在具有攝碘能力的轉移病灶者,需進行DxWBS。在臨床隨訪中,至少12個月應進行一次DxWBS,在對先前治療有臨床反應的患者,可適當延長檢查間隔。【推薦級別 B】


推薦25(C)


除非患者存在病變續存的臨床證據,否則在DxWBS陰性的患者無需採用系列DxWBS監控疾病復發與否。【推薦級別 B】


推薦26(A)


對於TSH抑制治療中Tg水平可被測得但頸部US與DxWBS均陰性的患兒,若可排除碘過量導致的DxWBS假陰性,建議採用造影劑強化頸部及胸部掃描。【推薦級別 B】


推薦26(B)


關於兒童期PTC採用18FDG-PET/CT檢查的研究較少,對於在隨訪中顯示DTC病變續存的患兒可採用18FDG-PET/CT檢查。【推薦級別 D】


推薦26(C)


不推薦將經驗性 131I 治療及術後掃描用於DxWBS陰性的DTC患兒的定位,除非有臨床證據提示病變進展(如Tg水平升高)或先前對 131I 治療反應良好。【推薦級別 D】


推薦27


應當依據ATA兒童病變危險分級評估與當前病變狀態決定DTC患兒是否需要TSH抑制治療

對於已知或疑似存在續存病變的患兒,應持續給予TSH抑制治療。


對於無病變續存證據的患兒,經過恰當的隨訪監控後,TSH抑制治療可維持TSH在正常低水平。【推薦級別 B】


推薦28(A)


對於頸部病變究竟需治療還是觀察應個體化,除腫瘤大小、範圍、解剖定位及攝碘功能外,還應綜合考慮年齡、初始ATA危險分級、是否存在遠處轉移、先前治療史(包括先前治療的併發症等)。【推薦級別 C】


推薦28(B)


對於頸部大病變(>1cm)的患兒,應由有經驗的外科專家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推薦級別 B】


推薦28(C)


通過DxWBS發現具有攝碘能力的頸部病變,可依據患者風險評估與是否存在轉移病變確定採用手術或 131I 治療。局限於頸部的病變,尤其局限於一個淋巴引流區域且先前未手術者,可採用手術治療。【推薦級別 B】


推薦28(D)


若採用二次手術,尤其先前未接受 131I 治療治療者,術後應再次進行分級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後續 131I 治療。【推薦級別 C】


推薦29(A)


對於經DxWBS證實存在攝碘的肺部轉移灶的兒童,推薦採用 131I 治療。【推薦級別 A】


推薦29(B)


131I 治療後建議檢測TSH刺激下的Tg水平及影像學隨訪,直至完全達到臨床及生化(Tg)反應正常。【推薦級別 B】


推薦29(C)


若 131I 治療後>12個月時全部臨床及生化(Tg)反應提示病變續存,提示需進行DxWBS及TSH刺激下的Tg測定。【推薦級別 B】


推薦29(D)


對於病變進展且先前 131I 治療有效的患兒,可考慮再次對具有攝碘能力的肺部轉移灶進行治療。應依據患兒獨特的臨床病程、副作用、對風險的承受力及累計131I 活性進行個體化方案制定。應當由在治療兒童肺轉移灶方面有經驗的專家提供 131I 治療。【推薦級別 B】


推薦29(E)


對於在DxWBS檢查中顯示無攝碘能力或先前對 131I 治療無反應的患兒,不推薦採用再次 131I 治療肺部轉移灶。【推薦級別 E】


推薦29(F)


在所有存在瀰漫性肺部轉移灶的患兒,尤其可能需要多次 131I 治療者,應行肺功能測定。【推薦級別 C】


推薦30


兒童偶發PTC患者的治療與ATA兒童低危級患者相同,推薦採用頸部US以評估對側病變及頸部區域性淋巴結。【推薦級別 B】


推薦31


大多數無症狀且非進展性 131I 抵抗病變的患兒可在持續TSH抑制治療下安全監測。對於進展性兒童甲狀腺癌的系統治療目前尚無研究,個別需要系統治療者,建議採用臨床實驗。若臨床實驗無法實施,可考慮應用口服激酶抑制劑。【推薦級別 C】


推薦32(A)


伴明顯血管浸潤(≥3條受累血管)、已知遠處轉移和/或腫瘤≥4cm的FTC患者應採用甲狀腺全切除術,術後採用RAI進行分級。【推薦級別 C】


推薦32(B)


<4cm的微小侵襲性FTC不伴或僅伴微小血管浸潤(受累血管≤3)的患者應採用個體化治療,但單獨行葉切除術,而非甲狀腺全切除術加 131I 治療已足以治療。【推薦級別 C】


推薦32(C)


所有診斷為FTC的兒童,應當提供遺傳學諮詢並進行PTEN突變檢測,尤其是伴巨頭畸形及家族史提示存在PTEN錯構瘤症候群的患者。【推薦級別 C】


推薦33


兒童DTC患者可出現不良的心理效應進而對LT4治療依從性差,因此在長期隨訪中應予以關注。今後的研究需要加強有關DTC診斷及治療對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推薦級別 C】


推薦34


有報導顯示兒童DTC初始治療後隨訪40年復發,因此,建議DTC兒童患者終生隨訪,對於無復發證據的患者可降低隨訪強度。【推薦級別 B】


   >>2015 ATA兒童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管理指南下載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健康有道】查出甲狀腺結節怎麼辦?外科規範化診治是關鍵
    文章轉載自:東上海之聲 甲狀腺結節的外科規範化診治 近年來,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腫瘤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越來越多的人被檢出患有甲狀腺結節,嚴重困擾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對於甲狀腺結節規範診治也提出了相應的需求和要求。
  • 基於BRAF 及免疫治療的未分化甲狀腺癌的新輔助療法
    並根據 2015 ATA 指南推薦超聲聲像特徵模式對這 463 個甲狀腺結節惡性風險做出評估,當把 NIFTPs(具有乳頭狀核特徵的非侵襲性濾泡型甲狀腺腫瘤)視為惡性時,極低懷疑:惡性風險評估 0% ~ 5%,低度懷疑:惡性風險評估 20% ~ 27%,中度懷疑:惡性風險評估 14% ~ 21%,高度懷疑:惡性風險評估 43% ~ 51%,其他:惡性風險評估 29% ~ 41%;當把 NIFTPs(
  • DTCC研究結果亮相ATA,揭秘中國甲狀腺癌診療的真實現狀
    圖為研究者(左到右)程若川,明潔,王軍研究結果術前評估的主要資料包括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和家族史、甲狀腺相關症狀以及心電圖、影像學檢查、頸部超聲檢查和甲狀腺穿刺活檢(FNAC)等,其中術前CT檢查的比例為33.4%(672例);1937例患者接受了頸部超聲檢查,提示cN0比例為67.6%,甲狀腺結節惡性比例
  • 【醫學科普】甲狀腺癌危險分層修訂 ——2015ATA甲狀腺癌指南重大更新
    低危患者   § 甲狀腺乳頭狀癌§ 無局部或遠處轉移§ 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已被切除§ 局部組織或結構無腫瘤侵犯§ 無侵襲性病理組織學類型(如高細胞、小島狀、柱狀細胞癌)§ 無血管侵犯§ 臨床分期N0或病理分期N1微轉移(≤5個淋巴結受累,腫瘤最大直徑<
  • ATA風險分層仍然是DTC(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可靠預測因子
    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腫瘤學家通常使用美國甲狀腺協會(ATA) 2015年患者風險分層指南。一項真實世界的研究評估了該系統在DTC患者中的表現,發現該系統在預測短期預後方面是可靠的。
  • 橋本甲狀腺炎或降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效率|研究...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迅速增加,據估計,2019年美國診斷出約52070例新病例(佔所有新診癌症病例的3.0%),約2170例甲狀腺癌患者死亡(佔所有癌症死亡的0.4%)。甲狀腺癌中分化型甲狀腺癌(DTC)佔有很高的比例,而且與大多數癌症相比,患者的預後良好,但癌症患者施行甲狀腺切除術可能出現一些術後併發症,比如短暫或永久性喉返神經麻痺、甲狀旁腺功能低下、低鈣血症和低鎂血症,這些會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QoL)大大降低,因此,甲狀腺癌的過度診斷已被提出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為了避免漏診或不必要的甲狀腺切除術,準確診斷甲狀腺癌必不可少。
  • 甲狀腺結節距離甲癌有多遠?
    該院甲狀腺外科副主任袁凱為他做了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診斷為甲狀腺癌早期。他及時做了手術,很快恢復如初,一場甲狀腺癌變就像沒有來過。  不是每一位甲狀腺癌患者都能像張警官這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約90%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但剩下的10%落在個人頭上都意味著100%。」袁凱指出,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迅速,相當一部分因為拖延發展為危重症晚期。
  • 第84屆美國甲狀腺學會年會亮點回顧
    甲狀腺專業知識涉及到甲狀腺激素的作用、甲狀腺的臨床檢查、甲狀腺功能異常、妊娠與甲狀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與新生兒篩查、分子診斷、甲狀腺癌的手術管理、放射性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靶向治療、甲狀腺超聲與細胞病理學等多個內容。病例討論環節主要是邀請甲狀腺專家針對推薦的疑難病例進行討論,內容涉及到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 【典型病例】原發性甲狀腺癌熱消融治療後再手術2例分析
    然而,2012 年KSThR 專家共識認為,RFA 可用於良性甲狀腺結節以及不可手術的復發性甲狀腺癌的治療,但不推薦用於甲狀腺濾泡型腫瘤(follicular neoplasm,FN)或原發性甲狀腺癌。義大利甲狀腺結節RFA 治療共識中,對於符合一定適應證的良性甲狀腺結節以及手術禁忌且131I治療無效的復發性甲狀腺癌可推薦採用射頻消融治療,但FN或原發性甲狀腺癌不是RFA治療的適應證。
  • 甲狀腺癌俗稱「幸福癌」,因為它是不幸中的萬幸!
    如果甲狀腺有結節呢?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內組織結構異常的團塊,像繩子打的結,所以叫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發現率很高,其中約85%~95%為良性,大部分不需要治療。
  • 體檢沒把甲狀腺結節當回事,再查已是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雖然發病率高,但是絕大多數結節是良性的,僅有5%~15%為惡性。一旦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不必過度緊張,但需要注意定期檢查,因為即使是這5%的惡性機率,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那就是100%。 結節會慢慢發展, 時間有快有慢。
  • 都說甲狀腺腫瘤是「懶癌」 為何發起病來進展很快?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科學探索,協同創新」,匯集了900多位全國和全球知名的甲狀腺疾病防治專家,探討甲狀腺疾病診治前沿領域的新理念、新發現和新技術。 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我國頭頸腫瘤專家葛明華教授在本次大會上接任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這也是浙江專家首次出任國內甲狀腺疾病領域的全國主委。會議期間,快報記者專訪葛明華教授,請他談談臨床工作中甲狀腺疾病診療現狀和難題。
  • 甲狀腺結節都需要穿刺嗎?醫生:其實是這樣的……
    通常彩超可以初步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大小,位置,血流,鈣化等情況。但醫生為了進一步判別甲狀腺的良惡性,會建議患者進行穿刺活檢,那麼甲狀腺結節穿刺利弊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昆明中研甲狀腺醫院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11歲小孩竟患上甲狀腺癌!哪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該病起源於甲狀腺濾泡的上皮細胞,可影響分泌紊亂,出現腹瀉、面部潮紅、低血鈣抽搐等症狀,嚴重者甲狀腺癌腫可直接壓迫頸部,出現聲嘶、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情況,癌變初期亦可無任何症狀。病理學上甲狀腺癌最常見類型為乳頭狀癌,多發於青中年及兒童,惡性程度較低,通常經過手術、內分泌等綜合治療後預後較好。
  • 甲狀腺球蛋白與降鈣素檢測改善甲狀腺癌患者診療—新聞—科學網
    ■高瑩瑩 隨著臨床研究進展,甲狀腺球蛋白(Tg)和降鈣素(Calcitonin)等血清腫瘤標誌物在分化型甲狀腺癌
  • 體檢查出甲狀腺結節怎麼辦?會癌變嗎?應該如何治療?
    很多人一拿到體檢報告,看到「甲狀腺結節」五個字就「方」了。「我身體很好啊,平日一點感覺都沒有,怎麼就長出甲狀腺結節了呢?」甲狀腺結節會不會癌變?需不需要治療?今天,小南就為大家揭開甲狀腺結節的神秘面紗。什麼是甲狀腺結節?
  • 得了甲狀腺結節怎麼辦
    近期在內分泌科及普外科門診會經常遇到拿著化驗單及彩超報告諮詢的職工朋友,體檢中被查出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越來越多,根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5個人就有近1名甲狀腺疾病患者,該疾病患病率為18.6% ,其中甲狀腺癌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為5.1%,女性發病率為男性的4倍,並趨於年輕化。
  • 治療甲狀腺癌有哪些方法_更好的方法是
    目前,較新的WHO內分泌腫瘤分類將源自甲狀腺濾泡上皮的癌症分為乳頭狀甲狀腺癌,濾泡癌,嗜酸性粒細胞癌(細胞癌),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甲狀腺癌,濾泡癌,嗜酸性粒細胞癌癌被稱為分化型甲狀腺癌(),這種類型的腫瘤大部分保留了分化型甲狀腺細胞的功能,例如攝取碘的功能。  經過規範的診斷和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長期生存。
  • 醫學小常識:甲狀腺結節
    來源:新浪財經12月8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官網公布健康知識《醫學小常識: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是位於人體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形狀似蝴蝶,猶如盾甲,所以稱之為甲狀腺。甲狀腺分為左右兩葉和峽部。甲狀腺結節是內分泌科常見病。
  • 甲狀腺結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黃國常主任:這5個誤區,一般人不知道!
    甲狀腺結節有良惡性之分,10%~18%的結節患者發病即為惡性,而15%的良性結節在以後發展過程中也有可能變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長得非常隱蔽,發展緩慢,臨床上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很多患者沒有重視,一旦出現症狀,就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