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體質指數(BMI)和體脂百分比這兩項衡量身體胖瘦的指標,似乎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風險升高有明顯相關性。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甲狀腺》雜誌。(全文下載:Thyroid 2014 Feb 20)
在這項匯總分析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9年和2013年間在美國、義大利、德國進行的3項病例對照研究數據。最終納入1,917例甲狀腺乳頭狀癌(PTC)患者和2,127例無癌症病史者作為對照。
其中包括美國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417例新診斷PTC患者和489例對照者,義大利研究中來自Cisanello醫學院的1,040例PTC患者和851例無癌症或甲狀腺疾病史的醫院工作人員,以及德國研究中來自德國醫大漢諾瓦醫學院、維爾茨堡大學、科布倫茨德國聯邦武裝部隊中心醫院的460例PTC患者和787例無癌症對照者。
研究人員採集了各種人體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重、BMI、體脂百分比和體表面積(BSA),並採用一種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來計算調整後的人體測量PTC相關風險OR值和95%CIs。
研究人員發現,在總人群中,男女性的PTC風險增加均與較高的體重、BMI 、體脂百分比和BSA相關 。相反,男女性身高較高與PTC風險下降相關。超重者與體重正常者的PTC風險OR比值為1.73(95% CI,1.49-2.01 ),肥胖者與體重正常者的OR比值為4.19 (95%CI,3.43-5.12)。男性與女性中,體脂百分比最高者與最低者的OR比值分別為3.83(95%CI,2.85-5.15)和4.05(95%CI,2.67-6.15)。
研究人員寫道,儘管造成這種相關性的根本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高BMI提示胰島素抵抗與慢性低度炎症,這是已知致癌和能明顯促進腫瘤生長的2種因素。此外,高BMI與促甲狀腺激素水平較高相關,可預測分化型甲狀腺癌。
研究人員指出,希望未來能對人體測量指標和PTC之間的中間因素如肥胖和激素生物標誌物進行進一步研究,這對闡明引起二者之間相關性的潛在機制極為重要。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