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FLD的嚴重程度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風險相關——中國8萬人隊列研究結果

2020-12-23 國際循環

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

近幾年,有研究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除了作為異位脂肪沉積和糖尿病風險的標誌物外,可能還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近日,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和河北唐山開灤醫院吳壽嶺教授合作的一項研究前瞻性地評估了NAFLD及其嚴重程度是否可預測以社區為基礎的隊列缺血性卒中(IS)事件的發生情況。該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群相比,NAFLD患者出現中風、心梗的風險明顯增加,且脂肪肝越嚴重,風險越高。論文於12月4日在線發表於《卒中》(Stroke)雜誌。

在排除酗酒和其他肝臟疾病後,研究人員自開灤研究中納入無卒中、癌症、心肌梗死的參與者共計79 905例。超聲檢查評估顯示,其中31.18%為NAFLD,將這些受試者進一步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NAFLD。研究主要終點為首次出現缺血性卒中,次要終點包括心肌梗死和合併的血管事件。同時研究人員調整了多個潛在混淆因素,並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根據NAFLD有無和嚴重程度來估計IS事件的風險比。

中位隨訪10.34年結果顯示,79 905例參與者中24 874例(31.18%)診斷為NAFLD,輕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分別佔20.26%、8.94%和1.93%,共3490例出現卒中事件;輕度、中度和重度NAFLD患者發生卒中的風險比分別為1.15(95%CI:1.05~1.25)、1.19(95%CI:1.06~1.34)和1.21(95%CI:1.08~1.50)。

經過校正了年齡、性別、身體活動、體質指數、吸菸、高血壓病史、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血脂水平、降脂藥物、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空腹血糖等因素後,多因素分析顯示,相對於基線時無NAFLD的參與者,NAFLD患者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增加16%(95%CI:1.07~1.26)。研究人員指出,脂肪肝越嚴重,出現上述血管事件的風險越高。

圖1.根據NAFLD疾病嚴重程度分層,5年內發生缺血性卒中、心梗和合併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曲線

(引自發表文章)

所以,在近年來全球NAFLD發病率隨著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下,臨床中除了篩查糖尿病外,對確診為NAFLD的患者進行心腦血管風險評估也很重要。在實際治療時,不僅要進行行為和生活方式指導,努力減少肝臟脂肪,還要考慮減輕體重對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風險因素的益處,包括血脂、收縮壓和糖尿病的發展。

文獻來源:Jie Xu, Dai LY, Zhang YJ, et al. Severit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Risk of Future Ischemic Stroke Events. Stroke. 2020 Dec 4.

(來源:《國際肝病》編輯部)

點分享

點收藏

相關焦點

  • 長期PM2.5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風險的關係
    然而,尚無研究量化和比較長期PM2.5暴露引起的心肌梗死、卒中、缺血性心臟病(IHD)、死亡和腦血管死亡的風險。近日,心血管疾病領域權威雜誌JAHA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通過對2019年12月31日之前發表的研究進行回顧和薈萃分析,以定量總結PM2.5長期暴露與IHD和卒中事件風險的研究。
  • 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
    近期,由中國卒中學會指南編寫組制定的《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一文,發布在中國卒中雜誌,現整理如下,供廣大醫生參考學習。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然而,CAS術後缺血性腦損傷併發症難以避免。研究顯示,CAS術後48h內,頭部MR擴散加權成像(DWI)顯示新發腦梗死病灶發生率高達30%~80%,30d卒中和死亡事件發生率為6.3%~15.9%。 隨訪研究表明,CAS術後SBI陽性患者發生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風險顯著增高,可能與手術通路包括主動脈至頸動脈等部位存在不穩定斑塊有關,提示SBI可作為術後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有效預測指標。因此,降低CAS術後缺血性腦損傷的發生非常重要,筆者就其具體措施綜述如下。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這種風險在中青年患者尤其相關,男女之間無差異。 3. 冠狀動脈疾病或房顫患者OSA相關卒中風險的證據仍然不足,但現有數據表明,除了老年患者外,這些人群的卒中風險增加。研究應該明確OSA患者的風險增加機制和卒中類型。 SDB治療能預防卒中嗎? 研究結果聲明如下: 1. 觀察性隊列研究表明,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治療可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卒卒中險,但結果很不確定。 2.
  • 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此外,雙抗組中有70例患者(6.1%)在30天內發生殘疾,單抗組有102例(8.5%),風險比為0.72(95%CI 0.53-0.98),差異顯著(P=0.038)。而對於不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單抗組和雙抗組在缺血性卒中及殘疾發生率均沒有顯著差異。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挪威母嬰隊列研究(60027例)顯示,在懷孕前血壓正常的女性中,在產後10年因妊娠併發症需要進行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比例為28.6%。•HCHS/SOL的研究顯示,睡眠效率提高10%與高血壓患病率降低7.2%相關。7.
  • 選擇性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與腦出血的風險
    具體內容如下: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類藥物(SSRIs)常用於治療卒中後抑鬱。相關臨床研究對SSRIs促進卒中後患者功能恢復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然而,觀察性研究顯示,SSRIs與許多老年患者(>65歲)的不利預後相關;包括增加全因死亡率、卒中、心梗、跌倒、骨折、低鈉血症、胃腸道出血等的風險。
  •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
  • 2015中國臺灣地區高血壓管理指南摘譯(二)
    亞太地區隊列研究(42萬人)數據顯示,血壓由115/75mmHg起卒中和冠心病風險增加。近來,英國隊列研究(125萬人)顯示,收縮壓為90~114mmHg,舒張壓為60~74mmHg時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但近期動脈硬化風險社區研究(ARIC)收縮壓與事件相關性分析發現,收縮壓為120~139mmHg與<120mmHg時,相關事件率無顯著差異。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2)PRISMS研究PRISMS研究是首個評估阿替普酶對輕型卒中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RCT。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結果顯示,對於未知症狀發作時間的急性卒中患者,DWI上表現為缺血性病變,而FLAIR相應區域無實質高信號時,和安慰劑相比,使用靜脈溶栓能夠為患者帶來更好的功能預後。相應地,接受靜脈溶栓的患者出血風險也有升高的趨勢。
  • 中國最大規模隊列研究揭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地域分布
    尤其是在中國,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未標化年齡)上升了155.4%,年齡標華死亡率上升了20.6%。、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開展的對中國最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的分析結果。
  • Neurology|1000萬人的薈萃分析發現,癌症患者更容易得腦中風
    它們具有高度重疊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高脂血症和生活方式因素),並具有相似的發生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倖存者患心腦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和死亡率高於一般人群。
  • 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一般來說,在臨床事件發生後立即檢測HbA1c可能比其他篩選測試更準確(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2.卒中或TIA患者,如有糖尿病,推薦用現有的指南進行血糖控制和心血管風險因素管理(Ⅰ類,B級證據)。
  • 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具體而言,上述軀體事件相對風險的升高幅度從卒中的45%至心原性猝死的124%不等,需治數(NNT)從肺炎的87到心原性猝死的1,800不等。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
  • 王擁軍團隊Circulation發文:基因多態性影響氯吡格雷的卒中二級預防療效
    攜帶CYP2C19的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二級預防療效差研究者對PubMed和EMBASE資料庫從資料庫建庫起到2016年6月24日期間的文獻進行了全面檢索。納入國內外15項研究4762例經氯吡格雷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研究的事件結局包括卒中復發、聯合血管事件和任何出血等。
  • 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新靶點、新藥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根據今年8月份的統計數據,我國住院腦血管病患者中缺血性卒中患者佔82%。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療關鍵就在「降復發、降殘疾、降死亡」。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不過高收入國家中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50年裡卒中發病率有所下降;男性的下降趨勢顯著高於女性(男性30.3%vs女性17.8%)。雖然在高收入國家中女性卒中負擔呈下降趨勢,但是在東歐地區,女性卒中負擔仍不斷增加。總體而言,儘管男性的發病率更高,但由於女性的壽命較長,其一生中發生卒中的風險高於男性。
  • 注意,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整個隊列中,抗B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陽性患者肝細胞癌(HCC)或肝硬化併發症的發生率較抗-HBc陰性患者高,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顯著相關。 具體研究過程如下。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已成為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高達39.3%。 為了更好地應對卒中這一全球性疾病,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學術組織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會定期或階段性地面向全球公開發布卒中相關的疾病監測數據與防治進展信息。
  • COVID-19患者更易發生隱源性卒中,且院內死亡率高
    相關研究表明,COVID-19與血栓形成事件(包括卒中)的發生率增加相關,但尚不清楚COVID-19卒中患者的特徵和結局。在COVID-19流行期間,應如何治療和管理卒中患者。近日,發表於Stroke的一項研究探討了COVID-19患者的腦血管事件情況。研究者對紐約市大型衛生系統中的危險因素,卒中特徵和短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