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2020|PCI術後抗栓藥物選擇,長期單藥治療阿司匹林當仁不讓

2020-12-10 騰訊網

以阿司匹林為基礎加用一種P2Y₁₂受體拮抗劑的雙聯抗血小板治療(DAPT)6-12個月是指南推薦的PCI術後標準抗栓方案,而藥物洗脫支架(DES)的問世顯著降低了支架內再狹窄和靶血管重建率。近期研究對縮短雙抗後長期單藥抗栓治療進行了探索,但大多數研究針對的是出血高危患者。然而,對於PCI術後一般人群,在不局限於高出血風險(HBR)的情況下,短期DAPT後如何選擇單抗藥物,以實現缺血和出血風險平衡,使淨獲益最大化呢?

近期,在2020 AHA年會上來自韓國Severance心血管醫院/延世大學醫學院的Myeong-Ki Hong教授公布了One-Month DAPT研究結果,在不局限於HBR的情況下接受擇期PCI置入DCS(藥物塗層支架)的患者中,DAPT 1個月後阿司匹林單藥治療11個月的淨臨床獲益(療效和安全性)不遜於DES術後6-12個月DAPT¹。

DCS置入術後抗栓新選擇:1個月DAPT+阿司匹林長期單藥臨床淨獲益得到驗證

One-Month DAPT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¹在3020例接受無聚合物DCS或DES患者中,比較了DAPT 1個月後阿司匹林單藥長期治療和6-12個月DAPT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終點為1年時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腦血管事件和大出血的複合結局。

結果顯示,1個月DAPT組和6-12個月DAPT組的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分別為5.9%和6.5%,絕對差異-0.7%,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非劣效性。1個月DAPT組使用DCS(Biofreedom支架),6-12個月DAPT組使用DES(Biomatrix/Ultimaster支架)。該研究在PCI-DCS術後穩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證實了短期DAPT後進行阿司匹林長期單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圖1. One-Month DAPT主要終點

與P2Y₁₂受體抑制劑相比,阿司匹林治療反應個體差異更小(vs.氯吡格雷),不良反應較少(vs.替格瑞洛),禁忌證也更少(vs.普拉格雷)。根據這項令人鼓舞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在臨床實踐中,短期DAPT後長期單藥治療應停用P2Y₁₂受體抑制劑,保留阿司匹林,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出血風險

短期DAPT後單藥抗血小板的選擇:P2Y12還是阿司匹林?

近期有多項臨床試驗對PCI術後短期DAPT(≤6個月)後長期P2Y₁₂受體抑制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探討,包括STOPDAPT-2²、TWILIGHT³、SMART-CHOICE⁴等,讓人們開始考慮DAPT轉單抗時停掉阿司匹林的可能性(表1)。

表1 短期DAPT後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單抗治療的研究概覽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哪項研究,均基於P2Y₁₂單藥治療與長期DAPT(12-15個月)的對比,並沒有直接回答PCI患者雙抗轉單抗時阿司匹林和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孰優孰劣的問題。

GLOBAL LEADERS研究⁵比較了雙抗1個月+替格瑞洛23個月和標準雙抗12個月+阿司匹林12個月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替格瑞洛單藥組的主要療效終點(2年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Q波心梗)並不優於標準雙抗組,且出血風險未顯著降低。GLOBAL LEADERS研究提示,替格瑞洛長期單藥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並不優於當前指南推薦的標準治療,無法撼動阿司匹林在長期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石地位。

新近在《美國心臟雜誌》(AHJ)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⁶納入包括TWILIGHT試驗在內的17項隨機對照研究,共54625名患者,同樣證實在短期(<6個月)DAPT轉為單藥時,阿司匹林和P2Y₁₂受體抑制劑(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無論是在全因死亡、心梗、支架內血栓和卒中,還是出血事件的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

目前,阿司匹林是循證證據最多、臨床指南一致推薦的抗栓藥物,也是指南推薦的長期單抗治療的基本用藥。二級預防長期抗血小板治療首選阿司匹林,如無禁忌證建議阿司匹林75-100mg/d長期服用,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僅為阿司匹林不耐受時的替代選擇。

臨床中尚待解決的問題

AHA發布的One-Month DAPT研究證實了在DCS置入術後,應用阿司匹林的療效和安全性。對於PCI術後的患者,阿司匹林仍然是二級預防的基石,貫穿於DAPT至長期維持治療的全過程

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單藥治療儘管有所探索,但現階段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宜推廣至所有人群。有關ACS或PCI患者單藥抗血小板治療方案還存在諸多有待回答的問題,例如:如何個體化制定DAPT療程,P2Y₁₂受體抑制劑(特別是新型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單藥維持治療是否優於阿司匹林?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單藥維持治療的最佳劑量和適宜人群?高危複雜PCI術後患者使用P2Y₁₂受體抑制劑單藥治療是否仍能獲益?

未來仍需要設計樣本量更大、涵蓋更廣泛患者群,隨訪時間更長,並採用臨床硬終點為觀察結果的隨機對照試驗,以優化PCI術的抗栓策略。

參考文獻:

1. Myeong-Ki Hong. One Month Dual Antipletelet Therapy Followed by Aspirin Monotherapy After Drug 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Randomized One-Month DAPT trail. 2020 AHA. 2020-11-16.

2. Watanabe H, Domei T, Morimoto T, et al. Effect of 1-Mon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llowed by Clopidogrel vs 12-Mon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and Bleeding Events in Patients Receiving PCI: The STOPDAPT-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9; 321: 2414-27.

3. Mehran R, Baber U, Sharma SK, et al. Ticagrelor with or without Aspirin in High-Risk Patients after PCI. N Engl J Med. 2019; 381(21): 2032-2042.

4. Joo-Yong Hahn, Young Bin Song, Ju-Hyeon Oh, et al. Effect of P2Y12 Inhibitor Monotherapy vs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SMART-CHOIC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9; 321(24): 2428-2437.

5. Pascal Vranckx, Marco Valgimigli, Peter Jüni, et al. Ticagrelor plus aspirin for 1 month, followed by ticagrelor monotherapy for 23 months vs 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or ticagrelor for 12 months, followed by aspirin monotherapy for 1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drug-eluting sten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sup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8; 392(10151): 940-949.

6. Toshiki Kuno, Hiroki Ueyama, Hisato Takagi, Sripal Bangalore. P2Y12 inhibitor Monotherapy vs. aspirin Monotherapy after short-term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sights from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Am Heart J. 2020; 227: 82-90.

專家簡介

權薇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200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澳大利亞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臨床專長:長期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熟練掌握各類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等常見病、及急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診療和綜合管理。參與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具有開展臨床研究的豐富經驗。

科研工作:近幾年先後承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交通大學、中華醫學會等多項課題。在包括Lancet子刊等多種雜誌上發表相關論文論著40餘篇。

學會職務:目前擔任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臨床研究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康復分會心血管學組青年委員。

相關焦點

  • 施仲偉教授:短期雙抗後長期阿司匹林單藥治療成為PCI術後高出血...
    2020年經導管心血管治療科學年會(TCT2020)剛剛拉上帷幕,精彩的學術內容讓人回味無窮。抗栓治療仍然是最大的熱點之一,多項研究深入探討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的抗血小板治療策略問題。
  • 如何根據基因多態性選擇抗栓藥物,專家來支招
    根據中國口服抗栓藥物治療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中國人群華法林和氯吡格雷基因多態性特點,以及亞洲尤其中國人群基因多態性在指導臨床抗栓藥物選擇中循證醫學的證據,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精準醫療分會臨床專家與心血管藥學分會藥理學專家發表了《基因多態性與抗栓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建議》。現將要點整理如下。
  • 長期吃阿司匹林、頭孢、布洛芬的危害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化學名乙醯水楊酸,是一種常見的解熱鎮痛藥。對這個藥物最早的使用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他用柳樹皮提取的粉末來治療疼痛和退燒,這個粉末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楊酸。為了預防血栓,對於心血管中風高風險的中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是很好的選擇,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服用阿司匹林,比如凝血功能本身就紊亂的患者,消化道潰瘍易出血的患者、有嚴重哮喘病史的患者,都不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 葛均波院士團隊盤點2020年經導管瓣膜治療
    A隊列納入665例不需要接受OAC治療的患者,1:1隨機接受阿司匹林單藥治療(n=331例)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334例)治療3個月,平均隨訪1年(圖1)。安全性方面,一年內阿司匹林單藥組和雙聯抗血小板組所有出血發生率分別為15.1%和26.6%( P=0.001)。
  • 阿司匹林是萬能藥?長期吃阿司匹林腸溶片,或有三大副作用
    阿司匹林有「萬能藥」之稱,其不單單具有解熱鎮痛作用,還可以用在感冒、血栓、心肌梗死的治療。阿司匹林雖然萬能,但也有不少副作用存在,在用藥時應謹慎小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胃腸道不良反應阿司匹林腸溶片是阿司匹林的一種,該藥和阿司匹林的主要區別是,腸溶片外面包裹了一層耐酸的包膜,在胃內很難分解,可以在到達腸道後再起效,這樣就減少了對胃的直接刺激。儘管如此,如果長期服用,仍會有胃腸道不適症狀出現,包括胃腸道上、下胃腸道不適,如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胃腸道和腹部疼痛。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胃腸道炎症、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
  • PCI術後抗血小板治療:臨床試驗匯總和指南推薦比較
    導讀:近日,Nat Rev Cardiol發表的一篇綜述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抗血小板治療問題進行了回顧分析,總結了目前關於雙聯抗血小板治療(DAPT)療程的證據以及藥物洗脫支架(DES)置入後出血和不良心臟事件的風險,還對正在進行的探討DES置入後單抗治療的前瞻性試驗進行了討論。
  • 霍勇教授:「慢性冠脈症候群」時代,阿司匹林仍舊是二級預防的基石!
    阿司匹林仍舊是CCS二級預防的基石用藥以ACS為例,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事件風險程度具有差異。同樣在CCS中,不同的類型,其後續血栓事件的發生風險也有所不同。因此,臨床醫生在制定抗血小板治療策略時,需對預後進行判斷,個體化治療。
  • PCI術後胸痛之謎
    由於患者入院藥物治療後仍存在持續性胸痛,此時Grace危險分層為極高危,建議2小時之內急診冠脈造影檢查。 罪犯血管判斷及治療: 急診冠脈造影確定罪犯血管為左中間動脈閉塞(圖1),於罪犯血管處植入支架一枚(圖2)。
  • ...上皮癌(MIUC)免疫治療!羅氏Tecentriq(特善奇)輔助單藥治療III...
    2020年01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羅氏(Roche)近日公布了抗PD-L1療法Tecentriq(特善奇,通用名:atezolizumab,阿特珠單抗)作為輔助(術後)單藥療法治療肌肉浸潤性尿路上皮癌(MIUC)III期IMvigor010研究的結果。
  • 阿司匹林可引發腦出血?長期服用的人,麻煩牢記這幾個要點
    如今距離阿司匹林的誕生,已經有100多年,它的江湖地位依然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撼動。神藥真的那麼神嗎?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預防血栓的形成,正是因為它有阻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它帶來的風險也十分顯然,對於部分人來說,服用阿司匹林腦出血的風險是比較大的。阿司匹林真的會引發腦出血嗎?
  • AHA 2020丨TIPS-3:對於CVD中危人群,降壓+降脂的製劑聯用阿司匹林...
    2020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AHA 2020)上公布的TIPS-3研究顯示,每日服用一粒降壓和降膽固醇的複方製劑,外加每日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減少心臟病中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事件。這項研究同時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百年「神藥」阿司匹林,是時候重新認識它了
    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發明中,阿圖爾·艾興格林功不可沒。到2015年為止, 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藥,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藥物的標準製劑。在體內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這與TXA2生成的減少有關。
  • 五位心血管大牛、四項最新研究解讀,三個未來治療方向,這次會議...
    CVD 死亡率和發病率居高不下,但這個領域的藥物研發卻並不算是熱點。從 2012~2019 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新藥的數量來說,CVD 新藥在所有適應證中佔比不到 10%,遠低於腫瘤新藥。臨床急需新治療藥物和治療策略,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阿司匹林長期吃會不會有副作用?心內科醫生說出大實話
    導語:最近醫院接受了三位腦梗病人,發病之前停用了阿司匹林。這種藥物我們經常能夠見得到 ,也是應用歷史較久的消炎藥。除了止痛以外,有些老年人頭疼腦熱也會吃阿司匹林,這樣盲目吃藥是不科學的,因為是藥就有三分毒,那麼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有哪些副作用?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房顫消融術後,是否還需長期抗凝?安徽學者Meta分析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者發表的一項Meta 分析和試驗序貫分析表明,房顫射頻消融術後長期抗凝的出血風險大於抗栓治療獲益。研究者認為,「一刀切 」的抗凝策略可能導致部分低危患者過度治療。房顫射頻消融術後是否要長期抗凝,需結合 HAS-BLED 評分和 CHA2DS-VASc 2 評分綜合考慮。在中風低風險人群中,手術成功3個月後停用抗凝藥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定期進行血栓栓塞風險再評估;對於中、高風險人群,目前結論不一,需行個體化治療。
  • 聚焦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論壇——6.21•北京側記|CHRS2019_中國...
    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通常比較複雜,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不盡相同。如何正確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獲取最大效益而規避風險,是治療心律失常的永恆主題。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治療目的不僅僅在於控制心律失常事件發生的頻率及時程,更在於改善生活質量、減少住院次數及死亡率。
  • CCS Chemistry |高分子鍵合阿司匹林,活性氧響應助力腫瘤免疫治療
    阿司匹林(一種只含有羧基官能團的小分子藥物)作為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以抑制COX-2的活性和PGE2的產生,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已被證明能夠有效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然而,作為一種非特異性COX-2抑制劑,使用高劑量的阿司匹林會造成嚴重的胃腸道出血和心臟副作用,限制了將其用於腫瘤治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