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CSA & TISC 2020)於10月9日-10月11日採用線下+線上的會議形式召開。10月11日下午認知功能障礙論壇上,各位專家分別匯報了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的一系列內容,下面分享部分專家的精彩報告!
認知障礙的篩查與評估
(肖衛忠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認知功能障礙涉及記憶、注意、語言、執行、推理、計算和定向力等多種區域中的一項或多項功能受損,可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主要分為兩大類:輕度認知障礙(MCI)和老年性痴呆。
神經心理測驗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診斷及療效評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簡便易行、省時、易於推廣;規範化、數量化,便於資料的交流和比較。但不能反映智能全貌,不能代替臨床醫師的思維和判斷,診斷痴呆仍需綜合病史、影像學和其他檢測手段。
卒中後認知障礙的診斷與治療
(王春雪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大腦不僅是生命中樞,更是情緒睡眠與認知功能的高級中樞,來自生活的種種壓力放大了我們的基本情緒。認知症狀是DSM-5和ICD-10診斷標準的重要條目,且STAR*D研究表明:89.6%的患者存在認知症狀,且更嚴重的認知症狀與更差的臨床結局顯著相關。
一項來自天壇醫院,旨在探討早發卒中後抑鬱的影響因素及其認知功能關係的研究表明:卒中後抑鬱(PSD)緩解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抑鬱/焦慮與多種軀體疾病關係密切,綜合性的管理手段有助於改善情緒睡眠與認知,提高生活質量。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增加腦容積營養通過改變腦結構減少大腦疾病。適度的醫學幹預+好的心態(吃好,睡好,玩好)+正能量社交=升級大腦功能,提高主動健康能力。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早期腦損傷標誌
(章軍建教授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 VCI早期腦血管病臨床前階段非卒中的血管性腦損傷是VCI早期識別和防治的重點。
• 多模態的結構與功能性影像學及代謝組學等技術為評測腦低灌注、腦連接組學損傷和血-腦屏障破壞等VCI早期腦損傷標誌提供了有效途徑。
• 認知損害早期,血管壁細胞-毛細血管周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表達的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β(PDGFR-β)在腦中表達異常,與Aβ和/或tau無關,即且不依賴於AD的病理變化,表明BBB破壞可能是認知損害的早期生物標誌。
• 明確VCI早期及其亞型中更靈敏的認知損害生物標誌,進一步闡明VCI腦低灌注和BBB滲漏與認知損害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探討有針對性的早期幹預方法,可能為VCI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卒中後認知障礙診治新進展
(鬱金泰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鬱金泰教授從卒中後認知障礙(PSCI)的定義和相關概念、流行病學、發生機制、篩查和評估、預防和治療、臨床挑戰六大方面做了全面詳盡的匯報。
原標題:《認知功能障礙(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