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雖然「隱形」卻不可或缺!

2020-12-05 圍術論壇

麻醉醫生、麻醉科、麻醉學,乃至麻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麻醉這一詞源於古希臘,是知覺和感覺的喪失。1846年10月,美國牙科醫生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公開的乙醚麻醉手術演示,在一個安靜場合,Morton把浸泡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球狀瓶中讓患者吸入,患者平穩安靜地接受了手術。此後,乙醚麻醉迅速風行全世界,也被認為是現代麻醉學的開始。從上述實例不難看出,麻醉是一門科學,需要醫學技術和藥物的相互輔助。

有許多關於麻醉的箴言在坊間流傳:「手術治病,麻醉保命」,「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麻醉醫生是手術室裡的內科醫生」,「麻醉科是醫院的樞紐平臺」……

也有人曾經說,每個麻醉醫生都有著姜太公釣魚的風範,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內心波濤洶湧。

這幾句話無不凸顯麻醉醫生在一場手術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在時刻提醒每個麻醉醫生,除了要合理使用藥物,讓患者安全舒適地接受手術,他們身上更肩負千斤重擔,需要發揮專業素養,為每一個患者保駕護航。

曾經,一位外科醫生向一位麻醉醫生提問:「您希望我們外科醫生怎麼看待你們麻醉科醫生?」

麻醉醫生答:「起碼相互尊重。不要叫我們麻醉師,而是麻醉醫師。」

而現實中,無論醫療圈內外,無意中的一聲「麻醉師」也會讓麻醉醫生心裡「不舒服」。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麻醉正式發展為獨立學科。但是人才奇缺。有一大批護士和臨床醫師轉幹了麻醉。同時,不少中專、衛校也開設了麻醉專業。

那個年代,基本沒有心電監護,「幹麻醉很多時候就是打一針就完事」。沒有醫師註冊制度,也缺乏標準,大家進入麻醉科,都是「幹麻醉的」,於是被簡單俗稱為「麻醉師」。其中麻醉醫生最感鬱悶——地位被明顯拉低。

直到1989年,我國衛生部頒發文件將麻醉科由醫技科室改為臨床科室,按二級學科的標準和要求管理麻醉科,此時,麻醉科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今,麻醉醫生已經變成了一個手術室的內科醫生,他們要參與急救,參與心肺調節,要兼顧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對患者全身的影響,更要考量麻醉對患者循環、呼吸以及肝腎功能等可能造成的威脅。」從稱呼來看,社會發展至今,麻醉醫生的選拔標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卻沒有達到讓公眾認可的程度,從意識形態上,大家傳統地認為麻醉醫生只是手術輔助者,甚至在很多醫院還把麻醉科作為輔助科室。

「大家需要加強對麻醉醫生的了解,我們就是醫生,並不是技師。」在我國醫療系統中存在「醫師」和「技師」兩種,一般情況下,大家似乎都有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只有技師才會被稱呼為「XX師」,而由於許多人對於麻醉醫生不夠了解,所以,「麻醉醫生」總會被認為是「麻醉師。」調查顯示,接近22%的民眾認為麻醉醫生是技師、護士或其他輔診人員。

生命高於一切,麻醉醫生每一個工作細節不容有絲毫閃失,他們對患者的付出可見一斑。但是,哪怕如此,大部分患者依舊無法準確叫出他們的名字,記住他們的臉龐。

實際上,人們對於麻醉醫生的尊重程度則是體現醫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一個單位、一個區域、一個醫院、一個國家,如果有現代化的麻醉科,有專業的麻醉醫生,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單位、這個區域、這個醫院、這個國家很先進。麻醉的水平、麻醉醫生的地位是衡量醫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核心是幫助患者舒服地活著。」

來源:整理自39深呼吸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

相關焦點

  • 現代心肺復甦之父——麻醉醫生Peter Safar
    韓非教授為我們詳細介紹了「現代心肺復甦之父」——麻醉醫生Peter Safar。讓我們用一篇文章的時間來領略這位麻醉醫生精彩的一生,他的偉大發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代心肺復甦之父——麻醉醫生Peter Safar現代心肺復甦(CPR)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普及最為廣泛的急救技術,心肺復甦的普及和應用已經讓無數人重獲生命。麻醉醫生Peter Safar正是這項急救技術的開創者。
  • 準備做胃鏡腸鏡,無痛麻醉會不會變傻?聽聽醫生怎麼說
    具體過程:①符合麻醉適應症的受檢者,先口服檢查前藥物(去泡劑黏膜麻醉劑等)後躺在檢查床上;②護士為受檢者在手臂上扎靜脈輸液,藥物就是從這個通路給入;③麻醉醫生為受檢者連接好各種監護生命體徵的導線;④麻醉醫生開始注射麻醉藥物,幾分鐘受檢者逐漸睡去;⑤當受檢者睡去且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後,檢查者開始檢查;⑥一般情況下,這個檢查大約需要幾分鐘至幾十分鐘不等。
  • 麻醉醫生食堂餐巾紙留言走紅 這是個什麼梗?
    這不,剛打完飯吃了兩口,醫生欒遠航就被叫走去給病人插管,他於是拿出筆在餐巾紙上留言,提醒食堂別收走其餐盤……&nbsp&nbsp&nbsp&nbsp餐巾紙留言走紅醫生:這是日常&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 熊穎琪)「勿動!插管去了!」
  • 闌尾炎手術,怎麼麻醉?
    雖然不建議這種做法,但偶爾的小感冒對身體確實是益處多於害處。再次提醒:感冒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不要做淋水感冒的事兒!萬一感冒嚴重,可導致嚴重後果。今天我們說一個非常常見的小病——闌尾炎,這個幾乎家喻戶曉的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一旦得了闌尾炎,大家都知道要在肚子上開一個小口,那麼,怎麼麻醉呢?
  • 「不配合」做磁共振檢查,麻醉醫生給你「來一針」!
    兒子 「醫生醫生,我媽媽腰痛平躺不下去,怎麼做檢查呀?」患者得知株洲市中心醫院能在麻醉下行核磁檢查,遂滿懷期待的向我院求助。日前,患者先在手術室內行椎管內麻醉後,由張國光主任、夏冰副主任醫師陪同前往核磁檢查室,在準備間內行鎮靜麻醉後觀察30分鐘生命體徵平穩,送入核磁室最終順利的完成了檢查。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
    超聲技術目前在麻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為麻醉專業人員帶來方便、使患者受益,得到了高度重視。8月11日,爐霍縣人民醫院外科剛好收治了一名右肘尺管綜合症患者達瓦(化名),準備行右肘尺神經探查減壓術。按既往的麻醉方法只能選擇全身麻醉,然而,只要上肢手術在沒有禁忌症情況下,可以選擇神經阻滯麻醉,這樣既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也為患者免去全身麻醉痛苦,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 濟南艾瑪婦產醫院醫生一針麻醉,開啟舒適分娩之旅
    要問麻醉醫生是幹什麼的,很多寶媽可能會說就是打「無痛」的,讓寶媽生孩子感覺不到疼痛。是這樣的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個「神秘」的科室。事實上,絕非是打一針那麼簡單。宮口開到3指時,寶媽就可以打「無痛」了,助產士通常會給寶媽一個枕頭,讓寶媽抱著枕頭,指導寶媽做出正確的姿勢,以便注射麻醉藥。
  • 柯南的麻醉手錶雖然看似離譜,但原理其實是非常科學的!
    不過正如同我給這個號取名叫「動漫怪奇事件簿」,小編平時是個超無聊的人,總是認真地鑽研一些平時根本沒人管的事,於是就一邊想著「手錶型麻醉槍到底可行不可行呢?」的念頭,開始了考證之旅,結果分卻發現——首先,「手錶型麻醉槍」的射擊系統沒什麼難實現的,一個牙籤小弩的射擊裝置就足以;真正的關鍵在於麻醉。
  • 植物人做手術,該怎麼麻醉?
    家人為了不放棄,就會想辦法求助醫生幫忙。 胃造瘻維持時間長且併發症較少,是一個較為直接的解決辦法。因此大多數情況,醫生都會選擇為病人實施胃造瘻手術。但又一個問題是不得不面對的,手術得需要麻醉呀!怎麼麻? 經過諮詢權威麻醉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全麻或者局部麻醉均可。具體實施哪種麻醉方法,應當結合醫院技術條件和病人本身狀況而定。
  • 為「漸凍人」做手術,麻醉一波三折
    當漸凍症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麻醉醫生面臨著怎樣的考驗和挑戰?一直守候在床旁的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副主任張偉與麻醉醫生韓孟豔迅速開始「偵查」。他們仔細查看後,發現——原來是張大姐的呼吸功能恢復了一些,產生了人機對抗,需要給予肌松藥物消除對抗。
  • 全身麻醉對兒童神經心理和行為學預後的的影響——梅奧兒童麻醉...
    這種影響可能與麻醉暴露時間點、藥物種類及是否聯合用藥、重複暴露次數和劑量等均有關。麻醉藥物對於幼兒來說真的有這麼「危險」嗎?近年來,大量回顧性研究以既往接受全麻手術的兒童及嬰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麻醉暴露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只有部分證據支持麻醉藥物對兒童及嬰幼兒CNS發育和認知功能存在長期影響。前瞻性研究的結果也提示全麻對幼兒神經發育影響甚微。
  • 全身麻醉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嗎?
    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根據手術需要,不斷為接受手術者追加麻醉藥物。當手術結束時,麻醉藥也會馬上停止使用。全身麻醉的原理是阻斷痛覺向大腦的傳導,暫時抑制患兒的痛覺反射和意識傳導。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會常規監血壓和心率表等基本生命體徵來保證重要臟器的血供,出現差異,都會及時幹預來糾正。
  • 美國外科醫生發現永久改變人眼顏色方法
    現在一位外科醫生已經設計出利用人工虹膜植入改變人眼顏色的永久性方法肯尼思-羅森塔爾博士是這項手術的先驅,人工虹膜植入每隻眼睛需要花費大約15分鐘,並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據國外媒體報導,彩色隱形眼鏡非常流行
  • 又一醫生突發心臟病死亡!牢記猝死7個危險信號!
    8月11日19時,又一名醫生離開了我們——麻醉科主任劉才堂在辦公室突發心臟病死亡,享年53歲。由於麻醉醫生做的都是幕後工作,因此也有「隱形醫生」的別稱,劉才堂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 主動脈夾層手術怎麼麻醉?
    另外,重點聊聊這個手術怎麼麻醉?主動脈夾層指主動脈腔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處進入主動脈中膜,使中膜分離,沿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主動脈壁的真假兩腔分離狀態。如果近似把它想像成一個外胎已經破裂的自行車輪胎,露出的內胎隨時都可能破裂。隨時會破裂、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這就是人們談之色變的原因。主動脈夾層好發於哪些人群呢?
  • 如何向患者解釋:急性闌尾炎手術可以選擇的幾種麻醉方法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您好,您是xxx嗎?我是你手術的麻醉醫生xx,下面由我來給你講解一下手術麻醉方法都有哪幾種選擇。我先依次解釋一下我們常用的幾種麻醉方法,您覺得哪種合適我們在一起研究,當然我個人比較推崇硬膜外麻醉。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把人體的神經系統比作成一個電話系統,那麼大腦是總機、神經是電話線、疼痛部位就是電話機。
  • 堅守馬拉威的中國醫生
    遠在馬拉威的一附院麻醉手術部醫生周榮勝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之一。組織、學習COVID-19最新預防、診斷、治療的最新進展,並為當地醫院提供技術支持,是當下國際疫情快速蔓延時期,中國援非醫生新的職責和使命。作為中國援馬拉威第七批醫療隊隊員,2019年5月,周榮勝正式開始了他的援外工作。
  • 聯想聯手Starlight兒童基金會利用VR替代兒童全身麻醉
    無論你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在看到醫生即將為自己診斷或做手術時都會感到恐慌,也是為什麼有的手術要給病人做全身麻醉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聯想和Starlight兒童基金會(Starlight Children’s Foundation)一直在對VR頭顯進行試點測試,希望將其作為兒童全身麻醉的替代品,通過分散危重症兒童患者對周圍實際情況的注意力來減輕恐慌和疼痛。
  • 如何看待中國香港富商堡獅龍創始人孫女在韓整形身亡,手術場無麻醉...
    很久前我就說過:麻醉實施/監管問題是目前私人醫美行業現狀最大的定時炸彈——諷刺的是,這個結論也適用於私立醫療發達、美容行業高度成熟的韓國業界。一臺呼吸機幾十萬起,國內精神管制藥物要求專人專櫃專處方保管,一些私人診所是不會花這個成本的,有的採取包藥包臺的形式請麻醉醫生;有的甚至連這個錢都省了——忽悠病人做所謂」夢幻麻醉」,就是外科醫生兼職麻醉醫師,快速泵丙泊酚的靜脈麻醉....風險極大,這就類似於坐飛機的時候機長一邊開飛機一邊發餐...
  • 氙氣麻醉
    本文由「小麻哥的日常」授權轉載氙氣麻醉,我自己也沒有使用過,估計還是價格比較貴吧,沒有普遍進入臨床使用,那就先來學習一下其理論吧,萬一哪一天可以普及了,就能很快上手啦!以下內容來源於當代麻醉學。🔅1898年 Ramsay和 Travis發現氙氣💡1946年 Lawrence首次系統研究氙氣的麻醉效應💡1951年 Cullen和 cross s等首次完成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研究💡1980年 Lachmann和 Erdmann首次將氙氣常規應用於臨床麻醉💡1995年 Messer Medical、Drager和一個氙麻醉學家組成的小組提出了「氙氣麻醉方案」;💡1998年 Me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