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麻醉科、麻醉學,乃至麻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麻醉這一詞源於古希臘,是知覺和感覺的喪失。1846年10月,美國牙科醫生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公開的乙醚麻醉手術演示,在一個安靜場合,Morton把浸泡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球狀瓶中讓患者吸入,患者平穩安靜地接受了手術。此後,乙醚麻醉迅速風行全世界,也被認為是現代麻醉學的開始。從上述實例不難看出,麻醉是一門科學,需要醫學技術和藥物的相互輔助。
有許多關於麻醉的箴言在坊間流傳:「手術治病,麻醉保命」,「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麻醉醫生是手術室裡的內科醫生」,「麻醉科是醫院的樞紐平臺」……
也有人曾經說,每個麻醉醫生都有著姜太公釣魚的風範,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內心波濤洶湧。
這幾句話無不凸顯麻醉醫生在一場手術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在時刻提醒每個麻醉醫生,除了要合理使用藥物,讓患者安全舒適地接受手術,他們身上更肩負千斤重擔,需要發揮專業素養,為每一個患者保駕護航。
曾經,一位外科醫生向一位麻醉醫生提問:「您希望我們外科醫生怎麼看待你們麻醉科醫生?」
麻醉醫生答:「起碼相互尊重。不要叫我們麻醉師,而是麻醉醫師。」
而現實中,無論醫療圈內外,無意中的一聲「麻醉師」也會讓麻醉醫生心裡「不舒服」。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麻醉正式發展為獨立學科。但是人才奇缺。有一大批護士和臨床醫師轉幹了麻醉。同時,不少中專、衛校也開設了麻醉專業。
那個年代,基本沒有心電監護,「幹麻醉很多時候就是打一針就完事」。沒有醫師註冊制度,也缺乏標準,大家進入麻醉科,都是「幹麻醉的」,於是被簡單俗稱為「麻醉師」。其中麻醉醫生最感鬱悶——地位被明顯拉低。
直到1989年,我國衛生部頒發文件將麻醉科由醫技科室改為臨床科室,按二級學科的標準和要求管理麻醉科,此時,麻醉科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今,麻醉醫生已經變成了一個手術室的內科醫生,他們要參與急救,參與心肺調節,要兼顧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對患者全身的影響,更要考量麻醉對患者循環、呼吸以及肝腎功能等可能造成的威脅。」從稱呼來看,社會發展至今,麻醉醫生的選拔標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卻沒有達到讓公眾認可的程度,從意識形態上,大家傳統地認為麻醉醫生只是手術輔助者,甚至在很多醫院還把麻醉科作為輔助科室。
「大家需要加強對麻醉醫生的了解,我們就是醫生,並不是技師。」在我國醫療系統中存在「醫師」和「技師」兩種,一般情況下,大家似乎都有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只有技師才會被稱呼為「XX師」,而由於許多人對於麻醉醫生不夠了解,所以,「麻醉醫生」總會被認為是「麻醉師。」調查顯示,接近22%的民眾認為麻醉醫生是技師、護士或其他輔診人員。
生命高於一切,麻醉醫生每一個工作細節不容有絲毫閃失,他們對患者的付出可見一斑。但是,哪怕如此,大部分患者依舊無法準確叫出他們的名字,記住他們的臉龐。
實際上,人們對於麻醉醫生的尊重程度則是體現醫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一個單位、一個區域、一個醫院、一個國家,如果有現代化的麻醉科,有專業的麻醉醫生,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單位、這個區域、這個醫院、這個國家很先進。麻醉的水平、麻醉醫生的地位是衡量醫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核心是幫助患者舒服地活著。」
來源:整理自39深呼吸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