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2020-12-02 澎湃新聞

原創 Liny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整理自瑞金神內教授辛曉瑜《小卒中與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講座

目前卒中後認知障礙已經成為當今國際卒中研究和幹預的熱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卒中後認知障礙發病率日漸增高,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那麼,對於卒中後認知障礙,你掌握多少呢?本文將帶大家進行系統學習,還不快搬小板凳坐好。

1

基本概念

卒中後認知障礙(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這一臨床事件後6個月內出現達到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系列綜合症,強調了卒中與認知障礙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以及兩者之間臨床管理的相關性。

圖1 卒中後認知障礙

PSCI包括多發性梗死、關鍵部位梗死、皮質下缺血性梗死和腦出血等卒中事件引起的認知障礙,同時也包括腦退行性病變如阿爾茨海默病(AD)在卒中後6個月內進展引起認知障礙。

PSCI包括了從卒中後認知障礙非痴呆(PSCIND)至卒中後痴呆(PSD)的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

PSCI與血管性認知障礙(VCI)概念的比較

VCI:概念過於寬泛,幾乎包括了所有與腦血管病相關的病因和認知障礙的類型。

PSCI:將卒中事件後6個月內發生的各種類型認知功能障礙明確地區分出來,是VCI的一種亞型。

圖2 PSCI與VCI對比圖

2

PSCI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

2.1 流行病學

全球PSCI患病率為20%-80%,與患者所處區域、人種、診斷標準、評估距卒中的時間、卒中次數以及評估方法相關。

圖3 卒中後PSCI發病率世界地圖

2.2危險因素

表1 PSCI的危險因素

3

PSCI臨床特點

在血管性危險因素、腦血管病類型、腦損害類型、認知功能損害類型、精神行為異常表現等方面具有顯著異質性。因而其臨床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

臨床表現的異質性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應結合個體的特異性加以評估。

3.1 神經系統表現

大多數突然起病、波動或階梯樣病程,伴有局灶神經功能缺失(運動、感覺、視覺缺損、失語,其他皮層高級功能損害)。

大腦中動脈區以失語和忽略為主,大腦前動脈區以無動性緘默和淡漠為主,後循環區則以遺忘、失算、和失認為主。

皮層下白質累及可出現步態異常,易跌倒、排尿控制差、假性延髓麻痺及帕金森樣表現。

3.2 神經心理學表現

斑片樣損害最為突出。

任何認知領域(注意、執行、語言、視覺空間能力、記憶、學習)都有可能受累。

額葉和皮層下功能受損的典型表現,包括執行功能(目標形成、起始計劃、組織、順序、轉移、保持、抽象等能力)差、信息處理速度慢和注意損害。

強調額葉功能和皮質下功能損害會增加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3.3 精神行為表現

突出表現為抑鬱(達60%)。

抑鬱的主要特點為始動性差、精神運動遲緩,而非情緒低落,即血管性抑鬱的典型特徵。

還可能出現淡漠、人格改變、精神運動遲緩、情感失控、行為異常(無抑制和反常行為)等。

4

PSCI的篩查與評估

4.1 卒中後認知障礙的篩查原則

推薦對於所有卒中患者進行標準化的篩查和評估。

識別PSCI高危人群:在採集病史或臨床檢查過程中發現存在顯著的認知、感知或功能下降的卒中患者。

個體化選擇評估工具:根據患者人群、康復階段、個體或家庭的實際需求以及相應的醫療資源來作為個體化的篩查工具選擇。

4.2 卒中後認知障礙的篩查流程

圖3 卒中後認知障礙的篩查流程

4.3 卒中後需進行認知障礙篩查的患者類型及篩查工具

2015加拿大心臟與卒中基金會(HSFC)發布的加拿大最佳卒中實踐指南如下:

A.卒中和短暫腦缺血發作(TIA)患者應考慮VCI篩查(C級證據)。

B.患者具有血管疾病和卒中後VCI的其他危險因素應該考慮VCI篩查,尤其是那些臨床症狀明顯的或已證實為認知、知覺、或功能性改變的患者(C級證據)。

VCI危險因素:神經成像結果顯示隱匿性卒中或白質損傷、高血壓、糖尿病、房顫、其他心臟疾病和/或睡眠呼吸暫停等。

C.VCI篩查應該使用經驗證過的篩查工具,如MoCA(C級證據)。

4.4 VCI評估

在篩查過程中,證實有認知障礙的患者應該由神經認知功能評估與管理的專業醫療人員管理。如果需要,可以轉診給合適的認知專家(C級證據)。

A.詳細的認知篩查和/或評估包括:覺醒、警覺、感覺運動功能、注意力、定位、記憶、語言、失認、空間視覺/知覺功能實踐和執行功能(B級證據)。

B.執行功能評估包括:起始反應、抑制、轉移、洞察力、規劃和組織、判斷解決問題、抽象推理和社會認知的能力(B級證據)。

C.評估需確定認知障礙的性質、嚴重程度、剩餘認知能力(C級證據)。

D 評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日常工具生活能力等(C級證據)。

4.5 神經心理認知評估量表

3-5分鐘:記憶障礙自評量表(AD8)、簡易認知量表評估(Mini-Cog)、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網絡(NINCDS-CSN)。

5-20分鐘:簡明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國內外應用最廣、蒙特婁認知評估量表(MoCA);對識別MCI及痴呆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MOCA的劃界分在22-26分。

20-60分鐘:國際上最常用的是NINDS-CSN關於VCI標準化神經心理測驗的建議(1小時版)。

4.6 神經心理非認知評估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ADL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神經精神症狀問卷(NPI):評估患者行為障礙的知情者問卷,對痴呆患者常見的10種異常行為的嚴重程度和頻率進行評估。

漢密頓抑鬱量表(HAMD):臨床上評定抑鬱狀態時應用得最為普遍的量表。

5

PSCI的幹預

原則:一經診斷,儘早採取綜合幹預措施。

包括:卒中危險因素幹預、藥物治療、精神行為症狀治療、康復訓練。

5.1 控制腦卒中危險因素是PSCI預防的根本方式

表2 PSCI危險因素的幹預及推薦等級

5.2 PSCI的藥物治療

膽鹼酯酶抑制劑: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卡巴拉汀。

非競爭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拮抗劑:美金剛。

其它藥物:尼麥角林、尼莫地平、雙氫麥角毒鹼、胞磷膽鹼。

藥物的應用範圍與推薦等級如下:

表3 PSCI藥物的應用範圍及推薦等級

5.3 PSCI的精神行為症狀治療

表4 PSCI精神行為症狀治療及推薦等級

5.4 PSCI的康復訓練

PSCI的恢復有賴於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和皮質重建,而強化功能訓練可加速皮質重建過程。

補償訓練策略:重點關注如何教育患者針對特定的活動能力損害,去管理自身的認知障礙,促進其恢復獨立的生活。

直接修復認知訓練:重點關注如何通過某種訓練方法直接改善患者損害的認知域。

共識推薦:康復訓練應該個體化,並需要一個長期的目標,以儘可能地使患者能夠恢復一些生活能力(如自我照料、家庭和經濟管理、休閒、駕車以及重歸工作崗位等)(Ⅱa級推薦,C級證據)。

參考文獻:

1.中國卒中學會,卒中後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委員會.中國卒中雜誌.2017,12(6):519-531.

2.Sun JH, et al. Ann Transl Med. 2014 Aug;2(8):80.

3.Eskes GA, et al.Int J Stroke. 2015 Jun 29.

以上內容根據瑞金醫院神經內科辛曉瑜教授講座《小卒中與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整理,打開「醫學界醫生站」可觀看完整版講課視頻。

文本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文章整理:Liny

原標題:《​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認知功能障礙(二)
    >認知功能障礙涉及記憶、注意、語言、執行、推理、計算和定向力等多種區域中的一項或多項功能受損,可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主要分為兩大類:輕度認知障礙(MCI)和老年性痴呆。神經心理測驗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診斷及療效評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簡便易行、省時、易於推廣;規範化、數量化,便於資料的交流和比較。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研究結果聲明如下: 苯二氮卓(BDZ/BDZRs)治療失眠與認知功能障礙、痴呆和死亡率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在長期高劑量使用的情況下。這種影響也可能與適應症偏倚有關:一般或神經狀況較差的患者更常患失眠, BDZ/BDZRs治療可能更常見。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很多卒中患者都會有不同類型和程度的視覺症狀或體徵。前幾天小編介紹了視覺系統的解剖與血液供應,以及基於解剖部位及相應血液供應缺血引發的視覺相關功能障礙,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症狀,本文將進行介紹。遇到類似的患者,我們應如何評估並進行診斷?還需警惕哪些類似疾病?
  • 你對認知障礙了解有多少?
    人一旦老了,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而且越往後走,一些身體功能障礙會越來越多,阿爾茲海默症就是其中之一。據調查表明,我國的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人數高達八九百萬,在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中比例佔據一半之多。
  • 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柳葉刀綜述)
    雖然已經確定痴呆患者睡眠障礙發病率的增加,並且認為可能由退行性病變所導致,但目前研究焦點已經轉變為睡眠障礙是否同樣能夠增加認知障礙以及痴呆的風險。所以本文,對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間的關係進行探討,繼而評估了睡眠改善研究中認知功能方面的潛在收益與涉及的生物學機制。
  • 關注| 腦卒中後,為什麼總是發脾氣?
    病後患者在軀體功能、語言功能及社會功能上可能會有一定程度減退,神經功能的缺損及疾病後自我角色的變化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疏導不利會導致腦卒中後抑鬱等情緒障礙的出現,表現為情緒低落、食慾衰退、缺乏興趣、生活難以自理、消極情緒較多等,此類情緒障礙既阻礙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又會增加二次中風的風險。
  • 4個問題2張表,手把手教你診斷後循環卒中
    不過,由於後循環提供了腦幹、小腦和枕葉皮質的供血,有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形式值得參考:➤ 運動功能障礙,包括肢體無力、笨拙,或上下肢任何組合形式的癱瘓及四肢癱瘓,有時在不同的發作中癱瘓肢體可從一側變為另一側;➤  「交叉」的症候群,包括同側顱神經功能障礙和對側的長運動或感覺束功能障礙,高度提示後循環卒中的可能
  • 卒中茶後(97)Andral 提出改變卒中的命名
    Andral 又把腦軟化分類為無症狀的,只有運動障礙的,多種運動和感覺障礙的,出現語言障礙的,智能障礙的到昏迷的等多種類型(上圖)。Andral 在當醫學生時就開始書寫,醫學院畢業兩年後在1823年出版了第一卷,立即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醫學書之一,1827年完成。後來再版了四次。當時的 Andral 只有26歲。 書中例舉 Andral 工作的 Charite 醫院的大量病例和屍檢發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人杜牧(803-852))。
  • 腦卒中偏癱後你經過康復治療了麼?知道它的重要性麼
    腦卒中包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通俗的說,就是人們平常講的腦梗和腦出血。現如今腦卒中發病致死率已經高居第一!尤其我們國內更有著「十人一梗」的說法。所以,了解疾病,疾病預防以及卒中後的康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張老師就重點講一講卒中後的康復治療。 拿我身邊的一位患者舉例吧。
  • 老人認知障礙症狀的具體表現
    老人認知障礙症狀會使老人的記憶力、大腦認知能力下降,進而導致大腦功能退化,人就會智力減退。在老人認知障礙症狀的早期,是有十大表現的。了解老人認知障礙症狀的具體表現,就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治療老人認知障礙症。
  • 三種腦功能成像技術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應用此技術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很多方法來研究BOLD-fMRI數據,如獨立成分分析法、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低頻振蕩振幅法、功能連接法等。
  • 認知功能出現障礙,除了痴呆,還會出現什麼問題?
    認知是什麼? 百度告訴我們,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 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原標題:關注認知障礙症(健康關注) 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記憶 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月」。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
  • 認知功能障礙篩查系統獲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
    本報訊(記者郭猛 通訊員吳煥軍)日前,由秦皇島市惠斯安普醫學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認知功能障礙篩查系統成功取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這是該公司繼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EIS紅細胞影像系統和PMR微循環修復系統3款功能醫學設備之後,第四款取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功能醫學設備。
  • 中國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開幕
    /姿勢步態異常及平衡障礙研究、腦小血管病引起頭暈等症狀的可能機制、腦小血管病與頭暈的綜合評估及防治三個方面對腦小血管病相關頭暈/平衡障礙進行闡述。注重運動-認知訓練,如太極、Dalcroze音樂教學法;前庭康復訓練促進代償,控制危險因素等綜合治療。
  • 老年認知障礙(痴呆)的早期識別
    什麼是認知障礙?     認知是大腦接收處理外界信息從而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認知功能涉及記憶、注意、語言、執行、推理、計算和定向力等多種區域。認知障礙指上述區域中的一項或多項功能受損,它可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 健康中年男子突發卒中,罪魁禍首竟然是……
    原創 孫若楠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神經病例時間:層層解剖,讓你養成正確的診斷思路。患者,男,53歲,既往體健,無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因突發反應遲鈍、雙側額部疼痛至急診科就診。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抑制卒中後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傳統認為,中性粒細胞可通過形成細胞外誘捕網(NETs)來對抗外源入侵的病原體。
  • 麻醉藥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海馬內機制研究進展
    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包含了一系列的臨床表現,特點是麻醉和手術後神經生理學表現下降。程度可能從輕度、短暫的臨床症狀到嚴重、持久的損害。雖然臨床證據顯示POCD可能與手術關係更密切,但是齧齒動物研究顯示POCD的發生可能與麻醉對中樞神經的刺激直接相關,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麻醉與認知疾患發展的關係。
  • 走進認知障礙
    參考文獻:[1]中國痴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寫作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認知障礙疾病專業委員會.2018中國痴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五):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醫學雜誌,2018,98(17):1294-1301.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1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