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Rxiv:揭示維生素D降低COVID-19死亡率潛在新機制---抑制細胞...

2020-11-29 生物谷

2020年5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和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他們注意到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COVID-19死亡率較高的國家的患者與受疫情影響不那麼嚴重的國家的患者相比,具有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簡言之,在研究了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後,他們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與COVID-19死亡率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medRxiv上,論文標題為「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D in Suppressing Cytokine Storm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OVID-19 Patients」。

圖片來自medRxiv, 2020, doi:10.1101/2020.04.08.20058578。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已知不缺乏維生素D的人--都需要開始囤積維生素D補充劑。

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研究員Vadim Backman說,「雖然我認為,讓人們知道維生素D缺乏可能會在死亡率中發揮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需要把維生素D強加給每個人。這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我希望我們的研究工作能夠激發人們對這一領域的興趣。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希望我們的研究工作能夠激發人們對這一領域的興趣。這些數據還可能會闡明COVID-19患者死亡的機制,如果得到證實的話,這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靶點。」

Backman和他的團隊在注意到不同國家之間COVID-19死亡率存在無法解釋的差異後,受到啟發,研究了維生素D水平。一些人猜測,醫療質量、人口年齡分布、檢測率或不同的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可能是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但Backman仍然持懷疑態度。

Backman說,「這些因素似乎都沒有起到重要作用。義大利北部的醫療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之一。即使在同一年齡組中,死亡率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而且,雖然對檢測的限制確實存在差異,但即使我們考察了檢測率類似的國家或人群,死亡率的差異仍然存在。相反,我們看到的是與維生素D缺乏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通過分析全球公開的患者數據,Backman和他的團隊發現,維生素D水平和細胞因子風暴---一種由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引起的過度炎症---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而且維生素D缺乏和死亡率之間也存在著相關性。

論文第一作者、Backman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Ali Daneshkhah說,「細胞因子風暴會嚴重損害肺部,導致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死亡。這似乎是導致大部分COVID-19患者死亡的原因,而不是這種病毒本身對肺部的破壞。它是免疫系統的誤傷所帶來的併發症。」

這正是Backman認為維生素D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維生素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能防止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過於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生素D可以保護患者免受COVID-19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

Backman說,「這可能相當於將死亡率降低一半。它不會阻止患者感染這種病毒,但它可能會減少併發症,防止感染者死亡。」

Backman說,這種相關性可能有助於解釋圍繞COVID-19的許多謎團,比如為什麼兒童死亡的可能性較小。兒童還沒有充分發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這是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更容易出現過度反應。

Backman說,「兒童主要依靠他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死亡率較低。」

Backman謹慎地指出,人們不應該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這可能會帶來副作用。他說,這個課題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知道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COVID-19併發症。

Backman說,「很難說哪種劑量對COVID-19最有利。然而,很明顯,維生素D缺乏是有害的,這通過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很容易解決。這可能是幫助保護弱勢人群的另一個關鍵,比如非裔美國人和老年患者,他們是維生素D缺乏症的高發人群。」(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li Daneshkhah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D in Suppressing Cytokine Storm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OVID-19 Patients. medRxiv, 2020, doi:10.1101/2020.04.08.20058578.

2.Vitamin D appears to play role in COVID-19 mortality rate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5-vitamin-d-role-covid-mortality.html

相關焦點

  • 維生素D可緩解COVID-19病情?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pone.0240965.ref001論文中顯示:在我們的研究中,74%的患者為COVID-19重症患者,32.8%的患者維生素D充足。在對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結果顯示維生素D充足與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院內死亡率和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降低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 COVID-19急性患者的免疫反應相關特徵|covid-19|亞群|細胞|t細胞...
    舉報   2020年12月22日,蒙特婁大學在medRxiv上上傳了一項研究,對COVID-19
  • Tfh-B相互作用的ICOS信號與COVID-19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
    2020年12月18日,Jounce Therapeutics公司在medRxiv上上傳了一項研究,對濾泡輔助型T(Tfh)細胞和生發中心
  • Cell Discovery:發現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策實課題組經過研究,進一步闡明了KLF5新的調控機制以及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為臨床上二甲雙胍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三陰性乳腺癌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通過生化、分子、遺傳、組學及結構生物學等方法,分別揭示了植物「閱讀器」和「效應器」介導植物發育過程中基因沉默的分子機制,以及二價組蛋白標記閱讀器EBS在擬南芥開花時間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大多數動物和植物,都是多細胞生物。在動植物的細胞分化過程中,每個細胞的基因都一樣;而分化以後,卻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細胞。這就意味著,在分化過程中,不同細胞被關閉的基因不一樣。
  • 羥氯喹治療 COVID-19 最新臨床數據:發熱、咳嗽加快緩解,81% 患者...
    除這項研究外,3 月 20 日,來自法國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公布了一個小樣本量的單臂研究結果,研究證實,羥氯喹治療與 COVID-19 患者病毒載量降低/消失顯著相關,且阿奇黴素可增強其療效。 羥氯喹治療 COVID-19 的潛在機理 近期,Nature Nanotech 的一篇 Comment 評述了羥氯喹的潛在作用機制,羥氯喹主要是作用於宿主細胞,而非病毒本身,羥氯喹可能抑制 PICALM 蛋白,從而抑制 clathrin 介導的 SARS-CoV
  • 復旦葉丹組揭示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
    以往研究報導,SIRT5蛋白廣泛分布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1,2,3】。利用質譜分析技術,人們已鑑定了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SIRT5對其底物蛋白的調節機制及其生物學功能卻知之甚少。2016年,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葉丹、餘紅秀團隊曾報導SIRT5在細胞抵抗氧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4】。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肥胖的發病率不斷增長,並且被認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 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會增加出現嚴重COVID-19風險
    資料圖越來越多的報導稱,一種我們在非大流行時期很少關注的維生素恰好可以降低COVID-19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AZ Delta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維生素D缺乏症跟COVID之間的關係,相關論文已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上。據了解,研究人員檢測了186名入院的COVID-19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結果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程之間存在明顯聯繫。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
    在合成和分泌胰島素(β細胞)的胰腺細胞中維持維生素D受體(VDR)的水平可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的發展,並抵消疾病進展引起的胰腺細胞損傷。這是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AB)的CIBER糖尿病和相關代謝性疾病(CIBERDEM)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提出的,該研究指出維生素D受體是預防和治療該疾病的潛在治療靶標 。維生素D缺乏症與1型(T1D)和2型(T2D)糖尿病的高發有關,這種疾病與維生素D受體基因變異的關係也被描述過。然而,這種維生素的具體參與受體在疾病的發展,特別是在β細胞,仍然是未知的。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這是國內IVD領域下首款POCT產品,也揭示了POCT技術在新冠防控和檢測方面巨大的應用前景。在感染COVID-19病毒後的幾天至幾周內會產生2-5種抗體。抗體反應的強度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年齡,營養狀況,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某些藥物或其他感染情況(如抑制免疫系統的HIV)。在一些患有COVID-19的人中,抗體反應較弱,較晚或沒有。大多數患者僅在症狀發作後的第二周才產生抗體反應。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學術前沿】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合作揭示人類皮膚衰老新機制 2020-11-25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轉錄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知的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和入核轉運來調控其轉錄活性。但該研究發現敲除IPMK並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及其在胞質與核之間的運輸(圖2)。那麼IPMK如何影響TFEB的功能呢?
  • BBAMCR:張雲等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目前研究表明PAR1信號通路激活的失調與慢性炎症以及腫瘤的發生和腫瘤轉移密切相關,其在腫瘤細胞的高表達和持續激活是導致腫瘤生長和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抑素蛋白(prohibitin)在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具有調控細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線粒體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