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2015-069】葉酸+依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初發卒中危險

2021-02-20 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

(英文原文)Efficacy of Folic Acid Therapy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mong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Importance Uncertainty remains about the efficacy of folic acidtherapy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because of limited andinconsistent data.

Objective To test the primary hypothesis that therapy with enalapril andfolic acid i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first stroke than enalapril aloneamong Chinese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Design,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e China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conducted from May 19, 2008, to August 24, 2013, in 32 communities in Jiangsuand Anhui provinces in China. A total of 20702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without history of stroke or myocardialinfarction (MI)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Interventions Eligible participants, stratifiedby MTHFR C677T genotypes (CC, CT, and T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receive double-blind daily treatment with a single-pill combination containingenalapril, 10 mg, and folic acid, 0.8 mg (n=10348) or a tablet containing enalapril, 10 mg, alone (n=10354).

MainOutcomes and Measures The primaryoutcome was first stroke.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first ischemic stroke;first hemorrhagic stroke; MI; a composit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consistingof cardiovascular death, MI, and stroke; and all-cause death.

Results During a median treatment duration of 4.5 years,compared with the enalapril alone group, the enalapril–folic acid group had asignificant risk reduction in first stroke (2.7% of participants in theenalapril–folic acid group vs 3.4% in the enalapril alone group; hazard ratio[HR], 0.79; 95% CI, 0.68-0.93), first ischemic stroke (2.2% withenalapril–folic acid vs 2.8% with enalapril alone; HR, 0.76; 95% CI,0.64-0.91), and composi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consisting of cardiovasculardeath, MI, and stroke (3.1% with enalapril–folic acid vs 3.9% with enalaprilalone; HR, 0.80; 95% CI, 0.69-0.92). The risks of hemorrhagic stroke (HR, 0.93;95% CI, 0.65-1.34), MI (HR, 1.04; 95% CI, 0.60-1.82), and all-cause deaths (HR,0.94; 95% CI, 0.81-1.10)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2 treatment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treatment groups inthe frequencies of adverse events.

Conclusionsand Relevance Among adults withhypertension in China without a history of stroke or MI, the combined use ofenalapril and folic acid, compared with enalapril alone,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risk of first stroke.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benefits fromfolate use among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low baseline folate levels.

來源: ACC News Story(March 15,2015)

葉酸+依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初發卒中危險(中文摘要)

近日CSPPT研究顯示,在無卒中或心梗(MI)病史的中國成年高血壓患者中,相比單用依那普利,依那普利和葉酸的複合製劑可顯著降低初發卒中的危險。該結果與葉酸水平低的高血壓患者可獲益於葉酸的結論一致。

由於相關資料有限或結論不一致,至今人們仍不確定葉酸療法一級預防卒中的效果。為了驗證依那普利聯合葉酸在減少初發卒中方面比單用依那普利有效,隨機、雙盲的中國卒中一級預防試驗(CSPPT)於2008年5月19日至2013年8月24日在中國江蘇省和安徽省的32個社區進行。研究將20702名符合入組要求的成年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單片複合製劑組(含依那普利10 mg以及葉酸0.8 mg,10348例)和1片依那普利組(10 mg,10354例)。主要轉歸為初發卒中,次要轉歸包括初發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MI,包括心血管死亡、MI和卒中的複合轉歸,以及全因死亡。

結果顯示,中位治療4.5年期間,與依那普利單藥組相比,依那普利-葉酸組的初發卒中(3.4%對比2.7%,HR:0.79)、初發缺血性卒中(2.8%對比2.2%,HR:0.76)以及複合心血管轉歸(3.9%對比3.1%,HR:0.80)的發生危險均顯著下降。兩組的出血性卒中(HR:0.93)、MI(HR:1.04)和全因死亡(HR:0.94)危險無顯著差異。此外,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亦無顯著差異。

相關焦點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這意味著,無高血壓的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中國人,用葉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對減少卒中無益無效。這就首先排除了同型半胱胺酸增高是如同高血壓、血膽固醇升高、菸草和糖尿病一類的「獨立」危險因素。用依葉片幹預卒中減少的相對風險為21%,但絕對風險僅下降0.7%。這意味著,減少一個卒中需幹預治療的人數很大。在4.5年期間,需要85人至428高血壓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加葉酸才能預防1例卒中,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需要644人年(95%可信區間為:383人年至1926人年)的高血壓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加葉酸才能預防1例卒中。
  • 高血壓患者也要補葉酸嗎?為什麼?心內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高血壓在我國有一個非常廣泛的發病基礎,目前已經有2.9億~3億的高血壓患者出現在我國,約71%的腦卒中發病和54%的心肌梗死和高血壓有關係。 其中,很多的高血壓患者存在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們可以將其簡稱為Hcy血症,高Hcy血症和高血壓在腦卒中的發病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 專家:高血壓病人應及時補充葉酸 應將H型高血壓納入慢病防控計劃
    數據顯示,以心梗、卒中為代表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佔總死亡的比例超過40%,總體疾病負擔遠遠超過各類癌症的總和。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居民卒中死亡率更是高於歐美國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  大量研究顯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英文縮寫為Hcy)升高是我國居民卒中高發的「罪魁禍首」之一,是導致高血壓病人發生腦卒中的最大幫兇。
  • 治療高血壓,為什麼還需要吃葉酸片?你的理解真的對?看專家理解
    我們或許都知道,高血壓是造成心腦血管類疾病發生最危險的因素之一,如果長期高血壓對身體血管內皮或許就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對於H型高血壓的治療,不僅僅要通過降壓藥來控制自身的血壓,還應該同時進行降低同型的半胱氨酸的治療。由於在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之中葉酸起著舉足輕重的這一作用,而H型的高血壓患者體內大多數都缺乏葉酸,因此需要適當地給身體補充葉酸。畢竟,高血壓患者之所以需要服用葉酸片,主要是因為葉酸的攝入不足,這樣或許也會使身體的血壓升高。在此,需要先給各位高血壓的朋友們介紹著兩個概念。
  • 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本文納入了中國大陸56家醫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病史及臨床特徵資料,以卒中後1年內患者有無失眠及卒中後6年的死亡為主要觀察指標,對有無失眠的卒中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其中4次隨訪在卒中後的第一年期間進行,最後一次隨訪在6年後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失眠症基線發生率為38.4%(489/1273)。
  • 中老年人補充葉酸,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專家說還得看這個指標
    更多的人聽說葉酸,還是因為孕婦要補充葉酸!因為如果孕婦缺乏葉酸,可能會導致唇顎裂,之前我國平均每年約有4~5萬唇顎裂患兒出生。後來證明母孕早期補充葉酸可預防唇顎裂兒的出生。1995,我國提倡準備生育的婦女服用葉酸增補劑。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女性發生房顫和高血壓的風險更高,而吸菸、飲酒和既往心肌梗死(MI)史更常出現在男性中。圖1為男性和女性卒中患者主要危險因素的粗發生率。圖1 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卒中危險因素然而,吸菸、嗜酒、高血壓妊娠期和圍產期女性最為常見的缺血性卒中是大腦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與產後血管病。妊娠高血壓症候群是妊娠期和產後女性卒中的首要原因。妊娠期血壓升高的女性先兆子癇發病率更高,產後卒中風險也更高。一些研究顯示,先兆子癇/子癇本身就是腦血管病和卒中的危險因素,妊娠糖尿病也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妊娠後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發生於顱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破裂的患者。
  • 2015中國臺灣地區高血壓管理指南摘譯(二)
    2013歐洲高血壓管理指南和2014美國成人高血壓治療指南均對血壓目標值採取寬鬆化策略。但實際上,比較不同靶目標血壓值的隨機對照研究很少,收縮壓幹預研究(SPRINT)和理想血壓和膽固醇目標預防高血壓患者復發性卒中研究(ESH-CHL-SHOT)的結果可能會給出答案。
  • 專家:H型高血壓指數過10需治療
    如果血液中Hcy的含量每升等於或超過10個微摩爾,即為H型高血壓,需要在服用降壓藥的同時,補充葉酸,「雙管齊下」進行治療。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一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上,北大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李建平教授表示,根據《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Hcy是導致高血壓的獨立風險因素。當血液中Hcy的含量每升等於或超過10個微摩爾時,高血壓患者患腦卒中的風險是常人的12到28倍。
  • 冬季是高血壓患者相對危險的時候,穩住血壓幾招搞定
    冬天來了,氣溫降低會引起血壓波動,高血壓患者此時要密切關注血壓變化,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降壓藥物,以避免心腦血管意外發生。  首先要明確:高血壓不可怕,但控制不夠後果嚴重。  冬季更是高血壓患者相對危險的時候,氣溫驟降、寒冷刺激,患者血壓波動大,容易引起心絞痛、急性梗死、心肌衰竭或者腦梗死等併發症。
  •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需要查「血同型半胱氨酸」?心血管醫生告訴你
    先說答案,高血壓患者要查同型半胱氨酸的原因是它的升高會增加高血壓患者的腦卒中發生率。及時的發現和治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有效的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那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同型半胱氨酸是什麼?它的升高與高血壓有什麼關係?它升高到多少數值需要治療?有哪些治療的方法?
  • 高血壓的人,怎麼做才能預防腦溢血?心血管醫生告訴你
    你還需要知道高血壓患者腦卒中與同型半胱氨酸的關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高血壓緩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正常人同型半胱氨酸應該小於15ummol/l。對於同型半胱氨酸超過正常值的高血壓患者,應該想辦法把它降下來,降低腦卒中風險那該怎麼辦呢?綠葉青菜、水果中含有較多的葉酸。同型半胱氨酸在人體內代謝的過程當中,需要葉酸的輔助。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高血壓和吸菸是卒中倖存患者普遍危險因素從報告可以看出,與卒中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行為危險因素(如吸菸、高鹽飲食等)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房顫等)。在卒中倖存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63.0%至84.2%)和吸菸(31.7%至47.6%),其次是血脂異常和糖尿病,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比例相對較低(2.7%至7.4%)。上述危險因素在全人群中也呈現較高的流行水平。
  • Sacubitril-纈沙坦與依那普利對HFrEF患者主動脈硬化的影響
    Sacubitril-纈沙坦與依那普利對HFrEF患者主動脈硬化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7:08:30 美國波士頓布列根和婦女醫院Scott D.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高血壓和吸菸是卒中的兩大危險因素  《報告》指出,在卒中患者中,最普遍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63%~84.2%)和吸菸(31.7%~47.6%),其次是血脂異常和糖尿病,心房顫動比例相對較低(2.7%~7.4%)。  李天曉告訴記者,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是全球範圍內過早死亡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研究顯示,在體力活動水平最低組的參與者中,每天以低強度或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替代30min的坐姿,可分別降低死亡率14%和45%。在體力活動水平最高組的受試者中,這種替代與死亡率風險無關。3. 營養•在美國,與2003-2004年相比,2015-2016年兒童和成年人的平均AHA健康飲食評分均有所提高,但差距依然存在。
  • 中國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開幕
    他指出,卒中學會成立峰會以來,頭暈和眩暈領域裡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有兩點重大意義:第一,會議讓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骨科等相關學科的專業醫生通過這樣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互相交流,不斷總結、提高診斷治療水平。第二,學會今年舉辦了一系列線上會議,讓更多的基層醫生可以提高診斷治療水平,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他寄望在全國同行的努力下,國內頭暈和眩暈的患者能夠得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 H型高血壓為何心腦血管風險更大?如何控制?本文為你講出真相
    這麼說可能太抽象,我們來分析一組研究數據,就更能說明問題了:我國在6個中心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共納入了1823名腦卒中患者和1832名對照患者,結果表明高Hcy人群腦卒中風險增 加了87%;進一 步(平均時間4.5年)的隨 訪研究證實,高Hcy患者腦卒中復發率增加31%,全因死亡 率升高47%。
  • 清晨高血壓的管理:亞洲專家組的共識聲明(2018)
    清晨血壓激增是高血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1月16日,《清晨高血壓的管理:亞洲專家組的共識聲明》發布,針對亞洲患者清晨高血壓的管理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清晨高血壓的定義、發生機制、心血管風險、評估和治療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王繼光、朱鼎良、李燕教授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參與了共識撰寫。
  • 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提起房顫,便會聯想到卒中,房顫和卒中間有哪些「剪不斷」的關聯呢?讓我們先通過一個動畫來了解一下~~ 來源:World Heart Federation 知曉了房顫和卒中的關係,又該如何預防房顫患者發生卒中呢?