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2020-12-04 科學網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2020年11月25日,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評估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應用於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與臨床結局、住院時長以及再入院率之間的相關性,2002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研究組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進行了一項經驗證的、基於人群、比較有效性的研究,共招募了20988名年齡在18歲以上的本地居民,在每年進行50次及以上手術的醫院中進行了初次下肢血運重建手術。主要結局為30天內的全因死亡,次要結局是院內心肺和腎臟併發症、住院時間和30天內再次入院率。

20988名患者中有6453名(30.7%)接受了神經軸索麻醉,14535名(69.3%)接受了全身麻醉。所研究的醫院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的百分比範圍為0.6%至90.6%不等。但在研究期間,神經軸索麻醉的使用率下降了17%。神經軸索麻醉組中有204位患者(3.2%)在30天內死亡,全身麻醉組中有646位患者(4.4%)。經過多變量、多級校正後,與全身麻醉相比,採用神經軸索麻醉可顯著降低30天死亡率。與全身麻醉相比,使用神經軸索麻醉還可以減少院內心肺和腎臟併發症的機率,縮短住院時間 。

研究結果表明,在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與全身麻醉相比,可顯著減少30天死亡率,縮短住院時間。

附:英文原文

Title: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axial anaesthesia or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lower limb revascularisation surgery in adul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population base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study

Author: Derek J Roberts, Sudhir K Nagpal, Dalibor Kubelik, Timothy Brandys, Henry T Stelfox, Manoj M Lalu, Alan J Forster, Colin JL McCartney, Daniel I McIsaac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neuraxial anaesthesia or general anaesthesia and clinical outcome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readmission in adults undergoing lower limb revascularisation surgery.

Desig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study using linked, validated, population based databases.

Setting Ontario, Canada, 1 April 2002 to 31 March 2015.

Participants 20988 patients Ontario residents aged 18 years or older who underwent their first lower limb revascularisation surgery in hospitals performing 50 or more of these surgeries annually.

Main outcome measures Primary outcome was 30 day all cause mortality.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nd renal complication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30 day readmissions. Multivariable, m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s, adjusting for patient, procedural, and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were used to estim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anaesthetic technique and outcomes. Robustness of analyses were evaluated by conduct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 propensity score matched, and survival sensitivity analyses.

Results Of 2098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ower limb revascularisation surgery, 6453 (30.7%) received neuraxial anaesthesia and 14535 (69.3%) received general anaesthesia. The percentag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use ranged from 0.6% to 90.6% across included hospitals. Furthermore, us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declined by 17% over the study period. Death within 30 days occurred in 204 (3.2%) patients who received neuraxial anaesthesia and 646 (4.4%) patients who received general anaesthesia. After multivariable, multilevel adjustment, us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compared with use of general anaesthesia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30 day mortality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0.7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5% to 0.79%; odds ratio 0.6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57 to 0.83; number needed to treat to prevent one death=139). A similar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association was found in instrumental variable, propensity score matched, and survival analyses. Us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compared with use of general anaesthesia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nd renal complications (odds ratio 0.73, 0.63 to 0.85) and a reduc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0.5 days, 0.3 to0.6 days).

Conclusions Us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compared with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lower limb revascularisation surgery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30 day mortality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These findings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reduced cardiopulmonary and renal complications after neuraxial anaesthesia and support the increased use of neuraxial ana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ese surgeries until the results of a large, confirmatory randomised trial become available.

DOI: 10.1136/bmj.m4104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104

相關焦點

  • 主動脈夾層手術怎麼麻醉?
    今天,我們一起聊聊令人談之色變的主動脈夾層手術是怎麼回事。另外,重點聊聊這個手術怎麼麻醉?主動脈夾層指主動脈腔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處進入主動脈中膜,使中膜分離,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主動脈壁的真假兩腔分離狀態。
  • 全身麻醉對兒童神經心理和行為學預後的的影響——梅奧兒童麻醉...
    但同時FDA指出:「對於需要手術或其他痛苦和緊張程序的患者,包括幼兒和孕婦,全身麻醉和鎮靜藥物是必需的。在美國,妊娠晚期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只在需要時進行,且很少持續3小時以上。我們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懷孕婦女不應該在懷孕期間延遲或避免手術和程序,因為這樣做會對自己和嬰兒產生負面影響。同樣,對於3歲以下兒童的手術,如果有必要的話,不應該延誤或避免手術和程序。
  • 全身麻醉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嗎?
    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根據手術需要,不斷為接受手術者追加麻醉藥物。當手術結束時,麻醉藥也會馬上停止使用。全身麻醉的原理是阻斷痛覺向大腦的傳導,暫時抑制患兒的痛覺反射和意識傳導。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會常規監血壓和心率表等基本生命體徵來保證重要臟器的血供,出現差異,都會及時幹預來糾正。
  • 闌尾炎手術,怎麼麻醉?
    因此,這個部位是麻醉的重點。在以前醫療條件落後的年代,闌尾手術幾乎一律局麻。那時,闌尾手術基本就是普外科醫生的入門必修課。不得不說,那時外科醫生的基本功很紮實,闌尾的小口只有2~3公分。近些年,闌尾手術進一步高大上,有些醫院已經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這個術式的切口更小,唯一一個稍大的切口在臍部,也會因臍部的結構而不明顯。
  • 研究發現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神經系統在全身麻醉中的重要作用
    全身麻醉是現代外科手術乃至醫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應用於臨床已有一個多世紀。然而限於大腦的複雜性及全麻藥物作用的廣泛性,其作用的神經機制至今仍不明確。該研究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發現臨床最常用的兩種靜脈麻醉藥丙泊酚和依託咪酯,通過抑制藍斑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突觸前興奮性輸入及其本身的興奮性,從而影響麻醉的誘導和甦醒過程。該工作揭示了藍斑神經系統對全身麻醉狀態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藍斑是大腦中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的最主要核團,在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
  • 聯想聯手Starlight兒童基金會利用VR替代兒童全身麻醉
    無論你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在看到醫生即將為自己診斷或做手術時都會感到恐慌,也是為什麼有的手術要給病人做全身麻醉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聯想和Starlight兒童基金會(Starlight Children’s Foundation)一直在對VR頭顯進行試點測試,希望將其作為兒童全身麻醉的替代品,通過分散危重症兒童患者對周圍實際情況的注意力來減輕恐慌和疼痛。
  • 醫學動畫:脊髓和硬膜外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警告:請在有WIFI的場所觀看視頻,土豪請隨意。  某些手術,比如骨盆、髖關節或下肢手術,為避免全身麻醉,可以通過脊髓或硬膜外麻醉替代。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are also often use during child birth.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也常用於分娩。
  • 長效局部麻醉藥物的研究進展
    局部注射麻醉藥後,部分藥物分子擴散進入血管而無法作用於外周神經而產生麻醉作用,並且除古柯鹼外,絕大多數局部麻醉藥均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從而使進入血管的藥物增多,而留在神經附近的藥物減少。 α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通過收縮血管,減少進入血液循環的局部麻醉藥物分子數量,增加作用部位的藥物數量,從而增強麻醉效果。由於局部麻醉藥的全身副作用與血藥濃度水平有關,因此減少血管吸收可減緩血藥濃度上升的速度和程度,減少全身副作用。
  • 麻醉類藥品研發實現「三連擊」
    1月10日,小布從上海醫工院科研團隊獲悉,在與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工有限」)的合作中,「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兩個規格藥品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籤發的藥品註冊證書,這也是2020年以來上海醫工院對外合作項目中第三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麻醉類藥品。
  • 漁民海上作業下肢被絞斷
    膠州的龐先生(化名)在船上作業時,右下肢不幸被漁具嚴重毀損,踝關節不完全離斷,情況十分危急。市立醫院迅速開啟綠色通道,多個學科團隊接力搶救,在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前提下,爭分奪秒成功完成下肢重建,讓49歲的患者避免了截肢。海上作業突發意外龐先生以捕魚為生,10月30日下午,在船上作業時,他的右下肢被纜繩絞斷,同行者迅速撥打120。晚上9時,龐先生被送到市立醫院東院急診。
  • 麻醉醫生雖然「隱形」卻不可或缺!
    1846年10月,美國牙科醫生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公開的乙醚麻醉手術演示,在一個安靜場合,Morton把浸泡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球狀瓶中讓患者吸入,患者平穩安靜地接受了手術。此後,乙醚麻醉迅速風行全世界,也被認為是現代麻醉學的開始。從上述實例不難看出,麻醉是一門科學,需要醫學技術和藥物的相互輔助。
  • 麻醉前停藥,你應該這樣做(前篇)
    但β受體阻滯劑引起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效應與麻醉藥物對心血管系統的抑制有疊加效應,因此術中可能需要給予大劑量的血管收縮藥和抗膽鹼能藥物才可升高血壓和心率。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 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①常用:卡託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及其他。②處理:全麻時應在手術當日早晨停用,監護性麻醉可繼續使用直至手術當日晨。
  • J Neurosci:科學家揭示了全身麻醉是如何起作用的
    2020年5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被譽為最重要的醫學進步之一的全身麻醉藥的發現,幫助將危險的創傷性手術轉變為安全的常規手術。儘管它很重要,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清楚全身麻醉藥是如何起作用的。
  • 為「漸凍人」做手術,麻醉一波三折
    此前,曾有漸凍症患者做過內鏡手術的麻醉,但外科手術麻醉的難度及風險顯然更高。漸凍症患者的手術麻醉,是醫學界公認的難題。這類人群對椎管內麻醉的耐受程度如何,是很大的未知數。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如患者對包括肌松藥物在內的麻醉藥物過度敏感,最後可能出現呼吸功能無法恢復,無法拔出氣管導管,甚至造成終生攜帶呼吸機的可怕結局!
  • 植物人做手術,該怎麼麻醉?
    但都植物人了,還做什麼手術? 從以上概念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植物人就像家裡的花花草草一樣,不會動、不會交流,僅有生命而已,這也是大多數人不能理解植物人為什麼也需要做手術的原因。 那麼,植物人真的沒有手術需求嗎?不是的,既然是人,就會得病。隨著壽命(生存時間)的延長,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而有的問題就需要手術來治療。
  • 如何向患者解釋:急性闌尾炎手術可以選擇的幾種麻醉方法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您好,您是xxx嗎?您先不要擔心,不要有心理壓力,只要你好好配合我們治療就沒有問題,這是常規手術。血常規呢兩項指標不太正常,是正常闌尾炎的表現。B超也沒有多大問題,闌尾粗大屬於正常現象,手術切除後這些現象都會恢復正常的。我是你手術的麻醉醫生xx,下面由我來給你講解一下手術麻醉方法都有哪幾種選擇。
  • 使用深度學習來控制處於麻醉狀態的患者的意識狀態
    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了使用深度強化學習來控制需要麻醉以進行醫療程序的患者的意識水平的可能性。他們的論文定於2020年國際醫學人工智慧大會上發表,被選為會議上發表的最佳論文。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
    超聲技術目前在麻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為麻醉專業人員帶來方便、使患者受益,得到了高度重視。8月11日,爐霍縣人民醫院外科剛好收治了一名右肘尺管綜合症患者達瓦(化名),準備行右肘尺神經探查減壓術。按既往的麻醉方法只能選擇全身麻醉,然而,只要上肢手術在沒有禁忌症情況下,可以選擇神經阻滯麻醉,這樣既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也為患者免去全身麻醉痛苦,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 「麻醉監護」我們在監護什麼?
    對角安放RA 和LL電極以便獲得最佳呼吸波呼吸率是以每分鐘肺吸氣和呼氣的次數表示的心電電纜來提取呼吸波,應注意電極在胸廓上放置的位置呼吸信號會受到心電信號的幹擾血氧飽和度(SPO2)氧在生命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血液中的氧和還原血紅蛋白(Hb)結合後形成的氧合血紅蛋白而被輸送到全身組織。
  • 名師講堂丨柯敬東教授:產科大出血患者的麻醉管理
    手術治療:子宮壓迫縫合術、盆腔血管結紮術、子宮切除術等。麻醉管理指南建議麻醉醫生在孕產婦嚴重PPH的初始階段或出血量高於預期時,甚至在沒有心血管不穩定的情況下參與。一、液體復甦1. 迅速恢復患者有效循環血容量。2. 維持血液攜氧功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