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患者更易發生隱源性卒中,且院內死亡率高

2020-12-17 國際循環

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爆發,給全球帶來極大挑戰。相關研究表明,COVID-19與血栓形成事件(包括卒中)的發生率增加相關,但尚不清楚COVID-19卒中患者的特徵和結局。在COVID-19流行期間,應如何治療和管理卒中患者。近日,發表於Stroke的一項研究探討了COVID-19患者的腦血管事件情況。

研究者對紐約市大型衛生系統中的危險因素,卒中特徵和短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觀察研究。納入2020年3月1日~2020年4月30日入院的連續急性腦血管事件患者,數據按COVID-19狀態進行分層,並檢查人口統計學變量,藥物合併症,卒中特徵,影像學結果和院內結局。在COVID-19陽性患者中,研究者還總結了實驗室檢測結果。

結果顯示,在277例卒中患者中,105例(38.0%)為COVID-19陽性。與COVID-19陰性患者相比,COVID-19陽性患者更有可能是隱源性卒中(51.8% vs. 22.3%,P<0.0001),並且在顳部(P=0.02),頂骨(P=0.002),枕骨(P=0.002)和小腦(P=0.028)區域更易發生缺血性卒中。在COVID-19陽性患者中,平均凝血指標略有升高(凝血酶原時間15.4±3.6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8.6±24.5 s,國際標準化比率INR為1.4±1.3)。COVID-19陽性患者的結果較差,包括住院時間更長(P<0.0001),需重症監護病房的比例更高(P=0.017)和入院期間神經系統惡化的比例更高(P<0.0001);此外,更多的COVID-19陽性患者在院內死亡(33% vs. 12.9%,P<0.0001)。

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與有和無COVID-19的患者相比,卒中患者的基線特徵相似。但COVID-19陽性的患者更有可能在大葉部位發生卒中,更常見的是隱源性病因,並且預後較差。

參考文獻

Mandip S.Dhamoon,Alison Thaler,Kapil Gururangan,etal.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ith COVID-19 Infection,Stroke,Dec 2020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點分享

點收藏

相關焦點

  • AHA2020丨COVID-19流行前後ACS患者結局之謎
    彼時,紐約已成為美國COVID-19感染髮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城市。研究推測COVID-19的激增可能推遲患者就醫的決定進而導致心血管相關院內死亡率增加。結果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3月7日~4月21日期間,NSTEMI、卒中、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均顯著減少(P<0.05)(如圖1示),NSTEMI、不穩定心絞痛及卒中患者更少行心導管手術;STEMI住院數量無顯著差異。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該報告旨在描述我國城鄉居民卒中流行病學現況和危險因素,卒中患者的發病狀況、臨床特徵、診療流程及院內結局等疾病發生和醫療質量等指標,將為相關機構更好地預防疾病發生、快速高效診療、提升醫療質量、優化資源分配及制定相關衛生和研究政策等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支持。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這意味著我國居民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我國腦血管病的粗死亡率總體上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但經過年齡調整後,標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這說明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造成的。」
  • COVID-19 癌症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原發性腫瘤亞型和患者人口統計學的影響:前瞻性隊列研究
    我們發現在血液癌(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患者中,SARS-CoV-2 易感性增加。血液癌患者有更嚴重的COVID-19疾病軌跡,需要更密集的臨床支持,最近化療使用帶來的額外風險。COVID-19疾病表型,在血液癌患者中SARS-CoV-2易感性顯著增加。
  • 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的健康差異
    在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共病和不共病精神分裂症的COVID-19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ICU入院情況。病例被定義為在急性護理或精神科PMSI資料庫中,診斷為精神分裂症(ICD-10代碼F20*、F22*或F25*)的患者。對照組為在急性護理PMSI資料庫中未診斷為嚴重精神疾病,且未列入精神病學PMSI資料庫的患者。
  •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1 23:45:54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Jeremy L Warner團隊分析了COVID-19對癌症患者的臨床影響。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進展相關,且肥胖相關的死亡率更高。•動脈粥樣硬化多民族老年患者的研究顯示,近半數代謝健康型肥胖患者發生了代謝症候群,且與代謝健康型肥胖穩定者或體重正常者相比,發生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這表明代謝健康型肥胖並非低風險人群。5.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卒中,即通常所說的「中風」,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該報告描述了我國城鄉居民卒中的流行病學現況和危險因素,展示患者發病狀況、臨床特徵、診療流程及院內結局等疾病發生和醫療質量等指標。
  • 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本文納入了中國大陸56家醫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病史及臨床特徵資料,以卒中後1年內患者有無失眠及卒中後6年的死亡為主要觀察指標,對有無失眠的卒中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其中4次隨訪在卒中後的第一年期間進行,最後一次隨訪在6年後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失眠症基線發生率為38.4%(489/1273)。
  • A型新冠患者死亡率高,A型國家是死亡率最低,怎麼回事
    Susceptiblity(ABO血型與COVID-19易感性的關係)。,又出現了一個與此研究相反的現象,那就是O型越多的國家,新冠患者的死亡率一個比一個高。但事實恰恰相反:美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這些O型比重大的國家,不僅患者數量龐大,死亡率也奇高。尤其是美國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而與此同時,A型為主的發達國家德國,北歐和日本。不僅感染的數量少,而且死亡率也很低。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巨大的反差呢?同樣是因為血型性格。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我國卒中的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  卒中有哪些危險因素?如何預防卒中?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記者 梁露露  我國卒中死亡率呈現出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  《報告》顯示,卒中死亡率呈現出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
  • JAMA子刊:臨床試驗表明高劑量氯喹輔助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時具有...
    2020年5月7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高劑量氯喹二磷酸鹽(CQ)作為重症COVID-19住院患者的輔助治療時,具有潛在的安全隱患。巴西熱帶醫學基金會的Mayla Gabriela Silva Borba博士及其同事們在一項涉及81名因患上COVID-19而住院的成年患者的IIb期臨床試驗中研究兩種CQ劑量的安全性和療效。這些患者被分配接受高劑量或低劑量CQ(每天兩次每次600mg,持續10天;第一天兩次每次450mg,接下來的四天每天一次450mg)。
  • AHA發布《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16版)》(附全文)
    作者們表示實際數字可能會更低。• 2003年至2012年,美國人群的全麥食物攝入量增加,且糖類飲料攝入量降低。• 在5~19歲美國青年人群中,其2003年與2012年的心血管健康飲食指標不良評分比例分別為69.2% vs. 54.6%;在成人群體中,對應比例分別為50.3% vs. 41%。
  • medRxiv:揭示維生素D降低COVID-19死亡率潛在新機制---抑制細胞...
    他們注意到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COVID-19死亡率較高的國家的患者與受疫情影響不那麼嚴重的國家的患者相比,具有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簡言之,在研究了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後,他們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與COVID-19死亡率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
  • 美疾控中心最新研究稱COVID-19比流感更致命
    美國疾控中心(CDC)本周發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論文,指出COVID-19比流感更致命。研究人員比較了大量的流感和COVID-19患者,得出結論稱,新冠患者的院內死亡風險高5倍,同時增加了17種其他病症的風險。
  • 維生素D可緩解COVID-19病情?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pone.0240965.ref001論文中顯示:在我們的研究中,74%的患者為COVID-19重症患者,32.8%的患者維生素D充足。在對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結果顯示維生素D充足與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院內死亡率和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降低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 1/3卒中患者曾「小中風」 近半人入院已「極高危」
    臨床上將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前者佔87%。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指出,和西方人相比,中國人發生腦血管意外的部位不同。「西方缺血性中風患者多在頸動脈出問題,而中國相當多的患者是在顱內動脈出問題。」  缺血性中風患者從發病到治療的「時間窗」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 研究表明:高血壓合併COVID-19患者不應停止ACEI/ARB治療
    《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近期發表的一項系統評價及薈萃分析顯示,ACEI/ARB可以改善高血壓合併COVID-19患者的臨床預後,包括死亡率、通氣支持率、炎症反應減少和肝腎功能改善。在COVID-19流行的情況下,高血壓患者不應停止ACEI/ARB治療2。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快」還要「更快」,腦卒中診療「長海模式」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腦卒中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是因病返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於卒中患者,時間就是大腦,在發病4.5-6小時內實施靜脈溶栓是腦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可見,DNT (入院到溶栓時間)至關重要。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打造「區域黃金時間救治圈」,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