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正值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第一天,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委會主辦的「感染病原學診斷和臨床診療遠程教育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將為廣大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與臨床醫生搭建一個遠程繼續教育平臺,通過提供系統的、分層級的感染病原學診療線上教育課程,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檢驗科病原學檢測的能力,提高臨床醫生的病原學思維,助力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和感染性疾病的精準治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根本目標。
啟動儀式合影
感染病原學診斷和臨床診療遠程教育項目將依託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的網站打造一個專門的課程界面,第一階段將提供涵蓋臨床微生物檢驗整體流程,病原學檢測臨床價值以及基於最低抑菌濃度(MIC)藥敏報告的精準抗感染治療等精品培訓課程,未來還會提供手機訪問埠,方便醫務工作者利用碎片時間參與線上課程。每節課後都會對學員進行考核,合格的將授予繼續教育學分。
項目還計劃定期邀請臨床微生物和抗感染領域的專家講課,進行多學科會診(MDT)病例討論分享,不斷完善課程內容,讓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與臨床醫生便捷高效地獲得高水平、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指導。
醫務工作者教育缺口幾何,抗感染臨床診療培訓需求巨大
近年來,慎重使用抗菌藥物的信號在不斷釋放。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全球抗生素耐藥「重點病原體」清單,將目前全球細菌耐藥形勢的嚴峻性和保護現有抗菌藥物資源的急迫性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14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同時將我國的「規範抗菌藥物使用、遏制細菌耐藥」行動提升至最高級別。
在細菌耐藥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重要性日漸顯著。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於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等多項國家政策對微生物檢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鼓勵臨床及時送檢微生物標本,在經驗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病原學檢測的結果,及時調整給藥方案,改善患者預後。
由於臨床微生物檢驗專業性強,對技術人員要求高,而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同時,我國作為抗菌藥物使用大國,濫用抗菌藥物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很多臨床醫生都停留在初始經驗用藥的階段,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理念亟需提高。因此,提高我國醫療機構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感染性疾病診斷能力、提高臨床醫生的病原學思維、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及精準治療感染患者的意識,在我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和實驗室,仍存在迫切的教育培訓需求。
郭瑋教授
「遠程教育通過廣覆蓋、更靈活的線上教育形式,將更加高效地幫助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了解和掌握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技術進展,提升自身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診斷水平和對微生物報告的解讀能力,更準更快地向臨床發送高質量的檢測報告,為臨床醫生精準用藥提供幫助,同時也加強臨床醫生對病原學檢測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MIC藥敏結果對臨床合理用藥的指導,這也是我們發起此次遠程培訓項目的初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郭瑋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線上學習的模式,將我們的教育培訓覆蓋到更廣闊的區域和人群,為我們的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和臨床醫生獲取前沿信息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渠道。」
教育先行「破局」,提升病原學診斷對精準治療重要性的認知
作為抗菌藥物臨床用藥的決策基礎,一份準確、快速的檢驗報告必不可少,超過70%的臨床用藥結果由檢驗結果決定。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為例,約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細菌以外的病原體引起,只有不到30%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過於依賴抗菌藥物或者不正確的初始抗菌治療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濫用抗菌藥物造成細菌耐藥性上升,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的「超級細菌」的出現將對公眾健康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
感染病原學診斷通過先進的檢驗手段和技術分離並鑑定病原菌,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最直接和直觀的依據。因此,需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與臨床密切配合提高感染病原學診斷水平,特別是當重症感染患者感染常見多重耐藥菌,治療方案非常有限,臨床需要定量藥敏結果,了解細菌對於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來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並以藥代、藥動學理論指導臨床用藥,實施精準治療,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後。
王蓓麗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王蓓麗教授向我們解釋到:「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專業性很高,無論是實驗操作過程還是報告數據解讀,都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很高要求。目前,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可選擇的再教育平臺和機會相對有限,且大部分以線下的學術會議為主,不管是時間成本還是學習積極性,線上培訓都更具優勢。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遠程教育培訓項目,將我們先進的知識與技能傳遞給更多的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用精準的診斷報告更好地為臨床醫生服務。」
對此,郭瑋教授進一步強調:「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不能簡單地把自己定位為設備的操作員,而要成為病原體診斷與臨床治療的溝通橋梁,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應該積極與臨床醫生溝通,聆聽臨床治療需求,向臨床傳達病原體診斷對精準治療的重要性,了解標本背後患者的臨床情況,從對標本負責進步到對患者負責,讓先進精準的微生物檢測技術真正為臨床所用,最終讓患者獲益。」
何禮賢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何禮賢教授同時提出:「我國耐藥情況與西方國家有不同的地方,像萬古黴素耐藥的腸球菌在西方國家問題較嚴重,但在我國耐藥率低,但β-內醯胺類、碳青黴烯類、喹諾酮類抗生素在我國耐藥率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碳青黴烯類耐藥上升較快,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細菌耐藥的嚴峻挑戰下,精準病原學診斷在抗感染治療中意義重大,我們亟需培養臨床醫生的病原學診療思維、送檢意識以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觀念,做到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先送檢病原學檢測標本,規範標本採集,結合微生物鑑定及MIC藥敏報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與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積極溝通,及早從經驗治療轉為目標治療和精準治療,遏制細菌耐藥。」
野口直記先生
住友製藥總經理野口直記先生在項目啟動儀式上表示:「住友製藥非常高興能夠參與到此次遠程教育項目中,真正實踐公司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為進一步提升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做出我們的貢獻。我們非常高興此次和抗感染診斷領域的領軍企業生物梅裡埃一起支持此次具深遠意義項目。公司將調配相關資源,全力支持此次遠程教育項目的推進,增加抗感染臨床治療與微生物檢驗的交流與多學科融合發展,通過為臨床醫生與檢驗工作者提供高質量的抗感染相關在線學術課程,幫助他們成長與提高。讓更多臨床醫生認識到病原微生物以及其MIC檢測的重要性,從而實現感染性疾病的精準治療,達到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目標,儘可能減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耐藥產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最終挽救更多寶貴生命。」
王皓峰先生
同樣作為項目支持方的全球感染病原學體外診斷領域領導者生物梅裡埃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皓峰先生也表示非常榮幸:「生物梅裡埃陪伴和見證了中國微生物檢驗行業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深厚的情誼,能夠助力中國微生物檢驗領域的醫務工作者拓展知識面,提升專業技能是我們喜聞樂見和一直想要投身去做的事。我們將和住友製藥協作發揮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專業優勢,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和臨床醫生帶來學以致用的優質課程,提升臨床微生物專業化檢驗水平和臨床抗感染能力,讓每一份微生物檢測報告都能為指導臨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