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存在多種類型的甲狀腺癌,因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很難證明。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可以安全應用於所有源於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乳頭狀和濾泡狀甲狀腺癌)的甲狀腺癌患者。但是,目前禁用於甲狀腺髓樣癌和伴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2(MEN-2)的患者。對於伴有家族性甲狀腺癌和乳頭狀或濾泡性甲狀腺癌遺傳易感性的患者應用時應該謹慎。
GLP-1類藥物應用廣泛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廣泛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目前這類藥物有艾塞那肽(exenatide)、利拉魯肽(liraglutide)、阿必魯肽(albiglutide)、度拉魯肽(dulaglutide)和艾塞那肽長效緩釋劑。這類藥物具有降糖效果較好、低血糖風險較低及降低患者體重等優點。這類藥物可模擬生理GLP-1,與β細胞受體結合,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4種甲狀腺癌類型
這四種類型的甲狀腺癌有:髓樣癌(禁用GLP-1受體激動劑)、乳頭狀癌、濾泡狀癌和未分化癌。
甲狀腺髓樣癌相對罕見,1992-2006年美國共診斷976例。而乳頭狀癌有36583例,濾泡狀癌有4560例。未分化癌同樣罕見有556例。西班牙裔人群甲狀腺髓樣癌的發病率最高(0.21例/100000名女性·年和0.18例/100000名男性·年)。
實驗證據
胰島β細胞並不是體內唯一可以表達GLP-1受體的細胞。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又稱C細胞)不僅可以分泌降鈣素,也是甲狀腺髓樣癌的起源細胞。如果癌症進展也會表達GLP-1受體。
在小鼠和大鼠實驗中,給予GLP-1類似物的動物甲狀腺C細胞腫瘤發生率更高。利拉魯肽、艾塞那肽、他司魯肽和利西拉來可以劑量-依賴方式潛在激活甲狀腺C細胞GLP-1受體、增加降鈣素基因表達、促進降鈣素的釋放。此外,這些受體的持續激活可造成C細胞增生、導致甲狀腺髓樣癌的發生。然而,接受安慰劑的嚙齒類動物同樣有甲狀腺髓樣癌的發生。
與嚙齒類動物相比,猴子和人類的C細胞受體的表達較少;事實上,健康人類C細胞並不會表達。在C細胞增生或甲狀腺髓樣癌的大鼠中,GLP-1受體在所有案例中均表達(密度增加),而人類甲狀腺髓樣癌的表達比例為27%。
除了甲狀腺髓樣癌,其他人類腫瘤中都有GLP-1受體的表達。基於有限數據,KÖrner et al發現這些受體也存在於其他各種人類腫瘤:
● 嗜鉻細胞瘤(60%)
● 副神經節瘤(28%)
● 腦膜瘤(35%)
● 星形細胞瘤(25%)
● 膠質母細胞瘤(9%)
● 室管膜瘤(16%)
● 髓母細胞瘤(25%)
● 腎母細胞瘤(22%)
● 神經母細胞瘤(18%)
● 卵巢腺癌(16%)
● 前列腺癌(5%)
Madsen et al在研究中報導,利拉魯肽結合對小鼠甲狀腺C細胞GLP-1受體導致C細胞增生。但是較高劑量利拉魯肽給藥的猴子中C細胞沒有增殖。
人類中GLP-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
一些前瞻性臨床研究表明,接受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鈣素水平並未增加。長期應用高劑量利拉魯肽(每天高達3mg)不會導致血清降鈣素水平升高。
一項不良事件報告系統資料庫回顧性研究顯示,接受艾塞那肽治療的參與者(30例)與對照組相比(3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更高(OR,4.7)。但是,這項研究並未均分甲狀腺癌類型及對回顧性資料庫的固有局限性進行解釋。
Alves et al等人對隨機對照試驗和長期觀察性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沒有研究評估艾塞那肽的甲狀腺癌風險,但有五項研究對利拉魯肽的甲狀腺癌風險進行了評估。總體而言,有9例接受利拉魯肽治療的參與者患有甲狀腺癌,接受格列美脲治療的參與者中有1例甲狀腺癌患者。與利拉魯肽治療相關的甲狀腺癌復發OR為1.54,但無顯著統計學意義(95%CI 0.40–6.02,P=0.53、I2=0%)。
這些研究假設並不能證明GLP-1受體激動劑引起甲狀腺髓樣癌。鑑於甲狀腺髓樣癌的發病率極低,來證明或反駁其中的因果關係還需要大量的患者數據支持。
官方建議
嚙齒類動物與人類甲狀腺GLP-1受體系統的巨大差異使得監管當局斷定人類接受GLP-1治療的甲狀腺髓樣癌患病風險難以量化,但是較低。因此,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推薦接受GLP-1受體激動劑的患者既不需要進行降鈣素水平的監測也不需要超聲成像。
益處大於風險
目前來講,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2型糖尿病的獲益大於風險。除了伴有甲狀腺髓樣癌或MEN-2個人史或家族史的患者,沒有理由拒絕這種治療方式。同時建議對於伴有家族性甲狀腺癌和乳頭狀及濾泡狀甲狀腺癌遺傳易感性的患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型錯構瘤症候群、1型Carney症候群、Werner症候群或家族性甲狀腺乳頭狀癌)考慮應用時應該謹慎。
醫脈通編譯自:Should we be concerned about thyroid cancer in patients taking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s?CCJM 2015 Mar.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