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風險分層仍然是DTC(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可靠預測因子

2020-12-06 騰訊網

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腫瘤學家通常使用美國甲狀腺協會(ATA) 2015年患者風險分層指南。一項真實世界的研究評估了該系統在DTC患者中的表現,發現該系統在預測短期預後方面是可靠的。

 

《甲狀腺》雜誌發表的一份報告提供了義大利50個中心接受治療的2000名患者1年的前瞻性數據。入選本研究的每位患者都需要有DC、乳頭狀甲狀腺癌(PTC)、濾泡性甲狀腺癌(FTC)或DTC差及這些疾病的變種的組織學診斷。所有患者還需要有治療和病理特徵的可用信息,以便研究人員使用ATA風險分層系統確定其風險。最後,要有每位患者1年隨訪的完整信息,這是評估治療效果所必需的。

 

在6867個資料庫中排除4610例病例後,最終隊列編制了來自40個中心的2071例患者。在1109例(53.6%)患者中,持續/復發性疾病的ATA風險被劃分為低風險,796例(38.4%)被劃分為中度風險,166例(8.0%)被劃分為高風險。

 

由醫學博士Cosimo Durante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總人群中,1576名患者(76.1%)有良好的反應,376例(17.8%)有不確定的反應,33例(1.6%)有生化不完全反應,86名患者出現結構不完全反應,隨著基線風險水平的增加,低風險患者、中等風險患者和高危患者的基線風險水平分別為1.5%、5.7%和14.5%。在1年的評估中,既往治療確實影響了對治療的反應。

 

在接受放射性碘殘留消融術的患者中,921例(773%)出現良好反應,168例(14.1%)出現不確定反應,33例(2.8%)出現生化不完全反應,69例(5.8%)出現結構不完全反應。

 

在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術的患者中,655例(81.1%)有良好反應,137例(17%)有不確定反應,沒有患者出現生化不完全反應,15例患者出現結構不完全反應(1.9%)。

 

在接受甲狀腺葉切除術的患者中,71例(97.3%)有不確定反應,2例(2.7%)有結構性不完全反應。在甲狀腺葉切除術組,沒有患者有很好的反應或生化不完全反應。

 

治療反應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是基線分配的ATA風險等級,這一結果在1年隨訪中再次觀察到。沒有低風險組的數據。然而,中等風險組對治療反應的優勢比(OR)為4.67。高風險組OR為16.48。結果還顯示,在中度到高危的患者中,出現次優反應的概率很高。具體來說,中等風險患者對治療有反應的OR(優勢比)值為1.68。高風險患者反應的OR值為3.23。

 

研究結果表明,在1年隨訪評估中,ATA風險分層系統對於復發/持續性疾病確實是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獨立於治療中心。儘管不同治療中心出現「不太理想」反應的可能性各不相同,這可能是由於各治療中心在手術量、病例混合、診斷工具的可用性或其他因素方面的差異造成的。

 

參考:

Durante C, Grani G, Zaelli MC, et al. Real-world performance of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risk estimates in predicting 1-yea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outcome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2000 patients. Thyroid. Published online July 1, 2020. doi: 10.1089/thy.2020.0272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醫伴旅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伴旅」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聯繫小編。

MORE ▏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2015ATA兒童甲狀腺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
    此外,推薦適用於成人患者的治療措施,在死亡風險較低的兒童患者中不僅未必適宜,反而會因過渡治療導致兒童患者長期風險增加。基於上述原因,2015年ATA出臺了針對兒童及青少年人群的甲狀腺結節與分化型甲狀腺癌(DCT)診治指南。
  • 基於BRAF 及免疫治療的未分化甲狀腺癌的新輔助療法
    二甲雙胍是 2 型糖尿病應用最廣的治療藥物。儘管臨床前研究表明其抗腫瘤,然而二甲雙胍與甲狀腺癌進展關係的臨床研究卻產生了矛盾的結果。本文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與二甲雙胍非使用人群相比,二甲雙胍使用人群發生甲狀腺癌的風險明顯降低。數據顯示二甲雙胍似乎可以預防甲狀腺癌的進展,但在治療的早期無效。
  • 【醫學科普】甲狀腺癌危險分層修訂 ——2015ATA甲狀腺癌指南重大更新
    局部組織或結構無腫瘤侵犯§ 無侵襲性病理組織學類型(如高細胞、小島狀、柱狀細胞癌)§ 無血管侵犯§ 臨床分期N0或病理分期N1微轉移(≤5個淋巴結受累,腫瘤最大直徑<0.2釐米)§ 如果已給予131I治療,在治療後首次131I全身顯像沒有發現甲狀腺床外131I攝取§ 甲狀腺內,甲狀腺乳頭狀癌濾泡亞型§ 甲狀腺內,僅包膜浸潤的分化型濾泡狀甲狀腺癌
  • DTCC研究結果亮相ATA,揭秘中國甲狀腺癌診療的真實現狀
    關於DTCC研究——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國中高危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真實世界研究近年來中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呈攀升趨勢,2012年高達6.56/10萬,且有逐年遞升趨勢。與國外數據比較,我國甲狀腺癌的生存現狀仍有巨大差距。
  • 精彩推薦│劉志豔:分化性甲狀腺癌形態學譜系與分子生物學特徵
    間變性癌缺乏濾泡上皮細胞分化的證據,為高侵襲性腫瘤。低分化癌(PDC)介於分化性和未分化癌之間的,組織學特點為壞死、核分裂象增加和實性、梁狀、島嶼狀結構[2]。免疫組織化學標誌物甲狀腺轉錄因子(TTF)1、甲狀腺球蛋白(TG)、PAX8有助於明確甲狀腺癌的濾泡上皮細胞起源。PTC是指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起源、具有特徵性PTC細胞核特徵的惡性上皮性腫瘤。
  • 甲狀腺癌亞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風險譜
    然而,其中有一小部分PTC患者具有較高的侵襲性,預後差,包括高細胞亞型、實體/梁狀亞型、瀰漫硬化變異型、島狀甲狀腺癌、柱狀細胞亞型、PTC伴有微乳頭狀結構、PTC伴有釘狀突起特徵、PTC伴鱗狀上皮細胞癌、PTC與髓樣癌混合型等。 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的侵襲性變異在組織學亞型之間有何不同?
  • 甲狀腺癌復發的「信號」有哪些?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復發風險?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在2012年提出: 甲狀腺癌中的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其中包括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是最主要的甲狀腺癌症類型,涵蓋了90%以上的甲癌患者。它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
  • 應該擔心GLP-1受體激動劑的甲狀腺癌風險嗎?
    對於伴有家族性甲狀腺癌和乳頭狀或濾泡性甲狀腺癌遺傳易感性的患者應用時應該謹慎。GLP-1類藥物應用廣泛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廣泛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這類藥物具有降糖效果較好、低血糖風險較低及降低患者體重等優點。這類藥物可模擬生理GLP-1,與β細胞受體結合,促進胰島素的分泌。4種甲狀腺癌類型這四種類型的甲狀腺癌有:髓樣癌(禁用GLP-1受體激動劑)、乳頭狀癌、濾泡狀癌和未分化癌。
  • 治療甲狀腺癌有哪些方法_更好的方法是
    目前,較新的WHO內分泌腫瘤分類將源自甲狀腺濾泡上皮的癌症分為乳頭狀甲狀腺癌,濾泡癌,嗜酸性粒細胞癌(細胞癌),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甲狀腺癌,濾泡癌,嗜酸性粒細胞癌癌被稱為分化型甲狀腺癌(),這種類型的腫瘤大部分保留了分化型甲狀腺細胞的功能,例如攝取碘的功能。  經過規範的診斷和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長期生存。
  • 高BMI和體脂百分比或增加甲狀腺癌風險
    > 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體質指數(BMI)和體脂百分比這兩項衡量身體胖瘦的指標,似乎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風險升高有明顯相關性
  • 什麼方式能治療甲狀腺癌?專家指出多數是用這個方式
    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患病人數越來越多。針對甲狀腺癌的治療主要用什麼方法呢? 目前針對甲狀腺癌的治療主要還是以手術為主,特別是乳頭狀癌手術療效非常好,濾泡狀癌、髓樣癌也都是手術治療為主。通常情況下,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在手術後需要進行復發轉移的危險分層,根據分層情況,看是否需要建議做碘131的治療。另外就是口服左甲狀腺素片的TSH抑制治療,也是根據復發轉移的危險分層進行評估,達到合理的抑制效果。
  • 做好這5個方面,甲狀腺癌患者術後康復更好更快
    對於甲狀腺癌術後患者來說,術後該做什麼?該吃什麼?如何複查?一個個問題擺在面前。因此,唯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有效的生活管理及規範隨訪,才能讓患者術後快速康復、降低復發風險、提高生活質量。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 林巖松團隊向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發起挑戰—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林巖松教授團隊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研究上獲得突破,該團隊發現Braf基因V600E突變和TERT基因突變與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相關
  • NBT | 數百種人類轉錄因子可直接誘導細胞分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具有強大的擴增能力和分化潛力人類誘導多性能幹細胞(hiPSC)是一個完美的起點。然而,當前絕大多數類型的細胞分化依舊缺乏可靠的實驗方案。目前,人們選擇轉錄因子的方法,要麼是使用已知同發育相關的因子,要麼是基於計算機預測。人們還尚未全面地檢測過人體內約1600種轉錄因子中,到底哪些能導致細胞的分化。
  • NBT|數百種人類轉錄因子可直接誘導細胞分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具有強大的擴增能力和分化潛力人類誘導多性能幹細胞(hiPSC)是一個完美的起點。然而,當前絕大多數類型的細胞分化依舊缺乏可靠的實驗方案。一種方案的思路是模擬細胞在胚胎中的實際發育過程。但特異的發育環境是不容易複製的,其中有許多複雜因素需要調控,如細胞的時空位置,細胞數量等等。這使得大批量生產變得困難。
  • 研究進展∣779例甲狀腺癌患者基因分析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症和腫瘤基因圖譜(TCGA)定義了中低風險乳頭狀甲狀腺癌(PTC)的基因突變。最近一些小研究已經開始探索晚期甲狀腺癌的基因圖譜。 新一代測序技術(NGS)在臨床實踐中常用於癌症基因分型。
  • 最新流調結果: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年均增加12.4%!性別差異明顯
    並且按照性別、年齡組(0、1-4、5-9、10-14......80-84、85及以上)和地區(城市/農村)進行了分層分析。圖2 2005-2015年甲狀腺癌死亡率的年齡亞組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2005-2015年期間出現了大幅增長(AAPC為12.4%),死亡率出現了適度增長(AAPC為2.9%),這個結果與國際上流行的觀點「死亡率相對穩定甚至下降的趨勢」並不一致。考慮到數據來源可靠,作者認為死亡率提高的部分原因可能與死亡原因登記的細化有關。
  •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
    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也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實體癌。由於發生病因複雜及多樣,一旦患病往往擔心是否會有轉移。那麼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
  • 熱血外科 | Dr.Liu聊科普之「甲狀腺癌術後和優甲樂那些事兒」
    大家好我是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普外一科的一名醫生大家可以叫我「熱血外科 Dr.Liu」新的一年「熱血外科聊科普」又來啦本期我們來聊一聊甲狀腺癌術後口服優甲樂這一話題正式開始前,我們來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分化型甲狀腺癌
  • 自然子刊重磅:調節性T細胞新作用,預測癌症3-5年復發風險
    當前有一些多基因檢測的方法,可以為乳腺癌患者的預測預後、復發、轉移乃至指導治療提供信息。 這些檢測更多的是通過乳腺癌患者新鮮或石蠟包埋(FFPE)的組織進行風險分層。而在液體活檢日趨火熱的今天,尚未有任何成熟的技術可以僅憑血液生物標誌物,就能夠預測癌症的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