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樊偉宏 通訊員 吳嶽
不曾想過,讓人聞之色變的「核」之一字,也能夠和醫學「走到一起」。正是這段奇妙的「緣分」,讓核醫學在當今重大疾病診斷、治療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甚至因為核素靶向診療在各領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一度成為精準醫學的最佳典範。核醫學究竟是什麼?能為患者帶來怎樣的便利?為此,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邀請世博高新醫院核醫學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李樹生為您答疑解惑。
能診斷能治療
功能齊全才是真正核醫學科
「核醫學對很多人來講,是一個新概念,但事實上在我國,從1956年就已經開始應用於臨床了。」李樹生說。
據李樹生介紹,核醫學是一種利用標記有放射性核素的藥物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科學,是醫學現代化的產物,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科學,是一個發展十分迅速的新興學科。核醫學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科技發展的腳步,其發展的歷程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放射性核素的發現,正是因為有了核素,才有了後來的核醫學。當然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是一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核醫學也不例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首先在美國出現了使用碘131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疾病的例子,就是放射性核素在醫學診斷和治療當中應用的一個典型。實際上,核醫學是一個綜合了物理、化學、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核技術、以及生物學等領域相關知識的學科,並隨著這些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不斷壯大。其後,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核醫學領域出現了顯像技術,如掃描;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核醫學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放射藥物以及SPECT/CT、PET/CT等顯像設備,核醫學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多,發展也越來越深入。
「尤其是近幾年廣泛應用於臨床的PET-CT設備,相較傳統影像學檢查,得到的信息更多、更準確。除了能全身顯像觀察病灶大小、位置,更能在細胞分子層面診斷疾病。而在核素治療方面,由於是點對點的局部滅殺,基本不會傷害周圍的好細胞。」李樹生表示,「核醫學使用的藥物要麼是身體的基本元素要麼化學成分極少,不會引起過敏及中毒反應。核素使用是微量級,對患者身體的損傷微乎其微,只要遵循醫囑,就不會對自體或者他人產生危害。」
「一個現代化的核醫學中心應該包括PET-CT,SPECT-CT等高端影像設備,包含核醫學專科門診及防護病房,還能進行各項放射性同位素的功能檢測,而目前在淄博,能全做到的醫療機構還是不多的。」李樹生說。
就像是一場
「身體裡的微型核戰」
「讓我喝核物質,還說能治甲亢。」談起自己在世博高新醫院的治療經歷,家住淄川的鞏女士依然充滿震驚,「關鍵是效果也很好,困擾多年的病了,沒想到還能這樣治。」
據了解,今年37歲的鞏女士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學壓力大,於三年前得了甲狀腺功能亢進,用藥物治療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有醫院建議鞏女士進行手術治療,但她考慮到手術會留疤,所以拒絕了。在多方了解下,鞏女士慕名來到世博高新醫院核醫學臨床醫學中心諮詢,經過對鞏女士病史全面詢問,並對病情進行了綜合評估,決定對其採用131碘進行治療,通過治療,鞏女士的甲亢症狀明顯減輕,追蹤一年後檢驗指標全部正常。
甲亢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疾病,尤以中青年女性患者居多。因為手術治療可能導致甲狀旁腺、喉返神經損傷等一些併發症,所以目前僅應用於甲亢並發甲狀腺結節及懷疑惡性病變時,而藥物也因此成為治療甲亢最常用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也有缺點,那就是停藥後容易復發,且藥物會導致白細胞減少、不可逆的肝功能受損的副作用。「有了核醫學之後,患者就有了更多選擇,目前通過131碘治療,治癒率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且復發率能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比開刀手術切除甲狀腺更安全有效,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談到核醫學治療,李樹生將其比作是「身體裡的微型核戰」,藥物就像「核武器」一樣,能精確打擊病變組織。「以甲亢治療為例,甲狀腺細胞對碘化物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核素碘131經口服後能很快被吸收到血液裡,並被甲狀腺攝取,碘131可以釋放射線,使局部甲狀腺細胞受到輻射而出現凋謝、溶解和吸收,毀滅局部過度活躍的甲狀腺組織。而且,這種射線射程僅兩毫米,只會破壞局部功能亢進的甲狀腺組織,更不會損害鄰近的正常組織更不會影響婦女的生育能力。」
此外,除了甲亢,時至今日,核醫學也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在癌症治療中所佔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且遍及癌症的大部分病種。「現在核醫學還在不斷發展,國內外專家都在努力尋找更多適應各類疾病的靶點,從而製造出合適的藥物,我們相信未來會給更多患者帶來幫助。」
希望該領域得到
更多醫學人才關注
儘管核醫學正在向前發展,但仍然面臨一定的問題,其中讓李主任最為困擾的,便是人才。
「人才梯隊很重要,尤其是對一個科室來說,這是發展的核心問題,把人才培養好,服務質量和醫療質量才能跟得上,為病人服務才不會『掉鏈子』。」李樹生說。「其次,就是市民對核醫學的知曉率還不夠,要麼覺得很危險,要麼就是不知道做什麼的,這都是認識上的誤區所致。新事物的誕生和推廣,需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然後逐漸被大家認可,並逐漸擴散延伸,我相信當更多的人認識到核醫學的價值時,自然會推動這一領域逐漸向前,而信任度也會隨之不斷上升。」
「關於核醫學人才的培養,還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好在隨著國家利好政策頻出,更多醫療機構正在構造核醫學能力,更多醫療專家開始關注核醫學研究,更多高校也在培養相關高層次人才,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核醫學能讓更多人『觸手可及』。」李樹生表示,「隨著這一領域不斷蓬勃發展,也會為我們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上帶來無限可能,過去很多的疑難問題或許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