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腦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為讓世界醫學界全面了解中國卒中現狀,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聯合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卒中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全球神經科學與卒中協作會等機構共同撰寫了《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這也是我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

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卒中,即通常所說的「中風」,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該報告描述了我國城鄉居民卒中的流行病學現況和危險因素,展示患者發病狀況、臨床特徵、診療流程及院內結局等疾病發生和醫療質量等指標。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卒中死亡率呈現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同時,農村居民的卒中發病率和患病率顯著高於城市居民。

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為66歲,其最主要的類型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佔比分別為81.9%、14.9%和3.2%。在三級綜合醫院中,兒童卒中(<18歲)在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佔比分別為0.1%、0.6%和1.4%。

此前,曾有數據顯示我國腦卒中平均發病年齡為63歲。對此,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表示,從63歲到66歲,別看只後退了3年,卻是靠大量一級預防措施和人群幹預換來的。

高血壓和吸菸是卒中倖存患者普遍危險因素

從報告可以看出,與卒中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行為危險因素(如吸菸、高鹽飲食等)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房顫等)。在卒中倖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63.0%至84.2%)和吸菸(31.7%至47.6%),其次是血脂異常和糖尿病,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比例相對較低(2.7%至7.4%)。上述危險因素在全人群中也呈現較高的流行水平。

根據國家相關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目前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吸菸率為26.6%,18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5.2%。

專家:危險因素控制不好,發病和患病率很難降低

「解讀並分析流行病學數據,對於研判未來防控重點方向和制訂相關防控策略至關重要。」王擁軍表示,農村地區的卒中死亡、發病和患病情況明顯高於城市地區;難點在於與卒中防控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的控制情況,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知曉、治療和控制,農村和城市間又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全國卒中防控水平和效果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的效果,所以這是未來的防控重點。

另外,從報告可以看出,卒中危險因素呈高流行水平,這說明卒中的後備軍充足,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發病和患病可能還會繼續增長。在卒中倖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和吸菸,其次是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上述危險因素在全人群中也呈現較高的流行水平。

「這些危險因素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卒中的發病和患病很難降低。」王擁軍表示,在患者層面,要管理好各種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等核心指標的控制要達標。在人群層面要通過多種措施降低吸菸、高鹽飲食等危險因素的流行,需要防治結合,共同努力。

據悉,《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10多個行業和國家級權威資料庫,其中涉及卒中疾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國家卒中登記等註冊研究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院質量監測系統等行政管理資料庫,可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卒中的預防和診療現況。這將為相關機構更好地預防疾病發生、快速高效診治、提升醫療質量、優化資源分配及制定相關衛生和研究政策等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支撐。同時,該報告也是我國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反映我國卒中流行狀況和住院疾病醫療質量等診療水平和住院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歡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這意味著我國居民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我國腦血管病的粗死亡率總體上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但經過年齡調整後,標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這說明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造成的。」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該報告是我國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卒中流行現狀、住院期間醫療質量診療水平和院內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以期為全球卒中的預防和診療提供中國經驗。 主要結果 2018年,中國卒中(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
  • 出版簡訊|中國卒中學會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腦出血臨床管理執行...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與復發率,中國卒中學會組織國內專家歷時2年,制定了包括腦血管病預防、診療、康復、組織化管理和卒中醫療質量控制等內容的全方位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
  •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發布
    除糖尿病治療率和控制率低以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還與心血管保護藥物(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和降壓藥)的使用率低有關。估算50歲前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縮短9年(農村10 年,城市8 年)。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
    一項對北京地區77943例心梗住院患者的研究顯示,2007~2012年,STEMI年齡標化住院率略有下降,而NSTEMI住院率增加了3倍。 其中,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中位住院費用為5.2萬元,明顯高於接受溶栓治療(2.0萬元)和保守治療(1.3萬元)的患者。 腦血管病:農村仍是重災區 2017年,中國居民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47.04/10萬,佔總死亡人數的22.4%。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女性卒中特徵一般女性發生卒中的年齡較大,首次卒中發病時趨向於有更多的風險因素。有關男性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的報告結果不盡相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範圍在72.9~77.8歲之間,男性為69.2~73.3歲。女性卒中嚴重程度更高意味著更長的住院時間,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女性在卒中發生後有更多的殘疾;有研究報告,卒中後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在2~5分的患者比例為女性31.7%和男性22.9%。此外,女性更易出現抑鬱情緒和對身體健康狀況的不滿。
  • 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跨學科醫生團隊在王春雪教授的帶領下,在腦血管病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心理、情緒、認知、睡眠障礙性疾病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和科研經驗,同時在慢性頭痛管理、睡眠醫學、女性心身健康和運動身心康復領域吸收國內外先進理念,力爭打造國內一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強調全程、整合、人性化管理的身心健康平臺。
  • 市民健康三大殺手:惡性腫瘤 心臟病 腦血管病
    報告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居青島市居民死亡的前三位,佔死亡總數的76.8%。  報告  市民期望壽命為80.92歲   報告顯示,根據各區市上報的公安部門人口數據,2015年,我市通過死亡監測系統報告本市戶籍死亡56353人,男性為31719人,女性為24634人。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
    吸菸: 平均吸菸量16支/天 2018年中國成人菸草調查報告,≥15歲居民現在吸菸率為26.6%,平均吸菸量為16.0支/d。2012~2015年中國成年居民腹型肥胖檢出率為29.1%。 2017年全國歸因於高體重指數(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數為59.0萬,歸因於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齡標化死亡率為31.5/10.0萬,13.5%的心血管病死亡歸因於高BMI。
  • 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重磅發布,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榜上有名!
    1月26日,由健康報社組織評選的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和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揭曉。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榮登年度新聞榜第二!2020年5月7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中心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組織的「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DIRECT-MT)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正式發布。
  • 1/3卒中患者曾「小中風」 近半人入院已「極高危」
    針對中國卒中發病率快速上升,病人復發率居高不下,中華醫學會近日頒布《2010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和《2010中國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記者獲悉,我國患者對中風預警信號「小中風」普遍缺乏認識,導致中國46%患者一入院就已達「極高危」。
  • 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2019發布:時隔四年,7處更新劃重點!丨...
    201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及其腦血管病學組發布了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由於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臨床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湧現,舊版已經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在2019新版指南中,對大家已熟悉的應用領域進行了精簡,重點介紹了CT和MRI應用的新領域以及一些新技術及其後處理的新方法,新版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方面。
  • COVID-19患者更易發生隱源性卒中,且院內死亡率高
    近日,發表於Stroke的一項研究探討了COVID-19患者的腦血管事件情況。研究者對紐約市大型衛生系統中的危險因素,卒中特徵和短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觀察研究。納入2020年3月1日~2020年4月30日入院的連續急性腦血管事件患者,數據按COVID-19狀態進行分層,並檢查人口統計學變量,藥物合併症,卒中特徵,影像學結果和院內結局。在COVID-19陽性患者中,研究者還總結了實驗室檢測結果。結果顯示,在277例卒中患者中,105例(38.0%)為COVID-19陽性。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理事;中國老年醫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青委副主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兼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主委、康復委員會副主委;山東省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臨床細胞治療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卒中學會出血性腦血管病委員會副主委。主要從事腦血管病、頭痛、眩暈的科研與臨床工作。
  • 中國腦血管病雜誌專家述評: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武劍教授在頸動脈狹窄...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焦力群教授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巢寶華處長,在中國腦血管病雜誌發表專家述評《中國頸動脈狹窄治療的發展歷程》,回顧建國來我國頸動脈狹窄治療的發展歷程。
  • 患者福利!首部英文版《中國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南》推出
    我國首部英文版《中國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南》近日在國際期刊正式發表。專家表示,新版指南匯集了我國最新的診療經驗和學術成果,對改善醫生臨床操作、對接國際診療水平、提高公眾疾病認知具有重要意義。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同仁醫院常務副院長張羅介紹,近年來中國的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快速上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 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
    近期,由中國卒中學會指南編寫組制定的《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一文,發布在中國卒中雜誌,現整理如下,供廣大醫生參考學習。
  • 「快」還要「更快」,腦卒中診療「長海模式」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腦卒中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是因病返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於卒中患者,時間就是大腦,在發病4.5-6小時內實施靜脈溶栓是腦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可見,DNT (入院到溶栓時間)至關重要。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打造「區域黃金時間救治圈」,迫在眉睫!
  • 時代醫療 智慧引領——紀中國卒中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
    腦血管病大會每年推陳出新都會為同道帶來不一樣的風景,正如前世界卒中組織(WSO)主席Stephen教授所說,每年來天壇會,每次都感受到中國同道做出的令人驚奇的成績,中國腦血管病事業正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她為世界卒中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下面我們從新聞發布會這一扇窗口瞻望一下中國腦血管病領域欣欣向榮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