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核醫學丨神秘的核素治療,帶你揭開它的面紗~

2021-01-18 澎湃新聞

甲狀腺癌核素治療問與答

NUCLIDE THERAPY

One

1. 什麼是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癌轉移?

在醫學上,如果某種癌起源一個組織或者器官,我們通常就以這個組織或者器官命名。凡起源於甲狀腺的癌變,我們就命名為甲狀腺癌。

所謂「癌」變,就是我們人體內的個別細胞或者細胞群發生「變質」或者「叛亂」,變質細胞的生長發育突然失去控制,開始無規則繁衍。隨著癌細胞繁衍數量的不斷增加,他們聚集在一起的體積也不斷增大,這樣在身體內形成「癌」變結節。有一些「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特別強」的癌變細胞還可以「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他們先耐受了人體內正常「警察細胞,也稱為免疫細胞」的打擊,或者能「逃逸」人體內多個「免疫關卡」,成功地通過人體內正常的運輸系統「淋巴管」或「血液」到達其他部位,並在許多組織器官內播種,這就是我們醫學上常講的「癌轉移」或者「癌擴散」。凡起源於甲狀腺癌的癌細胞擴散,我們就稱為甲狀腺癌轉移。

Two

2. 為什麼甲狀腺癌能採用放射性碘-131治療?

甲狀腺癌是人類內分泌腫瘤中最常見的腫瘤,其中絕大多數是分化程度較好的惡性腫瘤。分化型甲狀腺癌細胞一般都保留了正常甲狀腺細胞能夠攝取和利用碘離子的特性,因此這類癌細胞也能攝取和聚集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31能釋放出放射性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這些射線(尤其是β射線)具有強烈的殺傷癌細胞的作用。分化型甲狀腺癌細胞(包括那些殘留在甲狀腺組織內的癌細胞和轉移到其他部位的癌細胞)在攝取和聚集放射性碘-131以後如同「自飲毒藥」,很快被射線殺滅。

Three

3. 哪些甲狀腺適合採用放射性碘-131治療?

放射性碘-131一般只對能夠攝取碘的甲狀腺癌細胞起作用。絕大多數甲狀腺癌的細胞分化較好,可以採用該方法治療。有二種情況必須採取治療:一是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後出現癌病灶復發:另一種是手術中發現或者經過其他診斷己經確定有分化型甲狀腺癌轉移(包括頸部淋巴轉移和其他部位的轉移)。有一些甲狀腺癌病人也可以暫時不採用治療。如果患者的癌原發灶很小(如小於1釐米)、病灶僅僅是單發而且沒有侵犯包膜(原位癌),這些病人經過手術切除癌腫後出現復發和轉移的概率比較低。但病人必須堅持手術後每天口服甲狀腺素片預防復發。如果以後一旦復發,要儘快手術治療,然後再接受碘131治療。如果患者的甲狀腺癌原發灶比較大、或者在甲狀腺內有多個甲狀腺癌病灶、或者癌病灶已經侵犯了包膜,及時手術治療未發現有明顯的轉移病灶,最好都採用碘-131治療,這樣可以有效清除手術殘留的甲狀腺和隱藏的轉移病灶,以防止復發(當然以後也要堅持口服甲狀腺素片)。只有一些少見的甲狀腺癌(如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甲狀腺髓樣癌等)一般不能採用放射性碘-131治療,需採用其他治療方法。

另外,肝腎功能不良、血象嚴重低下或者一些晚期重症甲狀腺癌患者,儘管癌病灶能攝取和聚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131,但由於碘-131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一般也不適宜直接採用碘-131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能夠接受手術治療,所有的甲狀腺癌病灶(包括原發灶、頸部正常的甲狀腺組織和轉移灶在內)都應該優先選擇手術,最大限度切除病灶,然後再進行碘131治療,這樣碘-131治療起效快、效率高,而且治療的副作用比較小。

Four

4. 放射性碘-131治療甲狀腺癌的效果怎麼樣?

日前除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外,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手術後殘留病灶和轉移灶)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採用放射性碘-131,國內開展碘-131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己經有40多年的歷史,總體治療效率很高。大多數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病症較輕、轉移數量較小者)都獲得了治癒,而且一些年輕女性患者在治癒後還正常結婚生育。其他部分病情比較重的病例在接受了碘-131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並因此改善了生活質量。只有很少的病例不適合治療或者治療無效。

Five

5. 為什麼甲狀腺癌的放射性碘-131治療需要住院隔離?

放射性碘-131不僅釋放β射線,也發射γ射線。γ射線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對病人自己,同病區的病員以及周圍醫護人員和其他正常人群都可能造成輻射危害。因此在進行大劑量放射性碘-131治療時需要採取屏蔽隔離。另外,在病人接受放射性碘-131治療的早期(5天內)有大量的放射性排洩物,這些排洩物需要專門的汙水處理系統,否則會嚴重汙染環境。所以整個放射性碘-131治療的早期階段需要在輻射隔離的條件下進行,此外,病人在接受大劑量碘-131治療時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住院治療可早發現、早處理,減少意外發生。有關核醫學專用病房隔離治療的要求和注意事項請諮詢我們的當班醫師。

Six

6. 放射性碘-131治療安全嗎?

核醫學科的工作人員有長期的臨床工作經驗,而且病房的基礎設施和預防設施完備,因此如果住院病人能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放射性碘-131治療是相當安全的,一般不會有危險和嚴重的危害。

由於人體的正常組織細胞與甲狀腺細胞以及甲狀腺癌細胞有不同的碘代謝特性,除甲狀腺組織細胞(包括癌細胞)、消化道臟器及尿路排洩器官外,其他正常的組織細胞很少攝取和聚集碘-131,因此人體正常組織細胞受到的輻射危害相對較小。

在大劑量放射性碘-131治療的早期,病人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輻射副反應(如上腹部不適、惡性、乏力、喉部腫脹等),但多數副反應都不嚴重,患者一般都能忍受或者經過針對性處理後能得到緩解。其實病人的有些不良反應主要與停止口服甲狀腺素藥物有關,在碘-131治療後一旦恢復口服甲狀腺素藥物補充和抑制治療,病人的症狀就會逐步得到改善。另外,根據多年累積的治療經驗和研究,採用現行的碘-131治療方法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遠期副反應。當然也有少數病人在經過多次、長期大劑量放射性碘131治療(尤其合併其他抗腫瘤治療)後出現了骨抑制等較嚴重的情況,對此醫務人員會及時發現並相應調整治療方案。當然,也要求接受治療的病人能夠在治療期間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並注意自我輻射防護,病員之間能相互關懷,這樣治療的安全性會進一步提高。

Seven

7. 為什麼一些甲狀腺癌患者需要進行多次放射性碘-131治療?

為保證放射性碘-131治療的安全性,一般每次治療都不能採用過大劑量的碘-131,而且每次治療時採用分次給藥的方法以減少輻射反應。如果患者體內殘留的甲狀腺較大、或轉移病灶較多、較大時,則需要反覆多次使用碘-131治療。

每次碘131治療的間隔時間一般在3到6個月,這樣可以確保患者有足夠的時間康復,同時避免輻射危害的累積。但是間隔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甲狀腺癌病灶在治療期間的潛在生長會超過治療的效能。

Eight

8. 放射性碘-131治療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經過專科醫生門診診治,確認可以接受碘-131治療,然後再確定入院治療方法和住院時間。病人務必要按照醫囑要求停止口服甲狀腺類藥物。同時要注意儘可能避免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和營養保健品或者激素類製劑等。在等待入院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和保養。如遇病情變化或其他特殊情況,應及時與負責醫生聯繫,以便按照新醫囑要求進行治療或自我保健。按照指定的時間入院,並隨身帶好以往的治療病歷記錄和住院必須的生活用品。按照醫院規定和核醫學科的特殊要求辦理入院治療手續。

Nine

9. 如果甲狀腺癌病灶不攝取碘,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法?

有少數病人在接受了碘-131治療後可能會發現殘留的甲狀腺癌病灶不再攝取碘131,因此需要其他一些抗腫瘤治療方法。目前針對實體轉移灶,如果不能手術治療,可以採取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該治療方法可以控制甚至消除局部的病灶。針對骨轉移可以採用放射性骨治療藥物以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質量。其他抗腫瘤治療(如瘤內直接注射、靶向治療、外放射治療和中藥治療等)對於甲狀腺癌的療效尚不確定,但在碘-131治療無效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採用這些治療措施。

供稿:核醫學科

原標題:《走進核醫學丨神秘的核素治療,帶你揭開它的面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這是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核醫學科」的時候的反應。核醫學科到底是做什麼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
  • 帶您走進「神秘」的核醫學科,讓您不再「談核色變」!
    提起核醫學科,相信很多人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都不太清楚這個「神秘」的科室到底是做什麼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科這「神秘」的面紗,深入了解它到底能幫助廣大患者做些什麼。核醫學科是一門新興的臨床前沿學科,它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所發出的射線(如β、γ射線)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臨床前沿學科,由具有醫學影像學及臨床醫學診療經驗的專業人員組成,是醫院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誌和未來醫學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是醫院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核醫學科涵蓋很多醫學領域的難題,如惡性腫瘤、惡性胸腹水、骨轉移癌、股骨頭壞死、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 【小芯科普】走進PI的世界,帶你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傳說中有一種材料,它具有金子一般閃閃發光的外表,它的性能凌駕於眾多材料之上,民間流傳它是「解決問題的能手」,它的名字就叫——聚醯亞胺。下面,小芯就帶大家走入聚醯亞胺的世界,揭開聚醯亞胺的神秘面紗。        有人問我什麼是PI,我可以告訴你,PI就是英文Polyimide的縮寫,中文就叫聚醯亞胺。
  • 專家解答:核素檢查不危險
    核心提示: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是核醫學影像診斷方法之一,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最可靠的無創性檢查手段。可以直接顯示有無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為冠心病診斷提供直接證據,具有簡單、無創傷、安全、準確性高等優點。而多排螺旋CT和冠脈造影則主要用於判斷冠脈病變,直觀顯示冠脈壁有無斑塊形成,管腔狹窄部位、程度等,是診斷冠脈病變的重要方法。
  • 帶你揭開它的面紗
    帶你揭開它的面紗 時間: 2019-07-09 11:1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最近看見了一則引人深思的新聞報導,說中國是世界上墮胎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年總計墮胎數量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 重慶市人民醫院兩江新院核醫學科正式投用
    經過前期精心籌備和建設,2021年1月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兩江新院核醫學科正式投用。該科集甲狀腺疾病專科門診、核素治療專科病房、核醫學功能影像檢查室和核醫學實驗室於一體。放射性核素治療則是把放射性的藥物引入人體後,利用它放出的β-粒子,抑制或破壞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由於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後能選擇性、靶向聚集在病變組織部位,因此具有精準、靶向的特點,對人體正常組織的照射量極低。
  • 自然流產病因篩查 揭開封閉抗體和免疫治療的神秘面紗
    我問她為何不在德國治療?她生氣地說:「我千裡迢迢回國就是為了尋求免疫治療,我德國的主治醫生說免疫治療純屬扯淡……」。我大跌眼鏡!的確,不僅病人,而且有的醫生也會問:什麼是「封閉抗體」?它在自然流產病因篩查中真的有意義嗎?什麼是「免疫治療」?它能起多大作用?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今天,小編就來帶你們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1.兒童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有哪些?  主要有:超聲檢查、X線攝片、CT、磁共振檢查(MRI)等。  2.哪些影像學檢查有輻射?  簡單來說就是,X線攝片和CT檢查是有一定輻射的,而超聲及MRI檢查沒有。
  • 走進核醫學 | SPECT-CT有這麼多功能,你了解幾個?
    與常規檢測手段不同,核醫學成像技術以基礎醫學、實驗醫學、臨床應用以及核技術為基礎來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特殊技術。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可從機體功能、代謝和分子顯像等方面對多種疾病進行實時觀察從而做出早期診斷,目前已廣泛應用於科研、教學、臨床疾病診斷等諸多方面。
  • 帶你揭開石墨的神秘面紗
    你所熟知的石墨,大概就是黑黑的、軟硬適中的鉛筆芯了,哦對了,高中物理也告訴過你電池裡面也有石墨。其實,早在3 000年多年前商代就有用石墨書寫的文字。中國發現和利用石墨的歷史悠久,《水經注》就載有「洛水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黑,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石墨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質,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你身邊的石墨有哪些?你想知道石墨是怎麼形成的嗎?
  • 揭開DNA檢測的神秘面紗
    在刑偵諜戰類文藝作品裡,它是探尋真相的「殺手鐧」;在科幻類文藝作品中,它是巔峰科技的典型代表。中文名為脫氧核糖核酸的DNA,究竟是如何成為破案利器的?記者帶你走進寧夏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DNA實驗室,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李思進:核醫學在冠心病精準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就這一問題,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西醫科大學校長李思進教授表示:冠心病診療需要解剖學和功能學相互結合,但由於缺乏廣泛共識,我國冠心病整體診療趨勢呈現重「有創」、輕「無創」的現象,這就帶來了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問題,使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有創性檢查和治療,不但未從中獲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傷痛,也為醫保支付帶來額外壓力。
  • 它居然致幻?!一起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
    今天,小編將帶您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在廣袤的格蘭德河谷荒漠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兩國交界),有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生長茂盛的無刺仙人球,這種仙人球,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仙人球,是一種沒有刺的多肉多漿植物。大致呈圓形,飽滿柔潤,憨憨可愛,猶如橙子一樣大小,在球形莖頂部的芽苞上,有鳥羽狀的軟毛,加之其質地滑嫩如玉,烏羽玉由此得名。
  • 水星行動敏捷,難以觀測,教你如何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大家可能會奇怪水星離地球也不太遠啊,怎麼我們卻很難看到它呢?按道理來說應該不難觀測,但由於水星距離太陽實在太近了,而且自身不夠亮。因此在絕大部分的時候,水星都淹沒在太陽的光芒之中,除非發生日全食,否則是很難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核醫學成像過程簡介
    因此它所獲得的圖像是反映人體生理、生化或病理及功能的圖像。2、由於採用的是發射正電子的放射性核素,電子在物質中射程短並只能瞬間存在,不足以穿透較厚的臟器或組織,故測定正電子的基本方法是測量湮沒輻射產生的γ光子。
  • 古代墓葬文化:帶你揭開懸棺葬的神秘面紗!
    一說起懸棺葬,不少人對它的印象是:神秘!尤其是近幾年《盜墓筆記》等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盛行,使得一些傳統墓葬文化變得玄之又玄,一提起古墓有關的詞,就讓人倍感神秘,甚至望而生畏。棺材的形式也不是單一的,它的形式比較豐富,例如福建地區崇安武夷山的白巖和觀音巖,當地懸棺葬的棺材形狀和船一樣,用整塊木鑿刻成舟狀,統稱「船棺」。「船棺」也只是一種,棺材的材質上也有區別,比如用陶瓷的,用竹蓆的,甚至還有用麻袋布袋來作為懸棺葬葬具的。關於懸棺葬,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按照考古資料來分析,目前懸棺葬最早出現的時期應該是商周時期。
  • 解讀淄博城市密碼——揭秘核醫學,是利刃還是良藥?
    正是這段奇妙的「緣分」,讓核醫學在當今重大疾病診斷、治療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甚至因為核素靶向診療在各領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一度成為精準醫學的最佳典範。核醫學究竟是什麼?能為患者帶來怎樣的便利?為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邀請世博高新醫院核醫學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李樹生為您答疑解惑。
  • 北京交通大學紅色"1+1"活動走入國家級實驗室 揭開科技神秘面紗
    北京交通大學紅色"1+1"活動走入國家級實驗室 揭開科技神秘面紗 發布時間:2016-12-14 12:50:12.0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朱夢琪)由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本科生2013級光科材化黨支部與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教育教學黨支部紅色
  • 核醫學檢查必不可少的放射性藥物!
    從1913年Frederick第一次開展了用放射性鐳治療各種疾病的研究,到1951年美國FDA第一次批准了碘化鈉I131用於甲狀腺患者的治療,放射性藥物目前已經是核醫學檢查必不可少的試劑。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種神秘的放射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