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肌肉嚴重萎縮
失去行動能力……
給「漸凍人」手術麻醉,
是一件高風險的事。
萬一
術後呼吸功能不能恢復,
患者甚至可能要
終生戴著呼吸機!
當漸凍症患者
需要手術治療
……
麻醉醫生面臨著
怎樣的考驗和挑戰?
讓我們來看一臺
驚動魄的手術——
手術室裡的報警聲
「滴滴滴滴滴……」
7月9日,河南省人民醫院一間手術室內,呼吸機突然響起了報警聲!
此時,漸凍症患者張大姐正躺在手術臺上,在全麻狀態下接受剖腹探查術。
報警聲就是她身上的呼吸機發出來的,而手術剛剛進行到1小時的關鍵時刻。
「快,查找原因!」
一直守候在床旁的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副主任張偉與麻醉醫生韓孟豔迅速開始「偵查」。
他們仔細查看後,發現——
原來是張大姐的呼吸功能恢復了一些,產生了人機對抗,需要給予肌松藥物消除對抗。
而此時,連在張大姐身上的肌松監測儀器數值卻顯示:
張大姐的肌松程度剛好,不用給予肌松藥物。
此時張偉陷入了兩難:
不給肌松藥物,將無法保證患者通氣,手術怎麼往下進行?
而給予肌松藥,會不會影響術後拔管,甚至導致患者終身攜帶呼吸機?!
權衡利弊後
張偉決定在嚴密監測下,繼續採用滴定法小劑量給藥:
既解決了人機對抗
又避免了藥物過量影響術後拔管 危機解除,手術繼續。
在麻醉醫生的護航下,手術平穩結束了!
醫學界的公認難題
這是河南省人民醫院
首例外科手術漸凍症患者。
此前,曾有漸凍症患者做過內鏡手術的麻醉,但外科手術麻醉的難度及風險顯然更高。
患者:張大姐
疾病:漸凍症
張大姐兩年前被診斷為漸凍症,步行幾十米都吃力。
漸凍症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患者的肌肉逐漸無力甚至癱瘓,說話、吞咽和呼吸功能減退,最終很可能因呼吸肌麻痺、缺氧等而死亡。
近期,張大姐因為持續腹脹5個月到河南省人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左側附件囊腫,需要做剖腹探查術切除附件囊腫。
漸凍症患者的手術麻醉,
是醫學界公認的難題。
他們的
呼吸肌和咽喉部肌肉
受到病情影響,
呼吸儲備功能比正常人差,
對肌松藥物高度敏感。
患者、家人、麻醉醫生
有著共同的擔心。
對「漸凍人」的手術麻醉,
藥物如何選擇
劑量應用
何時應用
都是對麻醉醫生的極大考驗。
這類人群對椎管內麻醉的耐受程度如何,是很大的未知數。
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如患者對包括肌松藥物在內的麻醉藥物過度敏感,最後可能出現呼吸功能無法恢復,無法拔出氣管導管,甚至造成終生攜帶呼吸機的可怕結局!
查閱國內外文獻,關於漸凍症患者的麻醉不多見,可借鑑採納的意見及建議也不多。
但省醫專家的心裡依然有底氣。
因為,近年來,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對晚期漸凍症患者的麻醉積累了一定經驗,也發表了專業學術論文,引起國內專家學者的關注。
他們對患者不同的發病階段和手術特點,有針對性地應用不同的麻醉方案,實施個體化精準麻醉,為患者平穩渡過麻醉手術保駕護航。
面對挑戰,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張加強組織全科進行了大討論。
充分完善術前檢查和評估,制定精確的麻醉方案以及圍術期應對方案。
在仔細權衡後,麻醉小組決定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並就可能出現的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應對預案。
甦醒之後的關鍵一小時
手術後
通過對術後呼吸功能恢復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為預防潛在危險,張大姐被轉入麻醉重症監護室(AICU)繼續治療。
在張加強主任指導下,AICU團隊給予精準的呼吸功能支持,輔以營養神經補充蛋白質等支持治療方案。
術後1小時,張大姐甦醒了。
但是麻醉小組最擔心的現象出現了,張大姐的呼吸功能並沒有如常人一樣完全恢復!
所有人的心再一次懸了起來。
能否順利拔除氣管導管?
何時拔除?
不確定因素太多。
張加強主任立即調整呼吸機參數,AICU張琳副主任醫師和張惠儀護士長安撫患者情緒,鼓勵和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鍊等,一步步幫助患者恢復呼吸功能。
經過1小時的調整,患者呼吸意識恢復良好,肌力恢復至術前狀態,平穩拔出氣管導管。
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術後第二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並在第五天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感覺好輕鬆啊」出院時,張大姐說。其實,這也是麻醉醫生們的共同心情。
文/張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